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中國建筑與城市評論第1輯:新集體與日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81959
- 條形碼:9787560881959 ; 978-7-5608-819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建筑與城市評論第1輯:新集體與日常 本書特色
在建筑的世界中,評論文字就像影子,它因建筑而生并照亮建筑,為建筑師和評論作者的觀念共同塑造 的思想環境帶來色彩。美好的物質環境必沐浴在柔和的人文之光中,建筑離不開文字化的思想水波的浸潤。因此我們需要建筑評論。 中國建筑與城市評論系列叢書目的,是將中國建筑領域優秀的評論文章集中在一起,以全景的方式呈現中國當代城市建筑的問題、本質和趨勢。宏觀地看,金秋野老師所做的工作,是一種建筑時代話語的梳理過程,新的觀念正在這個培養皿中成型,旋律逐漸變得清晰。《新集體與日常》是中國建筑與城市評論系列叢書的首本,其中23篇站在時代前端又極具人文關懷的文章,將引領讀者不斷鑒別和尋找“真實而美”的意義。
中國建筑與城市評論第1輯:新集體與日常 內容簡介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和建筑的飛速發展,涌現了大量很好的建筑和城市設計作品,建筑理論和評論界也隨之而來有許多聲音,其中不乏有深度、有水準的、具有較高建筑理論素養的評論。本系列書擬從這些很好文章中選擇理論修養較高的、有水準的文章,每年一期,集為中國當代建筑理論和城市評論方向的重要文獻資料,同時見證當代中國建筑評論思想的發展歷程。
中國建筑與城市評論第1輯:新集體與日常 目錄
城市空間
01 新集體:論劉家琨的成都西村大院/朱濤
02 西村大院兒/張早
03 向互聯網學習的城市:“成都遠洋太古里”設計底層邏輯探析/周榕
04 半層微型消費空間實踐:上海半層書店/張宇星
單體建筑
05 木心美術館評述/唐克揚
06 新大舍:劉東&柳亦春,關于大舍的新居/劉東洋柳亦春
07 凸顯日常:對劉宇揚建筑事務所五原路工作室的思考/劉滌宇
08 作為改造的一例小型“綜合”樣本:劉宇揚建筑事務所五原路新工作室札記/李博
09 日常的陌生化:上海華鑫慧享中心/莫萬莉
10 偶發與呈現:上海韓天衡美術館的“合理的陌生感”/譚崢
11 漫游林木間:理解“林會所”的十個關鍵詞/金秋野
鄉村實踐
12 古村清夢:大理喜洲“竹庵”/王飛
13 來自鄣吳鎮的消息/青鋒
14 有龍則靈:五龍廟環境整治設計“批判性復盤”/周榕
15 考古建筑學與人工情境:對五龍廟環境整治設計的思考/魯安東
16 “微更新”與延續:“水箱之家”改造項目的啟示/劉滌宇
17 從[超胡同]到“西海邊的院子”/王飛
18 北京四分院的七對建筑矛盾/鮑威
19 老白渡碼頭煤倉改造:一次介于未建成與建成之間的“臨時建造”/李穎春
理論探討
20 建筑工藝水平地域差異:現象、成因與對策/李海清
21 從“Fab-Union Space”看數字化建筑與傳統建筑學的融合/王駿陽
22 若即若離:從龍美術館的空間組織邏輯談起/金秋野張霓珂
23 作為承重、隔熱、分區和飾面元素的當代磚筑:2016年維納博艮磚筑獎獲獎作品解讀/范路
中國建筑與城市評論第1輯:新集體與日常 作者簡介
金秋野,1975年出生,中國著名青年建筑評論家,清華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筑理論、面向當代本土建筑實踐的建筑評論、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宗教建筑等。 2007年起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現為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要編著、譯著作品包括《烏有園》《透明性》《光輝的城市和理想國》《勒·柯布西耶:為現代而生》等,著作包括《異物感》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