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休閑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9578
- 條形碼:9787511639578 ; 978-7-5116-395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休閑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研究 內容簡介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分步實施,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發揮多重功能,成為當前鄉村發展的中心任務。休閑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四大產業之一,是現代農業除生產服務功能以外的多功能生態產品的體現形態,其實質是在農副產品生產、培育及價值轉化過程中,挖掘、開辟及創造各類農業生態產品的生態服務價值和休憩娛樂價值,并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傳承農耕文化價值。發展休閑農業既是農業產業升級換代的客觀要求,又是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必然選擇。我國各地賦有創新性的生產實踐,不僅為豐富休閑農業的理論提供科學依據,更為休閑農業模式的推廣積累經驗。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從外部經濟視角梳理休閑農業的內涵與特征,從生產方式變革根源剖析休閑農業發展的動力機制;結合筆者多年來研究成果,從實踐應用出發探明各地休閑農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本研究成果不僅進一步完善休閑農業的理論基礎,推廣各地休閑農業模式的典型經驗,而且為推動休閑農業向深層次、大融合、多功能、高收益的方向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休閑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研究 目錄
**節 休閑農業演替過程
一、休閑農業萌芽階段
二、休閑農業發展階段
三、休閑農業擴展階段
第二節 休閑農業概念與內涵
一、休閑農業的概念
二、休閑農業的科學內涵
三、體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區別
四、休閑農業有關新理念
第三節 休閑農業的基本特征
一、休閑農業與產業密切相關
二、休閑農業資源具有廣博性
三、休閑農業形式具有差異性
第二章 休閑農業理論發展研究
**節 農業發展模式的演變
一、農業發展模式的演變
二、生態農業模式的局限
三、循環農業模式的特征
四、休閑農業模式的優勢
第二節 休閑農業理論基礎研究
一、外部經濟理論
二、公共產品理論
三、生態資本理論
四、體驗經濟理論
五、產業經濟學理論
六、可持續發展理論
七、農業生態學理論
第三章 休閑農業發展的動力機制
**節 休閑農業發展內在動力
一、農業和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二、產業鏈的結構與組織方式
三、產業轉型升級與價值增值
第二節 休閑農業發展外在動力
一、政策制度的引導力
二、市場需求的拉動力
三、技術創新的推動力
第四章 發展休閑農業的現實選擇與意義
**節 休閑農業是農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選擇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二、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第二節 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休閑農業是產業升級換代的客觀要求
二、發展休閑農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三、發展休閑農業是轉變生產方式的重要舉措
四、發展休閑農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
第五章 國外休閑農業發展概況與模式
**節 國外休閑農業發展概況
一、德國休閑農業
二、英國休閑農業-
三、美國休閑農業
四、法國休閑農業
五、日本都市農業
第二節 國外休閑農業典型模式經驗
一、休閑農園模式主要類型
二、典型休閑農園模式介紹
第六章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歷程與模式
**節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歷程
一、現代農業發展歷程
二、農業現代化新內涵與特征
三、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歷程
第二節 我國休閑農業模式分類
一、休閑農業模式分類思路
二、基于產業形態特征的模式類型
三、基于空間功能特征的模式類型
第三節 我國休閑農業典型模式
一、北京市休閑農業模式
二、上海市休閑農業模式
三、武漢市休閑農業模式
四、成都市休閑農業模式
五、深圳市休閑農業模式
第七章 休閑農業發展政策與保障體系
一、用地政策
二、土地流轉政策
三、金融支持政策
四、生產保障體系
第八章 休閑農業發展實踐專題研究
**節 北京房山休閑農園發展模式
一、休閑農園取得成效
二、休閑農園典型案例
三、休閑農園發展存在問題
四、休閑農園發展模式路徑選擇
五、休閑農園發展制度保障
第二節 北京通州宋莊鎮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一、發展優勢及存在問題
二、發展思路及目標
三、重點建設內容與區域布局
第三節 海南三亞觀光旅游發展模式
一、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二、發展思路與發展目標
三、發展方向
四、發展重點與區域布局
五、保障措施
第四節 山東臨沂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一、發展現狀
二、發展思路
三、發展目標及區域布局
四、建設內容及重點項目
第五節 河南鄭州觀光林業發展模式
一、發展現狀、潛力及優勢
二、發展思路
三、發展目標
四、建設重點及區域布局
第六節 河南盧氏特色生態產業模式
一、發展環境與優勢分析
二、指導思想、發展定位與目標
三、總體布局與重點任務
四、林果業
五、中藥材產業
六、茶產業
七、桑蠶業
八、蔬菜產業
第七節 貴州六盤水生態園區發展模式
一、發展現狀與條件
二、發展方向與目標
三、園區功能定位
四、區域布局與建設內容
參考文獻
附圖
休閑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研究 節選
《休閑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研究》: (1)地理環境是文化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②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③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內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中國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繁雜多樣,南北跨越3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個經度,南北溫差相差近50度,東西年降水相差幾千毫米,山脈和河流都走向各異,這種自然特點把中國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國中之國”,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所以除了農業以外,人們還不得不選擇其他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牧業、狩獵、養殖、捕撈、采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并且成為某些地區的主要產業,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社會、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國各地歷來就存在很大的差別,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 (2)社會結構是導致文化差異性的因素之一。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很大差異的社會結構,特定的社會結構導致人類文化的創造活動沿著不同的途徑發展,從而構造出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形態。不同的社會結構是產生不同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城市民俗文化與農村民俗文化之所以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質的差異,即在于城市與農村的社會結構帶有截然不同的性質。 城市民俗文化是一種排除了血緣關系的、以行業或者社團等關系為基礎的民俗文化。城市以城池、街市為標志的人口聚集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而現代都市又可能是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交通樞紐和旅游中心。城市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并因此形成城市文化的多樣紛呈的特征。城市文化具有非農業的共性,但彼此民俗卻不盡相同,城市民俗文化更多地體現為行業民俗文化和市民生活文化。在行業民俗文化中能夠集中地反映和體現城市民俗文化的是商業民俗文化,城市就是以商業為主要產業而發展起來的,行業民俗文化在城市民俗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對于促使不同城市形成各自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具有決定意義。 農村是傳統**產業生產基地,社會生活長期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制約。農村血緣關系不僅一直是影響民俗文化發展趨向的主流,而且也是中國文化主體的儒學文化賴以產生的基礎。農業生產的不可移動性,不僅使農民產生了對土地的眷戀,而且使血緣關系長期存在,從而使這種關系成為孕育農村民俗文化的溫床。“農村民俗”因勞動對象與勞動空間的不同而形態多樣,奇趣各異。在以稻麥種植、蠶桑生產、豬牛羊等為主的農業村落,形成了依賴血緣聯系、情牽大田作業、關注歲時節令的“農村民俗”,其實就是一種血緣文化,而在農村文化中*為講究的是長幼、尊卑,這種規范擴大到生活細節中就形成了一定的“禮”和“俗”。 (3)不同的語言是影響文化差異的重要因素。語言是人們溝通的“中介”,是表意的符號,也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在使用語言的同時,就是在用這種語言中附帶的社會屬性如經濟、文化、政治等構建語境,必然會形成獨特的思考方式,帶有自己認知上的偏見或者包含著特定概念上的刻板印象等。思維是大腦運作的復雜過程,也是人們認知新世界的過程。因此,思維方式產生的種種差異就會存在于不同的社會文化中。語言具有載儲功能,而詞語(語言單位)又是*能體現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工具,它更像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反射出不同民族的人不同的認知與思考方式。一個民族的語言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社會心理、民族風情、價值取向、社會觀念等。人類的認知活動是文化性也是社會性的,語言又是人類認知能力的基礎,因此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會受到語言的影響。 3.休閑農業發展要通過創意體現差異性 我國休閑農業自從20世紀90年代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之后,隨著開發模式、產品類型的逐步多樣化,不同階段之間的發展特征也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起初,休閑農業的發展是以農業生態旅游的形式出現的,在國內通常也稱為觀光農業。農業生態旅游以農業生產為依托,將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有機高效地結合在一起,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是以田園旅游資源開發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在這種旅游方式下,農業生產、產品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與農事活動被有機地融為一體,產生并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生活。 ……
休閑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研究 作者簡介
周穎,1975年1月出生,北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學專業理學博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生態補償、農業清潔生產補償機制及循環農業理論與模式,共參加研究課題20余項,其中主持7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課題19項;參加規劃項目13項。公開發表論文近30篇,其中首作者19篇,通訊作者2篇;出版科技著作6部,其中專著1部,副主編2部,合著2部,合編1部,撰寫研究報告多份。 近年來,獲得的主要獎勵4項:①獲得2015年度北京市優秀工程咨詢二等獎,成果名稱:河南省盧氏縣特色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第1完成人)。②獲得2015年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成果名稱:山東省臨沂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第2完成人)。③獲得2012年度北京市優秀工程咨詢二等獎,成果名稱:石家莊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規劃(第3完成人)。④獲得2010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成果名稱:三亞市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第2完成人)。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