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87670
- 條形碼:9787562087670 ; 978-7-5620-876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內容簡介
本書將婚姻家庭法的內容分成四個模塊: 婚姻家庭法概論、婚姻制度、家庭關系和附論。具體內容按照技能培養的需要進行重新整合與規劃, 每一模塊的任務明確,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技能。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目錄
項目一 婚姻家庭法概述
項目二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項目三 婚姻家庭法的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單元二 婚姻制度
項目一 結婚制度
項目二 離婚制度
單元三 家庭關系
項目一 親屬制度
項目二 夫妻關系
項目三 親子關系及其他家庭成員關系
項目四 扶養制度
項目五 收養制度
單元四 附論
項目一 涉外婚姻家庭關系
項目二 區際婚姻家庭關系
項目三 民族婚姻家庭關系
附錄
參考文獻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節選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一、婚姻家庭概述 婚姻和家庭,是人類社會中極其普遍的社會現象,是兩性、血緣關系的社會形式。在法學領域,這兩個概念有其特定的內涵。 (一)婚姻家庭的概念 所謂婚姻,是指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共同生活互為配偶的結合;而家庭則是指主要以婚姻關系、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包含一定范圍的親屬在內的社會生活單位。一般認為,婚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基礎,而婚姻雙方當事人是家庭的*基本成員,因此,廣義上的家庭關系概念可涵蓋婚姻關系。 (二)婚姻家庭的屬性 探討婚姻家庭的屬性,主要著眼于考察和把握那些決定或影響婚姻家庭關系的因素或規律。當前,我國婚姻法學界已就此問題達成一致的認識,即婚姻家庭關系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1.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這是婚姻家庭賴以形成的自然因素。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單位,婚姻家庭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一直保持穩定的存在,是因為它是滿足人類自然需求所必需的社會組織形式,這正體現了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體現了生物學、生理學規律在人類婚姻家庭方面的作用。它具體表現為: (1)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和人類固有的性的本能,是促成男女兩性結合的生理學基礎。 (2)通過生育而實現的種族繁衍則是促成兩性結合的生物學基礎。 (3)家庭成員間的血緣聯系以及由此產生的親屬團體體現了其在生物學上的特征。 隨著婚姻家庭制度的確立,婚姻家庭制度的自然屬性由自發的作用逐步上升為自覺的把握,成為婚姻家庭立法的必要因素。人們在長期的生育和生活實踐中發現,排除近親結婚能夠造就體質和智力更加健全、更具優勢的人種,能夠提高群體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因此他們有意識地確立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的婚姻禁忌。這正反映出,人們認識到自然選擇規律并順應這一規律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式,從而發展出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和生存需要的婚姻家庭形態。即使在當今文明時代,婚姻家庭制度包括婚姻家庭法仍須尊重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尊重相應的自然規律,如以達到一定年齡、沒有禁止結婚的血親關系或者疾病作為結婚的法定條件,否則便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甚至危及社會秩序。凡此種種,都體現出婚姻家庭具有不可抹殺的自然屬性。 2.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是指社會制度賦予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是決定婚姻家庭的社會力量以及婚姻家庭所包含的社會內容。它具體表現為: (1)社會屬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這與人的社會性本質是一致的。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曾作過簡潔而經典的概括:“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婚姻家庭具有社會屬性,一個有力的論據是:數千年以來,人類在生理學和生物學方面的自然特征并無明顯變化,而其婚姻家庭形態和婚姻家庭制度則因時空的不同、社會背景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樣態和特點。所以說,婚姻家庭是社會的產物,它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社會背景而孤立存在。 (2)社會屬性是人類婚姻家庭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根本動因。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普遍存在于一切高等動物之中,但婚姻家庭卻是人類專屬的社會現象。社會學家稱:“動物求偶,而人結婚。其意義不同是簡單而明了的。求偶是生物性的,而婚姻是社會和文化的。學界在界定婚姻時,總是會強調婚姻必須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認可的兩性結合:婚姻是指一種儀式,一種被社會認可的結合,一種一旦進入就要對社會承擔某種認可責任的關系……”是人類的社會生產方式要求人類兩性結合的行為采取社會形式的結果,而非人類性的本能要求。 (3)婚姻家庭制度是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定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態在上層建筑領域的集中反映,婚姻家庭制度的發展取決于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同時其具體內容又受到社會習俗、道德規范、宗教信仰、法律規范等上層建筑諸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發展和演變是社會各種條件和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三)婚姻家庭的職能 婚姻家庭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承擔與特定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社會職能。 1.實現人口再生產的職能。人類自身的生產是人的本性使然,一定數量的人口和人口的再生產,是社會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為基礎的婚姻家庭,是人口再生產的社會形式,人口再生產就是通過家庭來實現的。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其目的在于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 ……
- >
推拿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