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9116242
- 條形碼:9787119116242 ; 978-7-119-1162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本書特色
嚴冰主編的《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介紹:40年,彈指一揮,卻在500O年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40人,滄海一粟,卻在13億中國民眾中光彩奪目。40年40人,一部濃縮的改革開放史,一段精彩的實干興邦路。 讀懂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一門藝術。可以橫著讀,讀懂40年時光里的中國與世界;可以縱著讀,讀懂40年歲月里的歷史與縱深;還可以切開讀,讀懂40年40人的人生切面與思想沉淀。 窺一斑而知全豹,此書用普通人的家國故事,展現出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 ——馮驥才 40年,彈指一揮,卻在500O年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40人,滄海一粟,卻在13億中國民眾中光彩奪目。40年40人,一部濃縮的改革開放史,一段精彩的實干興邦路。 ——單霽翔 讀懂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一門藝術。可以橫著讀,讀懂40年時光里的中國與世界;可以縱著讀,讀懂40年歲月里的歷史與縱深;還可以切開讀,讀懂40年40人的人生切面與思想沉淀。 ——莫言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內容簡介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主人公是40位個性鮮明的中外人士。他們當中有銳意革新的政府官員,也有新興行業的先行者;有事業有成的商界精英,也有追逐夢想的打工者;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者,也有中外文化交流的促進者……無一例外,他們都在中國改革開放浪潮中不懈奮斗,推動社會發展,書寫多彩人生。他們的人生故事和經歷過這個時代的人群一起,匯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畫卷。《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正是通過他們個性化的人生故事,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是如何推動的.中國民眾是如何探索奮斗的,世界各國是如何享受中國改革開放紅利的,中國老百姓是怎樣過上美好生活的……這幅大型畫卷,在不同的人生故事中,徐徐展開。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目錄
劉先林:把地球搬回家
趙啟正:浦東交響曲的一名演奏員
馮驥才:醉心文保堅守文脈
嚴金昌:小崗村的帶頭人
龍永圖:中國“入世”叩關人
趙德潤:新聞人永遠年輕
溫元凱:40年為改革開放趟路
安樂哲:講了40年中國哲學課的“洋教授”
徐宣發:駕駛過四種火車機車
葉小文:與時間并排走的人
杜少中:不走尋常路的“微博官員”
單霽翔:重啟宮門的故宮守門人
莫言:從高梁地里走來
樊希安:24小時書店創辦人
孟憲明:立志為孩子寫書
杜越:與中國一同走向世界
潘維廉:“廈門**老外”的中國情緣
孔曉寧:難忘極地情緣
張永平:打造“中國涉外**市”的人
吳為山:在為時代雕刻中,走到新時代
孟家花農:一生只愛一朵花
馬云:一個中國企業家商人,對世界喊出“芝麻開門”
朱征夫:律師的使命和擔當
雷在榮:“破爛王”的傳奇人生
韓毓海:為改革年代研究“大問題”
羅紅:一個中國企業家的“三面”人生
李萬君:用焊槍為“中國夢”提速
李亞:新媒體人的創業路
潘建偉:“量子之父”的家國情懷
李建華:三代國門,見證改革開放機場變遷
王昕:做安全健康的食品
董卿:一張“中國面孔”的中國故事
張俊成:“一塔湖圖”繪就人生風景
程維:中西文化的“擺渡人”
海清:一位女演員的慈善之路
張大明:“跟著時代的節奏走,一定不會錯
劉煒:首個年收入百萬元的網絡作家
姚明:一個中國球員的三次蛻變
秦玥飛:“耶魯村官”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節選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1978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在這一年的3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523組”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獎。作為其中一員,時年48歲的屠呦呦代表“523組”領取了獎狀。 37年后的2015年,已到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身著一襲紫色禮服,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領取當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章。這是中國**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科學家,這個獎項也是中國中醫藥成果獲得的*高獎項。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醫療衛生領域的對外開放也加速邁進。屠呦呦多次參加國際交流活動,將中國的青蒿素推向世界,給全球瘧疾患者帶去了福音。屠呦呦這個名字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在國際上也聲名鵲起。在掌聲與尊重背后,從瘧疾防治項目啟動到問鼎諾貝爾獎,是一段長達四十余年的堅守故事。 在190次失敗后的成功 2015年11月5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越南《人民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攜手開創中越關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今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國為支援越南而開展的抗瘧疾藥物研究。” 19世紀20年代,西方科學家從金雞納的樹皮中發現了抗虐有效藥物奎寧,但到了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抗瘧特效藥產生抗藥性,瘧疾的防治成為全世界醫藥界共同關注的課題。1967年5月23日,中國60多家科研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開始了代號“523'’的任務,研究防治瘧疾新藥,支援越南。兩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也參與進來,屠呦呦臨危受命,成為課題攻關的組長。 屠呦呦從系統收集歷代醫學古籍、本草、民間方藥和老中醫經驗入手,短短三個月,她收集整理了2000多種方藥,并通過篩選,整理出了640多種抗瘧藥方集。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蟲在動物體內的生長,但療效卻不持續。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頭扎進文獻堆。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是葛洪在《肘后備急方》里的一句話。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終于在1971年,經過了190次失敗之后,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整個實驗室響起了發自內心的*激動的歡呼聲。 為了讓191號提取物盡快應用于臨床試驗,屠呦呦毅然向領導提交了志愿試藥報告。“我是組長,我有責任**個試藥。”獲得領導同意后,屠呦呦和課題組的另外兩位同事一同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實驗,冒著生命危險,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換來*準確的一手資料。1972年,屠呦呦和同事們帶著緊急趕制出的藥品,來到瘧疾泛濫的海南昌江疫區,正式開展臨床試驗。8月到10月,屠呦呦在海南進行了21例臨床抗瘧療效觀察實驗,全部獲得成功。 瘧疾初愈的農民,陪女兒玩耍,女兒掛在爸爸強壯的胳膊上,像一只小猴子一樣蕩著“秋千”,旁邊的妻子含笑提醒女兒小心。看著一家和樂的場景,屠呦呦想起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兩個女兒。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釗是中學同窗,1963年結婚,育有兩女。屠呦呦加入“523”項目時,李廷釗也同樣忙碌,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們不得不把4歲的大女兒送到別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兒送回寧波老家。 “大女兒當時接回來的時候都不愿叫爸媽,小女兒的戶口更是多年在寧波未遷至北京。”李廷釗說。對于屠呦呦而言,當年的她別無選擇,因為青蒿素就是黨和國家賦予她的使命。 屠呦呦:情系青蒿一生追尋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在神州大地上吹響,在當年11月召開的全國性青蒿素鑒定會上,中華青蒿素正式確定為一種抗瘧良藥。八年后,青蒿素通過新藥審批。從此以后,青蒿素成了全國各地醫院、衛生所,甚至是老百姓家里的**藥,在海南、云南、山東、江蘇、湖北、四川、廣西等地,青蒿素療效幾乎達到100%。 ……
見證中國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作者簡介
嚴冰,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部主任、高級記者。作品曾獲“關注森林獎”等新聞獎項,率領的團隊曾獲“全國青年文明號”等命名。 出版的主要著作:《我當上了列車員》(作者、中國鐵道出版社)、《你好,一帶一路》(主編、人民出版社)、《學習關鍵詞》(策劃、人民出版社)、《犀利的中國》(策劃、人民日報出版社)。主要新聞報道:《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大西北再架鋼鐵道》《大漠風塵別有情》;《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頭條《關山萬里走京九》《千秋功業千秋事》《硝煙漸盡思悠遠》;《人民日報·海外版》12個整版“微觀中國”長篇系列報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