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中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251956
- 條形碼:9787540251956 ; 978-7-5402-519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極簡中國史 本書特色
《極簡中國史(精)》由呂思勉先生在歷年教學講稿和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完善而成,詳細地記敘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一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全書按中國歷史社會的變遷劃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現代五個不同的時期,規模宏大、視野開闊,史識豐富,筆調流暢,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版本。為方便閱讀,新版本增加了生僻字注音及注釋。
極簡中國史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地記敘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期間的中國歷史。全書按中國歷史社會的變遷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代、現代4個不同的時期。
極簡中國史 目錄
例言**編 緒論 **章 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第二編 上古史 **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業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第三編 中古史 **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漢之際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漢的政治 第六章 兩漢的制度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會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第四編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際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 第八章 鴉片戰爭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 第十六章 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借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 第二十章 日俄戰爭和東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第五編 現代史 **章 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 第六章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八章 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 第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第二十二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第六編 結 論 **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回顧 第二章 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
展開全部
極簡中國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家貧,12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我國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中國近代史》等,均為后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