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驗輯
古醫(yī)籍稀見版本影印存真文庫傷寒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216683
- 條形碼:9787515216683 ; 978-7-5152-166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醫(yī)籍稀見版本影印存真文庫傷寒論 本書特色
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歸集為《傷寒論》,被歷代奉為中醫(y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yī)診治疾病的規(guī)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yī)臨醫(yī)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被后世稱作”眾方之祖”。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藥物82種。*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后。第二卷主要總論六經發(fā)生、發(fā)展、治療、預后的一般規(guī)律、痓濕暍的證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傷寒論》據院圖書館藏明萬歷27年己亥(1599)海虞趙開美刻本影印。
古醫(yī)籍稀見版本影印存真文庫傷寒論 內容簡介
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歸集為《傷寒論》,被歷代奉為中醫(y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yī)診治疾病的規(guī)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yī)臨醫(yī)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被后世稱作”眾方之祖”。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藥物82種。靠前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后。第二卷主要總論六經發(fā)生、發(fā)展、治療、預后的一般規(guī)律、痓濕暍的證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今據院圖書館藏明萬歷27年己亥(1599)海虞趙開美刻本影印。
古醫(yī)籍稀見版本影印存真文庫傷寒論 目錄
傷寒論序
傷寒卒病論集
仲景全書目錄
卷**
辨脈法**
平脈法第二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第十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辨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發(fā)汗後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發(fā)汗吐下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傷寒論後序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