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要技術及應用案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898587
- 條形碼:9787503898587 ; 978-7-5038-9858-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要技術及應用案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 本書特色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要技術及應用案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總共3篇,第1篇為緒論,第2篇為生態保護紅線評估方法及劃定過程中涉及的主要技術和方法,第3篇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應用案例。其中第1篇包括生態紅線產生的背景、概念、特征以及發展歷程、面臨問題及對策等內容,第2篇主要包括科學評估、數據的采集與處理等技術過程。第3篇為紅線劃定技術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實際應用。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要技術及應用案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總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的實踐經驗,能為從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以及其他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界人士提供必要的經驗參考。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要技術及應用案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
鄧志華主編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要技術及應用案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總共3篇,篇為緒論,第2篇為生態保護紅線評估方法及劃定過程中涉及的主要技術和方法,第3篇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應用案例。其中篇包括生態紅線產生的背景、概念、特征以及發展歷程、面臨問題及對策等內容,第2篇主要包括科學評估、數據的采集與處理等技術過程。第3篇為紅線劃定技術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實際應用。
本書總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的實踐經驗,能為從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以及其他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界人士提供必要的經驗參考。
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要技術及應用案例/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經典系列叢書 目錄
前言
第1篇 緒論
1 生態保護紅線產生的背景
1.1 國內生態保護紅線的產生概況
1.2 國外生態保護紅線產生的概況
2 生態保護紅線的概念和內涵
2.1 生態保護紅線的概念
2.2 “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的異同辨析
2.3 生態保護紅線的內涵
2.3.1 生態保護紅線內涵要素的厘定
2.3.2 生態保護紅線內涵界定
2.4 生態保護紅線外延確定
2.4.1 重要生態功能區
2.4.2 生態環境敏感區
2.4.3 生態環境脆弱區
2.4.4 禁止開發區
3 生態保護紅線的特點和意義
3.1 生態保護紅線的特點
3.1.1 強制性
3.1.2 規范效力和可執行力
3.1.3 綜合生態系統導向性
3.1.4 尺度性
3.2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意義
3.2.1 有助于遏制生態環境退化態勢
3.2.2 有利于優化國家生態安全格局
3.2.3 有利于加速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4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發展過程
4.1 **階段:萌芽期(2000~2010年)
4.1.1 全國性生態功能區劃定
4.1.2 區域性生態功能區、生態控制線開始劃定
4.2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期(2011~2013年)
4.2.1 國家出臺政策規定對生態紅線劃定規范指導
4.2.2 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全面興起
4.3 第三階段:成熟完善期(2014年至今)
5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5.1 生態保護紅線面臨的問題
5.2 生態保護紅線的發展對策
5.2.1 法律層面
5.2.2 制度層面
5.2.3 管理和規劃層面
第2篇 生態保護紅線評估方法和技術
6 科學評估
6.1 科學評估的主要內容
6.1.1 確定基本評估單元
6.1.2 選擇評估方法
6.1.3 數據準備
6.1.4 模型運算
6.1.5 綜合評估結果分級
6.1.6 現場校核
6.1.7 校驗劃定范圍
6.1.8 確定紅線邊界
6.1.9 形成劃定成果
6.1.1 0開展勘界定標
6.2 劃定技術路線圖
7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和方法
7.1 主要的數據源
7.1.1 遙感數據源
7.1.2 基礎地理數據
7.1.3 土壤數據
7.1.4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數據
7.1.5 氣象及水文數據
7.2 數據的處理
7.2.1 遙感數據處理
7.2.2 遙感圖像增強
7.3 評估技術與方法
7.3.1 生態功能重要性評估
7.3.2 生態環境敏感性評估
7.4 基于GIS的分析技術
7.4.1 GIS空間分析的一般方法
7.4.2 GIS空間統計分析
第3篇 紅線劃定技術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的應用
8 總則
8.1 云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發展狀況
8.2 西雙版納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背景及意義
8.3 劃定依據及標準
8.3.1 劃定依據
8.3.2 引用標準
8.4 劃定目標
8.4.1 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8.4.2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8.4.3 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8.4.4 優化國土開發利用空間格局
8.5 劃定范圍
8.6 數據選取的基準年
9 西雙版納州基本概況
9.1 自然地理概況
9.1.1 地理位置
9.1.2 地形地貌
9.1.3 土壤類型
9.1.4 氣候與氣象
9.1.5 水文水系
9.1.6 動植物資源
9.1.7 礦產資源
9.1.8 旅游資源
9.2 社會經濟概況
9.2.1 行政區域和人口
9.2.2 經濟發展狀況
10 西雙版納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必要性分析
10.1 環境質量狀況調查與分析
10.1.1 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分析
10.1.2 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分析
10.1.3 聲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分析
10.1.4 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調查
10.1.5 土地資源現狀
10.2 西雙版納州生態紅線劃定的必要性分析
10.2.1 環境污染依然存在
10.2.2 生態問題已經出現
10.2.3 生態資源保護壓力較大
10.2.4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必然選擇
11 西雙版納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
11.1 紅線的基本特征和類型
11.1.1 基本特征
11.1.2 主要類型
11.2 數據來源及處理
11.2.1 遙感數據
11.2.2 植被覆蓋度數據
11.2.3 土地利用現狀、地形數據
11.2.4 土壤數據
11.2.5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數據
11.2.6 氣象及水文數據
11.3 劃定過程
11.3.1 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
11.3.2 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11.3.3 禁止開發區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
12 西雙版納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
12.1 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2.1.1 集中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紅線區
12.1.2 水土保持重要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1.3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 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1 勐旺鄉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2 大渡崗鄉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3 勐養鎮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4 勐罕鎮一基諾鄉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5 象明鄉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6 易武鎮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7 勐伴鎮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8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勐滿鎮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9 勐阿鎮-勐宋鎮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2.10 格朗和哈尼族鄉-勐混鎮-布朗山布朗族鄉水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區
12.3 禁止開發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2.3.1 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2.3.2 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2.4 綜合評價結果
13 管控措施
13.1 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3.1.1 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
13.1.2 水土保持重要性功能區
13.1.3 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13.2 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3.2.1 管理措施
13.2.2 法律措施
13.3 禁止開發區生態保護紅線區
13.3.1 自然保護區
13.3.2 風景名勝區
14 效益分析
14.1 生態效益
14.1.1 涵養水源
14.1.2 減少水土流失
14.1.3 增加土壤肥力
14.1.4 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14.2 經濟效益
14.3 社會效益
附圖
附圖1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行政區劃圖
附圖2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形圖
附圖3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水系分布圖
附圖4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土地利用現狀圖
附圖5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集中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紅線圖
附圖6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降雨侵蝕力因子圖
附圖7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土壤可侵蝕性因子圖
附圖8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坡度圖
附圖9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植被覆蓋度圖
附圖10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土流失敏感性生態保護紅線圖
附圖11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土壤侵蝕強度分布圖
附圖12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水土保持重要性生態紅線圖
附圖13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紅線圖
附圖14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圖
附圖15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紅線圖
附圖16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生態保護紅線總圖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