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域史地考古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1405
- 條形碼:9787100151405 ; 978-7-100-1514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域史地考古論集 本書特色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滯 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 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自晚請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為紀念本館與中華現代學術風雨同行的這段歷程,我們整體推出“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200種),既有益于文化積累,也便于研讀查考,同時向長期支持叢書出版的各位學界同仁致以感謝和敬意。
西域史地考古論集 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始創,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于建館翌年便出版了《馬氏文通》,這部學術經典既是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標志之一,也開啟了商務印書館百年學術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華現代學術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鮮明原創精神并富于學術建樹的經典著作,諸多開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館首次問世。這些學術經典的出版,使本館得以**現代學術發展,激動社會思想潮流,參與民族新文化的構筑,也分享中國學界的歷史榮光。 1949年以后,本館雖以迻譯世界學術名著、編纂中外辭書為側重,但原創學術著作的出版從未止步。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叢書立足于精選、精編、精校,冀望無論多少年,皆能傲立于書架,更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昭示中華學術與世界學術于思想性和獨創性上皆可等量齊觀,為中國乃至東方學術在世界范圍內贏得應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為紀念本館與中華現代學術風雨同行的這段歷程,我們整體推出“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200種),既有益于文化積累,也便于研讀查考,同時向長期支持叢書出版的諸位學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兩個甲子后的今天,商務印書館義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傳承前輩的出版精神,迎接時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們責無旁貸。
西域史地考古論集 目錄
略述內蒙古、新疆**次考古之經過及發現
吐魯番考察經過
焉耆考古調查簡記
輪臺考古調查簡記
庫車考古調查簡記
若羌考古調查
羅布淖爾考古簡記
伊犁考古調查簡記
1957-1958年新疆考古調查簡記
第二編
新疆地形古今談
漢西域諸國之分布及種族問題
張騫使西域路線考
兩漢通西域路線之變遷
談古代塔里木河及其變遷
漢通西域后對西域之影響
大月氏故地及西徙
中國古代大夏位置考
重論古代大夏之位置與移徙
第三編
吐魯番發現墓磚記
雅爾崖古墳塋發掘報告
雅爾崖古冢中陶器之研究
獸形足盆形象考釋
高昌史事略
高昌疆域郡城考
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復原并校記
寧朔將軍麹斌造寺碑校記
張懷寂墓志銘校記
絹畫伏羲女媧神像圖說
……
第四編
黃文弼先生學術年表
西域史地考察與絲綢之路研究的奠基之作
——黃文弼先生的《西域史地考古論集》
西域史地考古論集 節選
《西域史地考古論集(120年紀念版)》: 2.柏則克里克 在勝金口游覽畢,即向柏則克里克出發,勝金水,由山中南流至口時,木頭溝水自西來會。故吾人欲至木頭溝,亦須沿溝水涉澗曲行,依傍巖壁,至勝金水入口處。再攀登右岸之山腰,繞行于絕壁中之羊腸小道,轉至山后,豁然開朗,展布一寬闊平原。木頭溝水經流于沙原之下,岸高10多米,隨水流為曲折,成馬蹄狀之灣岸。柏則克里克之優勝佛洞,皆位于灣岸之中層。故不到河岸不知此間有美麗如畫之建筑也。柏則克里克為突厥語,有裝飾繪畫之義。蓋選擇此地為可隔絕塵寰、獨身修煉之地。我等住于洞北2.5公里木頭溝村莊一阿訇家中。柏則克里克之佛洞皆在溝西半壁間,依巖鑿洞,鱗次櫛比。由北而南,計洞十八。**、二、三、四、五洞皆已傾圮,壁畫無存。第六洞為一穹窿式之廟宇建筑,頂繪菩提像,旁題漢字,為“菩薩摩訶薩”。下為方形,繪畫已殘毀,皆難辨識,惟面貌似為黑色耳。第七洞,前為廳堂,堂后墻兩旁開二小門弄,直入后室,后室為桶狀式,長900厘米。兩旁門弄北弄長650厘米,寬110厘米,南弄長730厘米,寬120厘米,高約150厘米。前面廳堂作四方形,寬長均為740厘米,藻井繪花朵狀之圖案,類寶相花開放之形。兩壁繪佛像及樓閣,均已殘缺。第八洞寬430厘米,深980厘米,高410厘米,四壁亦繪有佛像,多已殘毀。第九洞寬380厘米,深730厘米,高約400厘米,頂繪佛坐像四,兩壁繪佛立像六尊,后壁一尊,均已殘毀。第十洞有廳堂,方形,后壁兩旁為弄門,直通后室。后室作桶狀式,與第七洞形式相同。南弄門深810厘米,北弄門深820厘米,寬各130厘米,均繪千佛坐像,但繪畫不精。第十一洞,深770厘米,寬310厘米,高約500厘米,頂繪千佛坐像,兩壁繪佛立像七尊,均已殘毀。第十二洞無畫。第十三洞,深980厘米,寬220厘米,高約300厘米,頂繪千佛坐像,兩壁繪佛立像七尊。第十四洞,深1410厘米,寬370厘米,高約400厘米,頂繪千佛坐像,兩壁繪佛立像十六尊,現均涂泥。第十五洞,深1210厘米,寬410厘米,高約300厘米,頂繪千佛坐像,兩壁繪佛立像十二尊,殘,涂泥。第十六洞,深1840厘米,寬420厘米,高約400厘米,后層為套房,無畫,南壁書古維吾爾文字;旁有一套房,門墻破裂,墻壁里有一復墻,書有古維吾爾文字。是外墻為后人所重建,藉以保護里墻也。外墻上之古維吾爾文字為墨書,紅綠雙鉤,頗為美觀。一為紅線雙鉤輪廓,而以綠色填之。第十七洞,寬180厘米,高220厘米,深250厘米,后層為套房,無畫,中儲黃米渣甚多,疑為舊時之倉庫。以上各洞皆東向。第十八洞,寬355厘米,深615厘米,高約400厘米,頂繪千佛像,已涂泥。兩壁繪佛像六尊,均已殘缺,東北向。上述第七、九、十一、十八各洞,皆有殘毀痕跡,顯系被人有意鏟除者。后查德人勒柯克所刊布之《高昌》稱“在第四、第九兩洞壁畫鏟取甚多,而第九洞幾全部鏟取”。當時未攜帶勒柯克原書對勘。不知彼所盜取者屬于我所記何洞。但此破毀之洞中,巋有為勒柯克所盜取者也。一幅完整之壁畫,既經破壞,則他人若欲研究壁畫在洞中之整個情形,及洞中各部分之關系,已不可能。又彼用暴力鏟取,殘存部分,因之遭受損傷者亦多。因此知帝國主義者對中國文化之破壞活動,無所不至也。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