-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史二十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070990
- 條形碼:9787534070990 ; 978-7-5340-7099-0
- 裝幀:105g啞粉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史二十講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藝術愛好者 美術作品在給人以審美愉悅的過程中,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由此塑造了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模式。從這個觀點出發,藝術欣賞決不單是一個附加的提高個人素質的問題,而應該是整個人生教育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曹意強教授的《藝術史二十講》通過二十講的內容,為讀者展現了全面的中西藝術樣貌。
藝術史二十講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藝術發展的故事, 概述中國和西方美術的發展史, 為讀者欣賞具體的作品提供歷史的背景。
藝術史二十講 目錄
藝術史二十講 節選
導 言 每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都具有獨立的價值。有人曾說,藝術就是藝術,猶如水就是水一樣,它的美學價值無須依賴其他事物而存在。不過,如果我們想更好地欣賞個別藝術作品,還是要首先理解它所導源的人類藝術的全貌,唯有在這個歷史全景中,才能凸現具體作品的創造性特質。在這個部分,我們力圖為讀者勾畫一幅中西美術的發展略圖,為讀者欣賞永恒的美術杰作提供參照背景。 當學者們面對豐富多彩的傳世杰作時,經常會提出一個問題:既然藝術作品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那么,“藝術有歷史嗎?” 我們現在所用的“歷史”一詞,包含著進步的觀念。18世紀的歐洲思想家發現,人類的歷史是由野蠻向文明進化的歷程,這種信念已滲透人心,當我們運用“歷史”概念時,我們不由自主地賦予它以這樣的含義:一切事物都隨著時間的進程而由低級向高級進步。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等等都雄辯地驗證了這個進步的觀念。19世紀誕生了現代歷史學科,藝術史(History of Art)也相應而生,它很快成為與哲學、歷史、文學等人文學科并駕齊驅的學科,旨在對人類的傳世視覺作品進行系統的學術探究,即通過人類的審美創造產品理解人類的歷史和美學價值觀。在這個研究過程中,藝術史家遇到的*棘手的問題就是要回答“藝術何以會有一部歷史”。在歷史研究領域,如果一個新發現的史實推翻了某個定論,那可說是研究的進步,在科學上更是如此,愛因斯坦的科學發現便使牛頓的理論成為了歷史。然而,這種進步的模式并不適用于解釋藝術的歷史。 藝術是人類精神王國中的一個特殊領域,它是精神和物質相互結合的審美產品。從藝術的純粹技術角度看,我們也可以將之描寫成一部逐漸進步的歷史。從原始民族用自然礦物質顏料在巖石上作畫,到中國人在絹素和紙張上作畫,再到歐洲人發明油質顏料,引進人體解剖學和透視法,在二維平面上創造仿佛使人能親臨其境的現實錯覺,直至當今運用電腦等新工具制作新媒體藝術,無不說明藝術的技術如同科學一樣,取得了不斷的進步。藝術史家可以從藝術技術、技巧和材料運用的角度構建一部藝術發展史。《藝術的故事》的作者貢布里希以再現技術的進化為主線,勾畫了從古希臘到19世紀法國印象派的西方藝術的歷程,并特別強調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他們復興了古希臘藝術的發明,力圖創造三維空間的視覺錯覺。19世紀的印象主義畫家將這種努力推向極致,試圖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影變化,描繪出如其眼睛所見的真實景象。 歐洲藝術家不斷完善的再現技術,乃是人類文明中一項偉大的成就,這項成就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思想、科學和歷史的面貌。然而,不斷更新的技術和媒介并不能創造出不朽的藝術杰作,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藝術具有不可言喻的審美特質。其美學價值超越時空、超越技術、超越個人偏好而千古不易。在人類創造的領域中,藝術是唯獨一個不以時代進程而論價值的領域。 21世紀制造的轎車,在技術和性能上一定優于20世紀初的汽車,但若將轎車當作設計藝術品,那么,從審美價值上看,情況可能正好相反。英國勞斯萊斯的創始人之一亨利?萊斯曾說:“車的價格會被人忘記,而車的質量卻長久存在。”這種質量比之藝術品質,在時間的坐標上,就沒有隨之演進的歷史。相反,藝術的創造往往共時地展開,并呈現出令人驚訝的景象。如果從歷時的觀點出發,我們很難想象下述五件作品的創作年代僅隔數年:意大利畫家曼特尼亞的《哀悼基督》(圖1)、緬甸藝術家所做的《驢頭魔鬼》(圖2),以及比利時著名畫家梅姆林的《圣烏爾蘇拉神龕》(圖3)均作于1489年。而短短幾年之后,墨西哥畫家為《布琪亞抄本》描繪了圖畫(圖4),中國文人畫家唐寅畫了《山居圖》(圖5)。 這五件同出于十年之內的作品,在表現技巧和風格上有天壤之別,我們無法用相似標準去評判它們,但它們都是永恒的杰作,正如本書力圖向讀者表明的那樣,其永恒性源于偉大的藝術作品的特質。中國古人在畫論中早就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跡有巧拙,藝無古今。”藝術不分先后,唯一的評價標準就是作品的好壞。據說現代派藝術先鋒畢加索在觀看拉斯科史前巖畫時就驚嘆說,人類的繪畫在3000年里沒有什么進步! 藝術雖無歷時發展的歷史,然而,當我們回顧人類30000多年無比豐富的視覺創造成果時,卻必須采納某種有序的講述形式。其實,任何知識領域,也包括歷史學科,都是我們為理解廣袤無序的自然和人文宇宙而發明的智性形式。“歷史”一詞源于古希臘,原意指對人類事件的“探究”。我們即在此意義上概括藝術的歷程,為我們更好地欣賞獨一無二的永恒杰作提供一個歷史框架。 眾所周知,世界藝術大略分為兩大體系,一則源于古希臘的西方藝術,二則源于中國的東方藝術。雖然當今學術界已對此提出疑義,但為方便起見,我們還是將西方藝術和中國藝術的歷史分別加以論述。在世界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的藝術家都創作了具有自身獨立價值的藝術作品,在認識到這個事實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上述兩個藝術體系在世界藝術中占據了主要地位,觀望這兩座巍巍的高峰,有助于理解所有的美術。 ……
藝術史二十講 作者簡介
曹意強教授,1957年生于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新美術》主編,國務院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藝術碩士指導委員會美術學科組長、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理論委員會委員,兼任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英國《藝術史》國際顧問、牛津大學博物館研究員、美國國立美術館高級研究員、克拉克藝術院院士、密西根大學和賓西法尼亞大學訪問教授,關注中國藝術史學科建設,致力于藝術與思想、圖像與歷史、藝術與國際交流的關系研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