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沈伯俊論三國(上下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364403
- 條形碼:9787564364403 ; 978-7-5643-644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沈伯俊論三國(上下卷) 內容簡介
《沈伯俊論三國》是靠前外認可的《三國》研究很好不錯專家沈伯俊先生的論文精選集。沈先生所撰論文,有多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新華文摘》《中國文學研究年鑒》等轉載、介紹,并被多種媒體反復轉載、引用,產生了廣泛影響。此次,從中精選56篇編成本書,總計約60萬字。這些論文,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內容為《三國演義》的“源流探析”“思想藝術”“研究綜述”;下卷內容為三國“人物形象”、《三國演義》“改編新創”以及三國文化“傳播影響”。本論文精選集具有內容豐富、資料扎實、富于創見、文風嚴謹的突出特點。如《〈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關系三論》《〈三國志宗僚〉考辨》《〈三國演義〉思想內涵新論》〈三國演義〉與明清其他歷史演義小說的比較》《重新校理〈三國演義〉的幾個問題》《“三國文化”概念初探》《靠前漢學熱中的〈三國演義〉研究》等,均發前人所未發,深受各方好評?梢哉f,本書不僅是沈先生數十年潛心研究《三國》的學術成果集中展示,而且代表了當代三國研究的前沿水平;不僅對專業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對于面向大眾普及三國知識、弘揚三國文化也具有重要價值。
沈伯俊論三國(上下卷) 目錄
—— 論《三國演義》的主題················································· 116 《三國演義》思想內涵新論····················································· 128 《三國演義》與政治智慧························································ 139 《三國演義》與人生智慧························································ 151 現實精神·浪漫情調·傳奇色彩
—— 論《三國演義》的創作方法··········································· 163 《三國演義》與明清其他歷史演義小說的比較······························ 175 國士情懷與好漢氣概
—— 《三國》《水滸》比較研究之一······································· 186 研究綜述(5篇)/ 197 新的進展 新的突破
—— 新時期《三國演義》研究述評········································ 198 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 225 中國和日本:《三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38 國際漢學熱中的《三國演義》研究
—— 答馬來西亞《東方日報》記者問····································· 261 就《三國演義》與三國文化研究答學生問···································· 278
沈伯俊論三國(上下卷) 相關資料
大凡為別人著作作序,*常見者為對該著作思想性、科學性、學術價值做總的評價。我為伯俊先生此書作序則是例外。一則當我為此書作序時,伯俊先生已經作古。俗話說“蓋棺論定”,此時應當借此序對作者從人品到學問做一比較全面中肯的評價。二則因為伯俊先生生前把我引為知己。我和伯俊先生相識十八年,記得有一次,他當著我的面對他的學生說,有一個成語你們應當知道,“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在解釋完成語意思后,又補充說:“我和滿倉的關系,就屬于傾蓋如故。”作為知己,我想為此書作序的內容,既應該評價本書,也應該評價作者本人。 我想用五個字評價本書及作者:誠、真、恒、才、勤。伯俊書房自命名為“誠恒齋”,因此,“誠”“恒”是我對伯俊先生自我評價的認可,后三個字是我對其人品學問的補充。 伯俊先生之誠,首先是待人之誠。2000年的一次三國學術會上,我與伯俊先生*次見面。當時他將其大作《三國漫話》送給我,出于初見的禮貌,我除了表示感謝之外,還表示希望經常互相進行學術上的切磋交流。他當即表示贊同,并風趣地說:“常聯系,多交流,我可是認真的呦!”果然,從此以后我們之間的聯系就通過電子郵件、互贈書籍、共同出席學術會議、一起參加學術活動、同時接受電視采訪、賦詩唱和等多種形式進行著,并且越來越密切。伯俊先生去世后,他的朋友、學生紛紛撰文回憶和悼念。其中他的日本學生伊藤晉太郎這樣寫道: 在成都時,我每周到沈老師家請教一次。老師兒子跟我同歲,所以老師將我看為家人,甚至視為第二個“兒子”。有時也覺得他太擔心我。一天,我們一起騎車去市中心,他對我說了好幾次“看前面!”我們在一起時,他往往問我:“有沒有什么困難?”冬天,他常常提醒我多穿衣服。 上述兩件小事,足以反映出伯俊先生待人之誠。 在漢語詞匯中,真與誠如影隨形。伯俊先生待人之誠,也是其“真”的一面。除此之外,我要著重說的是他在學術上對“真”的追求。例如在諸葛亮研究方面,曾出現過這樣的現象:有些人并未經過認真研究,便對重大問題輕下斷語;有些人缺乏對古人的“同情之理解”,脫離特定的歷史背景,隨意拋出種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有些人為了“吸引眼球”,為了聳人聽聞,不惜曲解史實,厚誣前賢。輕下斷語者如對“三顧茅廬”史實的看法,有人說,“三顧茅廬”的邏輯結論“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因為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而劉備則是他*愿意選擇的明主;與劉備相比,諸葛亮的選擇余地更小,甚至別無選擇。因此,他不可能在隆中坐等“三顧”。也有人利用裴松之注引《魏略》的一條材料,證明諸葛亮拜訪劉備在先,劉備三顧茅廬在后。還有人說:“論治國,諸葛亮*一流;論軍事,諸葛亮*不是一流。”厚誣前賢者如“借刀殺人”論,把荊州的丟失、關羽麥城身亡,歸咎為“諸葛亮借刀殺關羽”,說什么關羽、諸葛亮之間不僅有爭奪權力的暗斗,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蜀漢爭奪天下的政治與外交主張截然不同。聯吳抗魏是諸葛亮外交戰略的核心,成為其一以貫之、至死不渝的外交政策。但關羽卻絲毫不能理解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在聯吳抗魏的大政方針上處處與諸葛亮作對。由此足見,關羽的所作所為完全破壞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于是諸葛亮便假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這些說法,或出于現身高價出場費商業活動的“明星學者”,或出于在媒體上風靡一時的“專家學者”。對這些不嚴肅、不真實、不科學的觀點,伯俊先生在《為諸葛亮析疑辯誣》一文中據理力爭,據實辯駁,表現出嚴肅學者的學術良心和追求真實的態度。 為求歷史真實,伯俊先生不懼向知名大導演的作品發出質疑。2008年,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赤壁》上映之后,贊美聲此起彼伏,吳宇森自己也稱,這是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電影”,是根據史書《三國志》改編的,是一部糾正《三國演義》對歷史人物的“歪曲”,恢復其本來面目的歷史正劇。電影宣傳海報也以“英雄重聚,史詩歸來”相標榜。對此,伯俊先生撰寫了《三問電影》一文,指出:“一部真正優秀的電影,一部希望‘具有世界水平的電影’,絕非僅僅是一種視覺享受;它必須具備豐厚的文化內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強大的心靈震撼力。”而電影《赤壁》遠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文中伯俊先生用了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指出電影《赤壁》與其說是根據史書《三國志》改編,倒不如說是以《三國演義》為基礎的故事新編;由于吳宇森對漢末三國歷史的理解比較膚淺,又過多地受制于商業利益,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他常常偏離自己的初衷,使整部電影未能成為具有足夠思想深度的歷史正劇,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了一部主題模糊、意識平庸的娛樂傳奇。“詩史”沒有歸來,卻成為一道票房收入可觀、投資方喜笑顏開的商業盛宴。這些評論,毫無疑問揭示了所評對象*真實的一面。 關于伯俊先生之“恒”?d于《廉政周刊》上一篇介紹文章中,有一句話說伯俊先生“這輩子就獻給《三國》了”,非常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恒”字。從1981年進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伯俊先生就與三國研究結下不解之緣,整整37年,始終在這片學術土地上耕耘,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人做了這樣的統計,伯俊先生一生,出版與三國研究有關的著作20余部,學術論文、隨筆、札記、鑒賞文章300余篇。其中*特色、*富創新意義、*有生命力的,是以《校理本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幾種《三國》整理本,這些整理本,被學界同行稱為“沈本《三國》”。這些成就的取得,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伯俊先生持之以恒不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伯俊先生畢生心血的結晶。 伯俊先生又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他校古本自成一家,編詞典詳而周密,論要旨入木三分,評人物鞭辟入里,吟古詩中規中矩,賦新詞熱情奔放,賞文藝見解獨到,吹笛蕭婉轉動聽。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充溢著一股才氣。 一篇緬懷伯俊先生的文章,是這樣描述他的勤奮的:“靠在書房的椅子上睡了三個小時,醒來時凌晨一點”“夢醒時分,又該回到《三國演義》的世界里了”。這就是說,白天忙一天,晚上十點睡覺,凌晨一點又醒來工作。我相信這是真實的描述。因為在諸葛亮研究中心揭牌儀式的前一天,我作為被聘請的學術委員來到成都,看到他為第二天的儀式一直忙碌到很晚。第二天見到我,告訴我昨天熬了一個通宵,以完成計劃中白天來不及做的任務。這種情況在我們多次學術活動相遇時發生,因此,我覺得這是伯俊先生工作的常態。我也常常勸他注意身體,不要熬夜,他總是說:“習慣了。”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沈伯俊論三國》,是一部對三國的歷史文化從各個層面進行探討的著作,有對《三國演義》諸多疑點進行考辨的,有評價《三國演義》思想藝術的,有對《三國演義》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的,有對《三國演義》研究狀況進行綜述的。我相信,讀者從中不僅能受到思想的啟迪,汲取知識的養分,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學識、才華和品質。 梁滿倉 2018年9月25日于北京南城寓所
沈伯俊論三國(上下卷) 作者簡介
《沈伯俊論三國》是國內外公認的《三國》研究權威專家沈伯俊先生的論文精選集。沈先生所撰論文,有多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新華文摘》《中國文學研究年鑒》等轉載、介紹,并被多種媒體反復轉載、引用,產生了廣泛影響。此次,從中精選56篇編成本書,總計約60萬字。這些論文,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內容為《三國演義》的“源流探析”“思想藝術”“研究綜述”;下卷內容為三國“人物形象”、《三國演義》“改編新創”以及三國文化“傳播影響”。本論文精選集具有內容豐富、資料扎實、富于創見、文風嚴謹的突出特點。如《〈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關系三論》《〈三國志宗僚〉考辨》《〈三國演義〉思想內涵新論》〈三國演義〉與明清其他歷史演義小說的比較》《重新校理〈三國演義〉的幾個問題》《“三國文化”概念初探》《國際漢學熱中的〈三國演義〉研究》等,均發前人所未發,深受各方好評?梢哉f,本書不僅是沈先生數十年潛心研究《三國》的學術成果集中展示,而且代表了當代三國研究的前沿水平;不僅對專業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對于面向大眾普及三國知識、弘揚三國文化也具有重要價值。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