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最美國寶全書
-
>
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犢皮紙博物畫
-
>
西洋鏡第八集--中國古典家具圖錄
-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國古代藏書
-
>
西藏瑰寶:吐蕃 分治時期壁畫精選
-
>
西藏瑰寶:歷代炊具餐具精選
-
>
木趣居:家具中的嘉具(套裝精裝 全二冊)
中國財富收藏鑒識講堂尚征武講硯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66953
- 條形碼:9787504766953 ; 978-7-5047-6695-3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財富收藏鑒識講堂尚征武講硯臺 本書特色
紫石硯“非遺”傳承人從事硯臺制作及雕刻數十余年集大成之力作。
中國財富收藏鑒識講堂尚征武講硯臺 內容簡介
全書分硯史、硯材、硯藝、硯事、硯賞五章。重點介紹了硯臺的分類與產地,以及如何鑒別、挑選與保養硯臺,可謂生動新穎而又深入淺出,對于硯臺愛好者、收藏家以及研究者均有極大幫助。
中國財富收藏鑒識講堂尚征武講硯臺 目錄
第二章 硯 材 \ 021
第三章 硯 藝 \ 039
第四章 硯 事 \ 067
第五章 硯 賞 \ 089
中國財富收藏鑒識講堂尚征武講硯臺 節選
我國幅員遼闊,硯材資源豐富。從古至今,發現的可做硯的材料不下千種,幾乎遍及全國,包括石材、竹木、陶瓷、磚瓦、玉石、金屬、化石、貝殼、水泥甚至橡膠等。然而*理想的硯材是以下墨、發墨、潤筆為特質的。 通過實踐,人們發現石材遠遠優于其他材料。石材亦有高下之分,下墨石材易找,發墨石材難尋,故古人把既能下墨又能發墨之材謂之“德材”。經過數代人的實踐篩選,端石、歙石、洮石、紅絲石等位列德材之首。 一、端硯 宋代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美:“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可見端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名不虛傳。 端硯產于廣東省肇慶市,因其古稱端州,故名。端石產于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端溪水一帶和七星巖背后北嶺山一帶。據地質學家考證約于4億年前的泥盆紀形成。初采于唐武德年間,行世已一千余年了。 早期端硯只是研墨之用,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但并無造型可言。至唐代中葉,硯工開始根據石材的色澤、紋理、形狀進行設計加工,圖案花紋、飛禽走獸、亭臺樓榭,無不入硯,端硯搖身一變,從工具上升為藝術品,從而名揚天下。 特點 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墨汁細膩如油,書寫流暢而又不傷筆毫。其質地細膩堅實,嬌嫩潤滑。上品端硯有“呵氣研墨”之美譽,無論寒暑,以手撫按硯堂,會馬上產生水氣,足可研墨。 石眼,是端石*具特色的名貴種類。清人潘次耕在《端石硯賦》中贊曰:“人唯至靈,乃生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端石的眼多為活眼,即眼中有珠,且形態、神情各異,如鴝鵒眼、貓眼、怒眼、淚眼等。 產地 端石坑口眾多。因下巖洞在山底,常年水浸,石潤而質量*佳。主要有六大名坑: 老坑 又稱“水巖”“皇巖”。位于端溪以東,臨近溪水江處。 老坑硯石為泥質結構,致密、塊狀構造。呈青灰色,略帶紫藍。石質嫩、膩、潤、滑,“體重而輕,質剛而柔”。 主要石品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天青、冰紋、金銀線等。 麻子坑 乾隆年間發現并開采。相傳是一位臉上長有麻子的采石硯工冒險發現,故取此名以示紀念。位于老坑南約4千米處,距端溪水約600米,硯石質地潔凈,優質者可與老坑石媲美。 主要石品有青花、火捺、魚腦凍、豬肝凍、天青凍等。石眼多碧綠色,多層活眼,是*優的高級硯材。 宋坑 因其發現并開采于宋代,故名。宋坑不同于其他的單一采石坑洞,它擁有一個族群,西起三榕峽,東到鼎湖山,分布面積近百平方公里。上乘宋坑石質地致密、潤滑細膩、下墨快、發墨佳。 宋坑石表面還有金星點,在光照下,閃閃發亮。金星點中富含硫黃,故研出之墨略泛金光且防蟲蛀,極為難得,為歷代書畫家所寶。 坑仔巖 又名康子巖。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之上,相距200余米。此坑在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開采,清咸豐九年(1859年)因塌方傷亡而封坑。1978年年底重新開采。 石質優良,紋理細膩,堅實潤澤。石色青紫中略帶赤,但不及老坑、麻子坑色彩之斑斕。石品主要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等。尤以石眼多、媚而名世。 梅花坑 開采于宋代。主要分布在兩個地方,一是鼎湖區沙浦鎮典水村附近,二是市北郊北鄰山的九龍坑。石質好,下墨快,顏色呈灰白微帶青黃。 綠端坑 采石始于北宋。有四個坑口,一是北嶺山東崗坑附近,二是端溪朝天巖附近,三是小湘鎮大龍地區,四是鼎湖區沙浦鎮蘇一村附近。 綠端石色青綠中略帶土黃色,也有黃、紅、胭脂等色。石質幼嫩潤滑,*佳者為翠綠色,晶瑩無瑕,別具魅力。 大清才子紀曉嵐非常青睞綠端,他為自己收藏的綠端硯刻銘:“端石之支,同宗異族,命曰綠瓊,用媲紫玉。” 石品 魚腦凍 是端石中質地*細膩、*幼嫩、*純凈的,呈半透明狀,有通透感,因狀如凍住的魚腦而得名。色澤白中有黃而微帶青,亦有白中略帶灰黃色者。 蕉葉白 又稱蕉白,狀如蕉葉初展,白中略帶青黃。 青花 指長于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通常在濕水后才能看到。前人評價為:“青花細則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 天青 素凈無瑕,泛藍一片者謂天青,色青略帶灰白。有天青的部位,石質清凈、致密、滋潤。 冰紋 其特點是白色有暈的線紋,似線非線,狀如冰塊中的裂紋,與硯石融為一體。質地細膩,形態自然,有純凈、樸素之感。 鑒別 端硯的優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石質 以下墨快、發墨如油為優。 石色 端硯以紫色為主調。分辨時要將石浸入水中,便能準確地觀察了。*好在自然光照下,防止受室內燈光影響而看不準。 此外還有以翠綠色為基調的綠端石坑。 石聲 有經驗的藏家在鑒別端硯時,不僅要觀其色,還要聞其聲。此法自古有之,將不同硯坑的硯,騰空托于手中,以指尖彈叩硯緣,會發出不同的石聲。清代吳蘭修云:“石以木聲為上,金聲、瓦聲為下……蓋石潤則聲沉,石燥則聲浮。” 手感 以手撫之,以細膩滋潤,如嬰兒肌膚者為上品。 雕工 紋飾以“二要”為佳:一要掩飾硯石之瑕疵,二要突出優質的石紋。硯銘的內容不可輕視,若出自書家、文豪之手,自會增色不少。 二、歙硯 歙硯,亦稱歙州硯,指古歙州所產之硯,州府在歙縣,故名。據地質學家考證,屬前震旦紀系上溪群地層,距今約13億年。因歙硯產于婺源龍尾山、仙霞嶺一帶,故亦稱龍尾硯。開發于唐開元年間(713—741年),被南唐后主李煜贊為“龍尾硯,天下冠”。 特點 歙石紋理美麗,質地細密堅韌,敲擊會發出金屬聲。注水不耗,發墨如油,有“多年宿墨,一濯而瑩”之美譽。 產地 歙石坑主要分布在風景秀麗的黃山山脈和白際山脈之間,以硯山村的龍尾硯之石坑*為著名。 婺源縣境內硯坑 1.硯山村(龍尾山)的硯坑。位于溪頭鄉東南龍尾山腳下。主要有: 眉紋坑,又稱眉子坑。位于龍尾山中,距芙蓉溪30米左右。 羅紋坑,位于眉紋坑東側,開發于南唐。 水弦坑,又名水浪金星坑。位于眉子坑下芙蓉溪旁。 金星坑,又稱羅紋金星坑。位于龍尾山西北,距羅紋坑150米左右。 2.濟溪的硯坑。 濟源坑,又稱濟溪魚子坑。位于濟溪村后山上,距濟溪水面約100米,宋時開采。 碧里坑,在濟溪村河對岸的濟山上,紋色美妙,俗稱“對河坑”。 濟溪綠帶石坑,位于濟溪村頭東面山底河道邊。 3.驢坑,位于浙源鄉驢坑村,與硯山相距70千米,開發于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8年)。 安徽歙縣硯坑 1.歙縣東部溪頭坑,位于歙縣歙頭鎮大谷運村雙河口一帶,多至十幾處。 2.歙縣南部硯坑主要在正口、洽河、岔口、周家村一帶。 有紫云坑、廟前坑、洽河坑、蘇州坑、清溪坑等。 安徽休寧縣硯坑 1.大連坑,位于大連汪村鄉汪村至馮村一帶。 2.嶺南鄉硯坑,位于嶺南鄉前坦、三溪、苦李山一帶。 3.馮村硯坑,位于大連坑西10千米左右。 另有安徽祁門縣硯坑、安徽黟縣硯坑等。 石品 眉紋類 又稱眉子,黑色條紋如人眉,故名。有對眉、雁湖眉、長眉、短眉等品種。 羅紋類 因紋理如羅絹而得名。羅紋比較含蓄,發墨好。其紋理有粗細、疏密、明暗,細分有粗羅紋、細羅紋、古犀羅紋、泥漿羅紋等。 星、暈類 在歙石品類中,*活潑、*亮眼的要屬星(金星、銀星)和暈(金暈、銀暈)了。分布甚廣,幾乎所有坑口都有它們的身影。 鑒別 歙硯的優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鑒別: 石質 細膩堅實,溫潤如玉。儲水不腐,易清洗,發墨不傷毫者為上。 刻工 以獨特、新穎、自然、善用紋路掩飾瑕疵者為佳。 形制 歙硯造型各異,以落落大方,高雅簡潔為好。尤以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為上品。 銘文 以位置合理、大小合適、多寡合宜為原則。若內容為名詩、名句,加之名家雕刻,便會畫龍點睛,身價倍增。 三、洮硯 洮硯亦稱洮河硯或洮河綠石硯,因其產于古洮州,即今甘肅省卓尼縣境內的洮河上游地區,采于深水中,故名。洮石色澤艷麗,細紋如絲,黃山谷有詩贊曰:“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洮石顏色有“紅洮”和“綠洮”,尤以紅洮為貴,極為罕見。 特點 洮石質地細膩,結構緊密,含有多種金屬離子,因此發墨快,墨液細而有光澤,兼具端硯、歙硯的優點。 洮石受洮水滋養,水分充足,貯墨不干,呵氣便成水珠。 硬度適中,洮石硬度為摩氏3.5~4,而墨錠一般硬度為摩氏2,因此洮硯既耐磨,又下墨。洮石性溫和,硬而不脆,易于雕琢,為制硯理想之良材。 色澤雅麗,有綠、褐、黃三種主色調,更有通體綠色者,堪稱極品。聲音如磬,托起輕彈,音如金屬、玉石,悠揚綿長,優雅悅耳。甚合蘇東坡的“玉德金聲”的良硯標準。 產地 喇嘛崖洮石 位于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鄉境內,是洮硯石材的*重要產地。分為三層:緊靠水面的是宋代開采的老坑,上層則是明清坑洞,中層是新中國成立后開采的 新洞。 納兒村洮石 喇嘛崖西南2.5千米的水抱城莊便是。 水泉灣洮石 喇嘛崖東南750米處的茍巴崖下的一個水灣處即是。 其他坑口 如丁尕坑、柳葉青坑、羊肝紅坑等。 石品 鴨頭綠 碧綠中稍帶湖藍,艷麗優雅,因似鴨頭綠羽而得名。 柳葉青 色如柳葉,綠中泛黃白色,素凈淡雅,嬌而不艷。 虎皮黃 色如黃蠟,密布絨毛狀條紋,似虎斑紋,故名。 水波紋 洮石的重要特征,似碧波漣漪,層層涌動。 云紋 形狀多樣,有塊狀、帶狀、團絮狀等。 湔墨點 天然斑點似人為噴灑的墨點狀,俗稱“墨濺石”。 其他 以石膘的形狀分,又有魚卵膘、松皮膘、冰雪膘等。 鑒別 洮硯由于傳世較少,文獻匱乏,常與其他綠色硯石混淆,古已有之。鑒別洮硯,除從顏色、石紋、石膘等特征鑒別,還要研究其他地區所產綠色硯材的特征,如廣東的綠端、甘肅的鞏石、遼寧的遼石、吉林的松花石等,避免魚目混珠,真價假硯。 四、澄泥硯 說起中國四大名硯,素有“三石一陶”之說,“三石”即端石、歙石、洮石,“一陶”即澄泥硯。它雖以泥燒成,卻與其他三種名石硯爭寵,穩登寶座,令文人雅士愛不釋手。它也是唯一不以產地命名,而以材料命名的名硯。 特點 澄泥硯是以江河漬泥為原料,經復雜的練泥成型工藝和特殊的焙燒工藝而制成。質堅耐磨,滑而不膩,潤如玉,色多變,儲水不涸,積墨不腐,歷寒不冰,唐宋時皆為貢品。 產地 關于澄泥硯的產地,歷來說法不一,有河南虢州、山西絳州、山東青州等,它們有個共同特點,都在江河附近,便于就地取材。 石品 鱔魚黃 黃色或暗黃色,表面呈現細小斑點。 玫瑰紫 也稱“蝦頭紅”,其暗紫色與玫瑰相似。 豆綠青 深綠色或黃色,夾雜細小斑點。 蟹殼灰 其色如蟹殼,有青黑色和灰黑色兩種。 鑒別 燒窯 假澄泥硯未經正規窯燒,吸水性強,泡水后會干裂;而真的堅如鐵石,久置水中無損。假的滲墨、漏墨,真的久貯不干。 辨聲 假澄泥硯直接取泥加工,泥質不均,以指叩之,聲音沙啞;而真的經過千錘百煉,質地細密,叩之則發出金石聲。 色澤 假澄泥硯色澤全是人工添加,上蠟拋光后雖鮮亮卻不自然。真品則是自然窯變,沉穩大氣。 紋飾 假澄泥硯全是翻模而成,紋路死板,線條雷同,華而俗氣;而真的則重視雕刻技藝,講究浮雕、半起胎、立體等,大氣而高雅。 ……
中國財富收藏鑒識講堂尚征武講硯臺 作者簡介
尚征武,1963年出生于北京,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品雕刻高級技師、北京工藝美術大師,獲“中華硯雕師”稱號。現任北京潭柘紫石硯有限公司設計創意總監。從事硯雕設計及工藝品制作多年,具有較高的專業設計制作水平,設計制作的工藝品在國內、國際各種展會上多次獲得金獎、銀獎等榮譽,在行業內有較高的信譽和威望。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