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燃燒學理論與應用/李先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480523
- 條形碼:9787502480523 ; 978-7-5024-805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燃燒學理論與應用/李先春 內容簡介
本教材共分10章,主要內容包括燃燒及燃燒計算、化學反應熱力學和動力學、燃燒流體力學、氣體燃料燃燒理論及設備、液體燃料燃燒理論及設備、煤的燃燒理論及設備、新型燃燒技術概述。教材以基本概念為主,深入淺出地總結了燃燒理論基礎、研究進展和近年來應用上的新成就。將突出理論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更加突出應用性,為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服務。教材針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結合學生畢業后進入鋼鐵聯合企業和火力發電廠從事技術工作的特點,并為后續專業課程《工業爐》和《鍋爐原理》的學習奠定基礎。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燃燒學理論與應用/李先春 目錄
0.1 燃燒科學的發展簡史
0.2 燃燒科學的應用
0.3 學習燃燒學的目的
0.4 燃燒科學的研究方法
1 燃料及燃燒計算
1.1 燃料的分類及其組成
1.1.1 燃料的分類
1.1.2 燃料的組成
1.1.3 燃料成分的基準及其換算
1.2 固體燃料
1.2.1 煤及其特性
1.2.2 煤炭的分類
1.2.3 煤的常規特性對鍋爐工作的影響
1.2.4 煤的特種分析
1.2.5 其他固體燃料
1.3 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
1.3.1 油類燃料及其特性
1.3.2 其他液體燃料
1.3.3 天然氣體燃料
1.3.4 人工氣體燃料
1.4 燃燒所需空氣量
1.4.1 理論空氣量
1.4.2 實際空氣量、過量空氣系數和漏風系數
1.5 燃燒產物及其計算
1.5.1 理論煙氣量和實際煙氣量
1.5.2 完全燃燒方程和不完全燃燒方程
1.5.3 煙氣分析及運行過量空氣系數的確定
1.6 燃燒溫度和煙氣焓
1.6.1 燃燒溫度及其含義
1.6.2 煙氣焓值及燃燒溫度的確定
2 化學熱力學與化學動力學
2.1 化學熱力學
2.1.1 生成熱、反應熱和燃燒熱
2.1.2 絕熱燃燒溫度、自由能和平衡常數
2.2 化學反應速率
2.2.1 濃度及其表示方法
2.2.2 化學反應速率
2.3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2.3.1 反應系統壓力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3.2 反應物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3.3 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3.4 活化能的影響
2.4 鏈式反應
2.4.1 不分支鏈反應
2.4.2 分支鏈反應
3 燃燒流體力學
3.1 燃燒湍流流動的輸運方程
3.1.1 黏性流動基本方程組(納維一斯托克斯方程組)
3.1.2 湍流運動的時均方程組(雷諾方程組)
3.2 直流燃燒器空氣動力特性
3.2.1 自由射流原理
3.2.2 氣固多相射流的流動特性
3.2.3 平行射流組的流動特性
3.2.4 煤粉射流組的流動特性
3.3 旋流燃燒器空氣動力特性
3.3.1 旋轉氣流特性
3.3.2 爐內多個平行旋轉射流相互作用的流動特性
4 氣體燃料燃燒理論
4.1 氣體燃料火焰的著火
4.1.1 氣體火焰著火的概念
4.1.2 自燃熱力理論
4.1.3 鏈鎖自燃理論
4.1.4 預混可燃氣體的點燃
4.1.5 點燃熱力理論
4.1.6 點燃方法
4.1.7 可燃極限
4.1.8 影響可燃極限的因素
4.2 氣體燃料火焰的傳播
4.2.1 層流火焰傳播概念
4.2.2 層流火焰傳播理論
4.2.3 影響層流火焰傳播的因素
4.2.4 湍流火焰傳播的特點
4.2.5 湍流火焰的表面理論
4.2.6 湍流火焰的容積理論
4.3 氣體燃料火焰的穩定
4.3.1 本生燈火焰的穩定
4.3.2 火焰穩定的均勻攪混熱平衡原理
4.3.3 湍流火焰的穩定方法
4.4 射流火焰
4.4.1 預混火焰和擴散火焰概念
4.4.2 不等溫自由射流火焰
4.4.3 層流射流火焰
4.4.4 湍流射流火焰
4.4.5 受限射流火焰和多股射流火焰
4.4.6 反擴散火焰
5 氣體燃料燃燒設備
5.1 擴散式燃氣燃燒器
5.1.1 自然引風式擴散燃燒器
5.1.2 強制送風式擴散燃燒器
5.2 完全預混式氣體燃燒器
5.3 特種燃燒器
5.3.1 陶瓷燃燒器
5.3.2 平焰燃燒器
5.3.3 高速燃燒器
5.3.4 浸沒燃燒器
5.3.5 燃氣輻射管
5.3.6 脈)中燃燒器
5.3.7 催化燃燒器
5.3.8 富氧燃燒器
5.3.9 雙燃料燃燒器
5.3.10 蓄熱式燃燒器
5.3.11 低NOx燃氣燃燒器
6 液體燃料燃燒理論
6.1 液體燃料燃燒過程
6.1.1 液體燃料的燃燒方式
6.1.2 噴霧方式燃燒的幾種物理模型
6.1.3 液體燃料燃燒過程強化的基本措施
6.2 液滴的蒸發
6.2.1 斯蒂芬流
6.2.2 相對靜止高溫環境下液滴的蒸發
6.2.3 強迫氣流下液滴高溫蒸發
6.3 液滴的燃燒
6.3.1 相對靜止環境下液滴燃燒
6.3.2 強迫氣流下液滴的燃燒
7 液體燃料燃燒設備
7.1 液體燃料燃燒器
7.1.1 液體燃料燃燒對燃燒器的要求
7.1.2 霧化噴嘴的分類
7.1.3 油燃燒設備配風要求
7.2 離心式機械噴嘴
7.3 蒸汽噴嘴
7.3.1 蒸汽噴嘴
7.3.2 蒸汽機械霧化噴嘴
7.3.3 Y形蒸汽機械霧化噴嘴
7.4 配風裝置
7.4.1 旋流式配風器
7.4.2 平流式配風器
8 煤的燃燒理論
8.1 煤的燃燒過程、特點及其熱解
8.1.1 煤的燃燒過程
8.1.2 水分的蒸發過程及對燃燒的影響
8.1.3 煤的熱解與揮發分的燃燒
8.1.4 煤粒的著火
8.1.5 煤粒燃燒的一些實驗研究結果
8.1.6 影響煤粒著火的因素
8.1.7 焦炭的燃燒特性
8.2 碳燃燒化學反應的過程
8.2.1 碳燃燒化學反應的步驟
8.2.2 碳燃燒過程中的吸附和解吸
8.2.3 碳燃燒過程中的擴散
8.3 碳的動力燃燒與擴散燃燒
8.4 碳的燃燒化學反應
8.4.1 反應過程
8.4.2 反應機理
8.5 多孔性碳球的燃燒
8.6 灰分對焦炭燃燒的影響
8.6.1 碳粒燃燒過程的物理模型
8.6.2 不同燃燒溫度下灰分對燃燒的影響
8.6.3 灰分對焦炭燃燒的其他影響
8.7 煤粉燃燒
8.7.1 煤粉氣流的輸送與分配
8.7.2 煤粉氣流的著火
8.7.3 旋轉射流中煤粉的著火
8.7.4 直流射流中煤粉的著火
8.7.5 煤粉氣流的燃盡過程
9 煤粉燃燒設備
9.1 煤粉火炬燃燒的特點
9.1.1 煤粉氣流的點燃特性
9.1.2 煤粉氣流的火焰特性
9.1.3 燃燒室特性
9.1.4 煤粉燃燒器
9.2 直流煤粉燃燒器及其布置
9.2.1 直流煤粉燃燒器的布置
9.2.2 幾種常見的直流煤粉燃燒器
9.3 旋流煤粉燃燒器及其布置
9.3.1 幾種常見的旋流煤粉燃燒器
9.3.2 旋流煤粉燃燒器的布置
9.4 現代大型煤粉燃燒技術
9.4.1 煤粉火焰的穩定方法和原理
9.4.2 低NOx煤粉燃燒技術
10 新型燃燒技術概述
10.1 催化燃燒
10.1.1 催化燃燒控制NOx和CO生成的原理
10.1.2 典型催化燃燒室
10.1.3 催化燃燒催化劑的研究進展
10.2 富氧燃燒
10.2.1 煤粉在富氧燃燒條件下的著火和燃燒特性
10.2.2 富氧燃燒污染物釋放和控制
10.2.3 富氧燃燒方式下礦物質轉化及灰熔融特征
10.2.4 經濟性評價
10.3 化學鏈燃燒
10.3.1 氧載體
10.3.2 化學鏈燃燒反應器
lO.3.3 化學鏈燃燒系統與其他系統耦合
10.4 高溫空氣燃燒技術
10.4.1 高溫空氣燃燒技術發展的技術背景
10.4.2 高溫空氣燃燒工作原理與技術優勢
10.4.3 高溫空氣燃燒燒嘴形式
10.4.4 高溫空氣燃燒的研究焦點
10.4.5 高溫空氣燃燒的應用
10.4.6 高溫空氣氣化
lO.5 微尺度燃燒技術
10.5.1 技術背景
10.5.2 微小尺度燃燒的應用
10.5.3 微小尺度燃燒面臨的挑戰
10.5.4 微小尺度下的穩燃方法
10.6 多孔介質燃燒技術
10.6.1 多孔介質燃燒機理
10.6.2 多孔介質燃燒特點
10.6.3 多孔介質燃燒方式
10.6.4 多孔介質燃燒應用
參考文獻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燃燒學理論與應用/李先春 作者簡介
李先春,1972年生,遼寧科技大學教授,材料與冶金學院副院長。曾參與和主持973子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澳大利亞低碳排放基金、澳大利亞煤炭協會基金項目等課題20余項,在Fuel Process Technology;Energy & Fuel;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煤炭轉化、國際煤炭科學技術大會等期刊和學術會議發表30余篇學術論文和會議論文。主要研究成果有遼寧省自然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鞍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