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00855
- 條形碼:9787208100855 ; 978-7-208-1008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 本書特色
如果你是李德·哈特迷,就會知識他有多么喜愛《山的那一邊》!這是一部鐵桿軍事歷史迷的必讀書! ——×××網站評論 李德·哈特的又一部力作!他用采訪德國將領的珍貴機會,深度洞察德國在二戰中的戰略細節和軍事思考。書中德國將領對德國為什么拖延進攻敦刻爾克?為什么進攻波蘭、希臘?與希特勒周旋戰爭策略到底有多困難等問題作了一一解答。 ——×××網站評論 李德·哈特讓這些被俘的德國將軍變得健談,從而成就了這部簡潔、易讀、迷人的佳作!書中一些德國將領的開誠布公令人耳一新! ——×××網站評論
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獨特的二戰史, 大部分來自李德·哈特在紐倫堡對德國高級將領的審訊記錄。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將與布盧門特里特、倫德施泰特、托馬、克萊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爾、施圖登特等德國將領的談話匯集起來, 刪繁就簡, 并在記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結論。
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 目錄
本版序言
**部分 希特勒的將領
**章 自尋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澤克特打造國隊
第三章 布隆貝格和弗里奇時期
第四章 勃勞希契和哈爾德時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將軍——初期勝利的締造者
第六章 “陽光下的戰士”——隆美爾
第七章 陰影下的軍人
第八章 “老衛兵”——倫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戰爭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裝甲部隊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國將領眼中的戰爭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敗法國和拯救英國
第十二章 兵臨敦刻爾克時下令“暫停進軍”
第十三章 法國戰事的終結和德軍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啞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蘇聯
第十六章 何以兵敗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敗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敗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紅軍
第二十章 盟軍進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諾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線指揮部眼中的刺殺希特勒密謀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擲——第二次阿登戰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輕將領的看法
結論
德軍高級將領列表
譯名對照表
戰爭是政治的破產(譯后記)
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 節選
《山的那一邊》: **章 自尋死路的分裂 戰時發生的一切在當時看來和在戰后往往迥然不同,戰后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領導人物的形象變化之大尤其如此。領袖的公眾形象在戰時常常失真,而且隨著勝負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戰前,尤其是一度征服西方之時,希特勒形同巨人,他身兼拿破侖的戰略、馬基雅維里的狡詐和穆罕默德的激情。德軍**次在俄國受挫,希特勒的形象就開始減色。至二戰行將結束時,希特勒被視為不懂軍事的魯莽漢,他那些瘋狂的命令和愚笨無知大大成全了同盟國的勝利。德軍的一切災難均歸咎于希特勒,德軍的一切成就則歸功于德軍總參謀部。 對希特勒的這種描述顯然是不真實的,盡管其中也不乏某些真實之處。希特勒決非一個愚蠢的戰略家,恰恰相反,他聰明過人,當然他也逃不脫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命運。 他擅長出其不意,在戰略心理方面堪稱大師,并將戰略心理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早在戰前,他就曾告訴同伙如何在挪威發動大膽的突襲,一舉占領挪威,如何將法軍誘離馬其諾防線。他比任何將領更清楚,怎樣才能兵不血刃,先期挫敗抵抗力量,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他洞悉對手的心理,將其玩弄于股掌之中,戰略藝術運用之妙堪稱史無前例。 希特勒常常與他的軍事專家意見相左,而事實又往往證明他是對的。專家的失策反襯出他的高明,使其威望與日俱增。這樣的結果致使軍事專家在后來說話沒有分量,哪怕他們對戰況的看法更為正確。在俄國的戰役中,希特勒的缺點壓倒了他的天賦,一錯再錯導致了徹底失敗。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要忘了,身為戰略指揮家的拿破侖也曾為自己的勝利而陶醉,在同樣的地點,犯下了同樣的致命錯誤。 希特勒的致命傷在于他拒絕"止損",在勝利的機會日趨渺茫之時,仍然執迷于進攻。但這顯然也是**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將領福煦(Foch)、黑格(Haig)和德國*高司令部的決策者興登堡(Hindenburg)及魯登道夫(Luden-dorff)*大的失策。這些人都是職業軍人。德軍在法國的潰敗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希特勒猶豫不決,遲遲不肯批準從法國及時撤退。這種態度也與當年的福煦如出一轍。關鍵的區別在于當年身處戰場的法軍將領(并非比較高明)對福煦并不俯首聽命,而在1944年和1945年,德軍將領卻不敢違抗希特勒的命令。 正是通過探究這種對希特勒的恐懼和德軍*高司令部的內部矛盾,我們才能對德軍戰略計劃受挫的原因做出真實的解釋。希特勒的戰略直覺和德軍總參謀部的戰略運籌結合在一起,本當產生壓倒一切的力量,但是雙方沖突所產生的致命矛盾卻成了他們對手的大救星。 總參謀部體制下所產生的老派將領在戰爭中自始至終是德國戰略思想的執行者。但是在捷報頻傳的日子里,他們的作用并沒有被充分認識,等到戰爭的格局發生逆轉,他們才進入公眾的視線,并被同盟國的人民視為真正可怕的大敵。在二戰的*后一年,德軍總參謀部的代表人物倫德施泰特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無論在戰事方面,還是在推翻納粹的政變問題上,人們常問的不是希特勒將如何干,而是倫德施泰特會有何作為。 人們曾把德軍將領視為千人一腦、鐵板一塊,具有驚人的政治能量。這種印象說明了為什么同盟國方面一直指望德國將領會推翻希特勒,但這種指望*終落空。它也說明了公眾為什么堅信德軍將領和希特勒一樣可怕,應對德國的侵略行為負責。這種看法若是指**次世界大戰尚情有可原,如今早就過時了。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軍將領所起的作用甚微,其作用*多就像一個失靈的剎車。 戰爭開始時,德軍將領的效能對希特勒的成功貢獻頗大,但他們的作用被希特勒的成功所掩蓋。當希特勒頭上的光環黯然失色時,在外部世界的眼中,這些將領的作用開始凸顯,但實際上他們在自己國家里卻已經是力不從心了。 這種情況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這些將領代表著保守的秩序,這種傳統對新一代毫無感召力。新一代德國人是在革命精神和對國家社會主義狂熱的信念中長大的。將領們的任何行動,若是要反對現政權,尤其是反對擅長蠱惑民眾的元首,都難以得到部下的效忠。軍事將領一向對公眾事務頗為疏離,希特勒又狡猾地使他們對國政民情懵然無知,致使其行動受到牽制。另一個因素是,他們嚴守軍紀,對自己在國家元首前作的效忠誓言難以釋懷。一個自視甚高的軍人卻違背誓言豈非荒唐可笑,這是一種絕對真實的情感,也是致使其縮手縮腳不敢犯上的*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大難臨頭,卻置同胞和國家的*高利益而不顧,這通常是因為一己私利從中作祟。從希特勒崛起到德國失敗的12年里,德軍將領始終力圖排斥來自外界的干擾,為保持其在軍事領域的專業話語權而作出不懈的努力。然而,是追逐個人的野心還是割舍一己私利,這對矛盾構成了他們致命的弱點。 斗爭的**階段以軍方的絕對優勢而告終,但這種優勢是通過希姆萊(Himmler)才間接地確立的。希姆萊利用希特勒的恐懼,促使希特勒一舉剪除了羅姆(Roehm)上尉和其他褐衫隊(Brownshirt,沖鋒隊又稱褐衫隊,德國納粹黨的武裝恐怖組織——編者注)的骨干。雖然并不能肯定后者是否真的要推翻希特勒,但他們欲篡奪軍權是確鑿無疑的。這股勢力被消滅以后,希特勒變得更加倚仗將領的支持,后者也得以在軍界重樹自己的*高威望。 ……
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國軍事記者、軍事理論家、戰略學家。生于法國巴黎。早年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任步兵團軍官,并曾在戰斗中負傷。后來加入英國皇家軍事教育協會。一戰結束后,先后服務于《英國每日電訊報》(1925-1935)和《英國泰晤士報》(1935-1939),從事軍事記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軍事學上提出了“間接路線”的觀念以及涵蓋軍事以外領域的“大戰略”概念,同時他也是現代戰爭“裝甲兵”作戰的鼓吹者。李德哈特與克勞塞維茲同時被譽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中的兩位現代戰略大師。主要著作有:《大戰略——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沙漠之狐隆美爾》等。1966年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勛章。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