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山東地域中國畫藝術個案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427781
- 條形碼:9787547427781 ; 978-7-5474-2778-1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東地域中國畫藝術個案研究 本書特色
**部全面反映山東美術發展的專著。
山東地域中國畫藝術個案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梳理齊魯繪畫的基本形態與美學趣味, 可以清晰地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 由此加深對中國畫內涵的認識, 延續中國畫的基本藝術精神。中國畫的當代形態一方面來自于傳統的綿延, 另一方面也是社會文化轉型的結果, 但無論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 還是生活方式、人生視野、藝術觀念的更新, 都無法切斷文化的血緣, 那種內在的藝術傳承, 已經成為中國畫家的精神基因。
山東地域中國畫藝術個案研究 目錄
山東地域中國畫藝術個案研究 節選
人生與藝術的融合 齊魯畫家追求人生與藝術的融合。 宗白華曾有六境界說:功利、倫理、政治、學術、宗教、藝術境界!耙杂钪嫒松拙唧w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深心靈底反映,而有藝術境界!弊诎兹A所講的藝術境界,有內外兩個基本構成,對內而言,是藝術家對宇宙、人生的詩意審視;對外而言,是宇宙、人生在藝術家心中的主觀映像。這種境界是人與天地融和,“天人合一”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自然就會摒棄世俗之欲,而進入更高層次的心靈滿足! √斓睾拼,人也渺小,正如《莊子·秋水》所說,人“在于天地之間也,猶小石木之在大山也,人率(即人眾)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于萬物也,不似豪未之在馬體也?”時間的流逝,境遇之無常,眼前的一切不足以視為永恒可保,故此得之勿喜,失之勿悲,人生短暫,功名富貴無常,如鏡花水月,過眼煙云。黑伯龍以蛐蛐之小而聆宇宙之音,可謂有道心者! ↓R魯畫家往往師法自然,問道自然,追尋“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天人合一”境界。人生有限,宇宙無窮。在強大的自然力和浩瀚永恒的宇宙面前,畫家渾然忘我,進入了生命與藝術的超然。人與浩瀚的自然相比,實在是渺小的,雖然由于人類科技的進步,自然已經被文明侵蝕,但面對自然的規律,人類依然顯得孱弱。日月之行,四季輪回,依然是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畫家對自然的追問,與科學不同,那不是一種外在的客觀審視,而是由內心情感生發的神秘體驗,只要山水仍在,這種交流就會繼續存在。 “自然”被認為是世間萬物運行的基本法則,中國古代文藝觀十分強調“情動于中、文形于外”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則,藝術家的“內”和藝術品的“外”這一相對范疇是認識中國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學追求的邏輯起點。相對于自然,書法藝術是“人之所為者”,有一定的規律和法度,創作要順乎這種自然之理。正如蘇軾所說:“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 “法度”一方面是人為設定的,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既有規則;另一方面也是天地之理、自然規律的反映,只有合于規律的“法度”才是有生命力的。在這個意義上,“法度”也是藝術表達的技術邊界。超出這個邊界,就容易走向謬誤與審美接受的阻滯,聰慧者通法度不為之所困。法度既然是人為的,其標準也隨文化的變遷而變動,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概念。知法度,通其意,才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從創作論的角度上,“自然”體現為追求一種自然天成、無意追求、無目的而又合乎規律的神妙境界。以抽象之筆墨表現極具體之人格風度及個性情感,它所傳達的,正是這種人與自然、情緒與感受、內在心理秩序結構與外在宇宙(包括社會)秩序結構直接相碰撞、相斗爭、相調節、相協奏的偉大生命之歌。人在入境之時,處于天真自然之態,放意自然,創作處于一種任性逍遙的狀態! ∽匀,是中國山水畫重要的審美范疇,也是事物達到真的必然結果,《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整個宇宙的普遍規律,通向和諧自然的法門是純真。老子認為“滌除玄鑒”是把握“道”的根本途徑,必須有一個虛靜空明的心境,莊子則提出了“坐忘”“心齋”等命題。莊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笔ト擞^照天地之萬象,與自然融為一體,“道”在自然,“美”在自然,“真”也在自然。所以劉勰說:“心生而言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藝術家與山水實際上是一種同構關系,藝術家在與山水的精神互動中獲得主觀的圖像。而宗炳早在《山水畫序》中就提出:“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弊匀慌c道是相通的,道存在于山水自然之中,山水自然以形弘道,藝術家必以澄明之心境,與山水同契。繪畫是主體內在精神與客體外在形式的高度統一,“靈之所見,故所托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得山水之質者,必得其真,胸中有天地之大,則筆下也有乾坤之氣,雖咫尺之間,也有浩然之氣。正如荊浩說:“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钡搅藦埈b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體和客體已相融為一,物與心同,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自然同化,彰顯天地之造化! ‘嫾遗c自然的關系,一方面是精神的交流與互動。由于自然負載天地之“道”,所以時常彌漫著浩然之正氣,畫家受此蒙養,及至畫家的精神境界與山水之氣交融,則山水神采畢現;另一方面是畫家對自然的重構與表達。這是畫家與山水精神互動的結果,畫家的表達不僅要有山水自然的形態,更需有山水之靈,要傳達山水神秘而浩然的自然之氣!
山東地域中國畫藝術個案研究 作者簡介
張宜,著名畫家,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張榮東,畢業于山東大學,現于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從事藝術研究。《愛尚美術》主編。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藝委會副主任。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