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再說雍正 本書特色
本書把雍正帝置于同其前任康熙帝的縱橫比較,把雍正時代置于同當時國際社會的外部及周邊世界的比較中,對雍正帝這個歷史人物、雍正朝那個時代進行更為全面客觀的歷史考察。
再說雍正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論述雍正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并與康熙帝執政時期做比較,意在分析雍正統治下的國家社會走向,朝野上下發生了何種變化?這些對中國的歷史走向又有什么樣的影響?
再說雍正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 治國理念
一、 康熙帝的治國理念
二、 雍正帝的治國理念
第二章 密折制
一、 研究密折制不可忽略的兩件史料——《朱批諭旨選輯》雍正御制《序》及卷末乾隆御制《后序》
二、 密折制是雍正帝特務統治之工具
三、 密折制是凸顯人治超越法制的畸形政治
四、 密折制在雍正時代的歷史走向
五、 密折制是國家政治生活中之腫瘤
第三章 秘密立儲
一、 制度創新還是權宜之計
二、 是政治進步還是歷史倒退
三、 雍正為何急于秘立弘歷為儲
四、 康雍帝秘密立儲之優劣
第四章 雍正朝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 日發諭旨十一道
二、 禁海禁礦
三、 輕視商業
四、 閉門自守
五、 從雍正朝的財政收入結構說起
第五章 雍正朝的經濟問題
一、 康雍朝戶部存銀之簡單比較
二、 康雍朝米價之比較
三、 康雍帝財經理念之比較
四、 雍正帝為乾隆朝打下良好經濟基礎嗎?
第六章 雍正朝的反腐
一、 貪污、虧空與反腐懲貪的必要性
二、 雍正朝反腐的時代肯景與局限性
三、 雍正帝與權貴官啇
四、 康熙帝為何反對“火耗加派”
五、 對養廉銀政策得失之思考
六、 對養廉銀制度優劣得失之再思考
第七章 雍正朝的幾個文化現象及反思
一、 雍正朝文字獄
二、 雍正朝文字獄的**位受害人與*屈受害人
三、 大字報、大批判之發明者與推行者
四、 清代*大的著作權案
五、 雍正帝與寺廟、方丈
六、 雍正朝的祥瑞說與造假風
七、 康熙帝的南苑書房
八、 康雍朝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與損害
第八章 雍正帝生活奢侈遠超康熙帝
一、 象牙席
二、 鼻煙壺
三、 衣食奢華遠超康熙
四、 圓明園之謎
五、 再說《十二美人圖》
六、 另建西陵
七、 癡迷煉丹、企求長生
第九章 來華使節與傳教士對康熙帝之評價
一、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記載介紹
二、 法國傳教士張誠的記載介紹
三、 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記載介紹
四、 法國傳教士宋君榮
五、 俄國特使薩瓦
六、 美國學者恒慕義
七、 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的《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
八、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之諸多矛盾
第十章 雍正帝罵名之根本原因: 人心所向
一、 罵名由內而外的傳播
二、 罵名自上而下的擴大與熱播
三、 違背儒家傳統價值觀
四、 雍正帝本人的成敗與失落
五、 雍正朝國土的大量流失
六、 雍正朝經濟滑坡
七、 雍正帝的陰險、殘暴
八、 雍正帝過河拆橋、眾叛親離
九、 未處理好宗教人士、外交人士的關系
第十一章 偉人耶,小人耶?
一、 雍正帝即位前后的自評及對執政業績自述之評估
二、 對康熙帝死因之分析
三、 從雍正帝對后宮妻妾真實心態與行為、看雍正帝其人
第十二章余論: 淺議近年來雍正研究之得失
一、 淺析康熙帝的優勢、強勢與局限、遺憾
二、 雍正帝的優勢、強勢與局限、遺憾
三、 對雍正帝承上啟下之再認識
四、 拜讀馮爾康先生《雍正傳》
后記
再說雍正 節選
第十一章偉人耶,小人耶?
偉人與小人僅一字之差,這一字之差,卻有著天壤之別。關鍵在于其人是否在歷史上真正創立了偉業,其人格是高尚還是低劣。簡言之,偉業是偉人創建,不能成偉人,必無偉業可言。
在古今中外的君主系列中,有不少歸入到偉人之列,如,美國的林肯、華盛頓;法國的拿破侖、戴高樂;中國古代的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帝等。
就雍正帝而言,應該將其歸入偉人,還是歸入小人,既要對其人是否創立了偉業、其偉業對當時及后來歷史產生何種影響去論證與判斷,還要看其人人格人品是否可以歸入偉人之列,才能科學界定。兩者不可缺一,更不可互為矛盾。單用雍正勤政數據,來斷定雍正之偉業,似乎還遠遠不夠。希特勒也是勤政之人,希特勒非但不是偉人,還是大罪大惡之徒。
應把雍正帝歸入偉人還是小人,除了應將他置于與前任康熙帝的比較中去觀照,還應將雍正之時代置于當時國際世界的發展、變化這個大背景、大格局中去觀照。
筆者在思考、撰寫雍正帝是《偉人耶,小人耶》這一章節時,特地又從書柜中重新找出并拜讀了原北京大學副校長、歷史學家何芳川教授及清史大家戴逸教授的精辟論述,非常激動。筆者雖與何芳川教授素未謀面,卻大有受其諄諄教導之感后,對雍正帝究竟是偉人還是小人這個題目的探索,擴大了歷史新視野。
何芳川教授指出:“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永遠有一個外部世界,特別是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秦漢以后,漢、唐、明、清四大帝國,……前三個大帝國時期外部的世界不是特別重要,可以寫,也可以不寫,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無論是漢、唐,還是明這幾個大帝國(到明代稍微有些變動),中國應該在當時的世界文明的舞臺上占據中心的位置,她對外就是一種文明的流播。……
但是,唯獨*后一個封建王朝的歷史,大清帝國的歷史不可以不寫外部世界,因為這個時期(1644—1911年)正是世界進入近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說的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開始的,正是這個時候世界走向近代的一體化。它的主角是資產階級,近代的資本主義,它在清朝這個時候占據了世界文明舞臺的中心和制高點。”
因此,雍正帝應歸入偉人還是小人,除了要從中國清史的研究角度去評定,還應用世界史的這面“鏡子”去觀察。因為,中國歷史影響著世界歷史,世界歷史也影響著中國歷史。我們應該站在21世紀的高度,而不應只站在雍正帝的角度去解讀、評價其功過是非。
何芳川教授認為,“這個雍正殺人非常多,很不好。現在卻說雍正很勤政等等。”這與筆者多年來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在求證的思想,不期而遇。在當下出版、影視、媒體對雍正帝普遍叫好的潮流下,何芳川教授能鮮明指出這個常人不敢想、不敢說的思想和觀點,不僅令人敬仰,更非常之重要。余以為雍正不好,不僅在他殺人非常多,更在他殺人的理由很不正當、很不充分,而手段又非常殘酷上。這樣的統治,可歸入偉人之列嗎?
評價雍正帝是偉人還是小人,其意義不僅在于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更在于對雍正帝的那一套統治思想、制度政策,究竟好不好,哪些值得借鑒,哪些應該引為教訓作出分析上。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何芳川教授又提出:“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康乾盛世在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積極的東西,它的功勞,同時也要看到它在中國歷史上的消極的、負面的東西,如文化專制、文字獄等等。”
筆者認為,文化專制、文字獄等等固然不好,還有比這更不好、更要害的問題,即:“中國的皇帝對內都非常殘暴,但對外卻有一副儒家天朝大國的和善和友好的面孔。”
筆者一直認為,雍正帝是個韜晦之計的高手、能手,更是權力斗爭的高手、能手,是鏟除政敵的高手、能手,也是篡改歷史、偽造歷史的高手、能手;但在對外關系上,雍正的智商顯得很不夠用,本領并不如有的人認為的那么強。你看他在權力斗爭中,如魚得水,兇狠有加,屢屢得逞;但在國家主權、領土守衛上,要么退讓,要么力不從心。依筆者之見,他是一個對內兇狠、對外缺鈣的君主。是一個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的君主。這樣的君主,能歸入偉人之列乎?
“從制度文明來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在清朝建立的前四年,到1688年結束,正好在康熙的時候,他們開始過上好日子了。兩次革命把英國的制度文明的問題解決了。18世紀80年代是美國獨立戰爭,1789年法國大革命,在制度文明方面,人家完成三大革命的時候,我們卻過著一種天朝無所不有的生活。在思想領域,伏爾泰、孟德斯鳩,多少大思想家,人家在那里百花齊放、群星燦爛的時候,我們(還)在搞文字獄,這個反差多大啊!”
且不用說用西方工業革命和思想文明之進步來對比同時代的雍正帝,就用他的前任、他的父皇康熙帝的制度、政策相比,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在人格上,究竟誰比誰更強?有人說,雍正比康熙強多了,“有過之而無不及”。筆者不才,試作如下陋見比較之。
一、 雍正帝即位前后的自評
對執政業績自述之評估按雍正帝之個性,他是一個自視甚高、不甘認輸之人。如雍正二年十一月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諸王、滿漢文武大臣諭:“古來書史所記,多言人君當臣下蒙蔽,朕以為不然。夫人君豈皆庸圄,必待賢明之臣引君之道,獨無睿哲之君可以訓迪臣工而引之于道乎。朕自揣生平諸事不讓于人。向在藩邸時,諸王大臣不能為之事,朕之才力能辦之。”《雍正朝起居注》**冊,第373頁,雍正二年十一月乙卯十五日。
但,自視甚高、自我感覺良好,與社會現狀無情之現實,完全是兩回事。
雍正帝不該遺忘,雍正元年即位之初他親口對太后坦言:“臣于政務素未諳練。”此非雍正謙遜之語,也非雍正偶然之語,類似的話,他又一再重復過多次。如,雍正二年九月諭:“朕在藩邸年久,雖于群情利弊、事理得失無不周知,至如國家政事有關定例者,朕既經歷未久,如何可比皇考匡正之責。爾等若復隱忍不言,是將成朕之過,使事多舛錯,爾等豈能辭其責乎?”
一方面,雍正帝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另一方面,雍正帝又不得不坦陳他對國家政事有關定例即制度、政策并不熟悉了解。一旦有錯誤,雍正帝認為責任在大臣們沒有向他預言。如果康熙帝選擇四阿哥接班繼位如某些人所說在思想上已考慮很久,康熙帝怎么會不考慮、不著手先解決四阿哥“于政務素未諳練”這個問題?
雍正三年二月壬午,上御西暖閣,召諸王、議政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等面諭時,再次談起因“向來從不干預政事,一切俱未周知”一事:“壬寅之冬(即康熙六十一年冬),朕瓚承大統,幾務筱繁,以向來從不干預政事,一切俱未周知……三年以來,疊遭皇考皇太后大事,怡親王(允祥)、舅舅隆科多悉心辦理,諸事妥帖,能體朕意,無一事勞煩朕心,所委一切大小諸事,絲毫不茍,小心敬謹,竭盡心力,忠誠任事,實屬可嘉。”
雍正帝說,他以前“向來從不干預政事,一切俱未周知”。是四阿哥本人不想干預政事,還是皇父康熙帝向來不要四阿哥干預政事?據筆者對四阿哥及諸兄弟之研究,及康熙帝對諸皇子之態度與評價,顯然是后者。正是這個緣故,雍正帝尚未正式即位,康熙帝去世第二天,就任命允祀、允祥、隆科多、馬齊四人總理一切大小諸事。一來是為拉攏人心、穩定政局;二來也是藉此以填補自己缺少執政經驗之短板。
這種情況和局面,直至雍正五年(1727),也并無根本改變。雍正五年三月諭:“朕即位五年以來,雖悉心竭力加意整理,而尚毫無就緒項。”《雍正朝起居注》第二冊,第933頁,雍正五年正月甲辰十七日。雍正五年閏三月上諭:“自朕辦理以來,于大小政務未能洞悉周知,而其果否悉合機宜之處,亦未能自信。”
雍正帝執政五年時的這一總結表明,他對于自己的執政治理是否都能悉合機宜仍“未能自信”。這與他長期以來毫無執政的基礎而又急功近利大有關系。他的皇子時代長達45年,康熙帝從未任其任何重要職務,他當然“于政務素未諳練”“于大小政務未能洞悉周知”。
那么,45年里,他的所愛,他的追求是什么呢?在以下朱諭里可清楚看出:“朕仰賴皇考福庇,在藩邸數十年,優游娛樂,所蓄玩器頗有。及朕即位后,見宮中傳貽古玩器皿皆質樸之物居多,實無奇異稀有人所罕見者,言之于人,亦令人難信。視朕藩邸所獲,尚屬不逮,朕深抱愧于懷。當日二阿哥(二立二廢之太子)在東宮時,廣蓄奇巧珍貴之物,數倍于皇考宮中之所有。朕所見甚多,諸臣即竭力購求,亦不能出朕所見。”
他即位后看到,皇父宮中的古玩器皿,遠比他在皇子時代覓藏的古玩要質樸得多,即使諸臣現在再竭力購求,亦不能超過他之前已經之所有。以四阿哥之文化根底,難道他不知道玩物喪志之古訓?這與康熙帝年幼時立志長大后要像父皇那樣治國安邦,落差何其之大?與少年天子16歲一舉解決鰲拜及其死黨專權,落差何其之大?與康熙帝執政61年之久,宮中古玩器皿皆多為質樸之物,遠不及二阿哥、四阿哥收藏之奇異稀有,落差何其之大?
年輕力壯的四阿哥自喻為“閑客”“野僧”,這與康熙三十七年(1698)父皇康熙帝批評年已21歲的“四阿哥為人輕率”“喜怒無常”等是完全一致的;這與四阿哥藩邸時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搜藏古玩“優游娛樂”,把精力投入在佛教上的經歷也是一致的;這與四阿哥倉促繼位后,甘認“大小政務未能洞悉周知”,也是完全一致的。
偉人之所以成偉大,非一日一夕之功。偉人首先要有偉志(偉大志向)、日后不懈奮斗才會有建立偉業之能力與功績。四阿哥青年時代將主要精力都投放在搜藏古玩,其規模、品相居然都已遠超父皇宮中之所有(他自己親口說的)。如此這般的“天下**閑人”,“閑王”,是偉人所當為的表現乎?四阿哥的皇子時代長達45年,有何偉大表現?他靠宮廷政變一夜之間當上了皇帝,就成偉人了,可能嗎?即使他是完全正常、合法繼位,他當皇子45年中毫無偉大表現,就因為他當了皇帝,他就一下子成偉人了,可能嗎?
有人提出,他雖然皇子時代45年里平平常常,他執政十三年的政績是“偉大”的。
從雍正帝頭幾年執政經過直至他去世看,他始終并無一個完整明晰的政治藍圖,也并無一條明晰的國家道路的前進方向與國家發展的階段論,他只是陷于每日瑣碎的事務堆中,他又喜歡獨裁,事無巨細蓋出自他手,雍正勤政,原因蓋在于此。
即使在掃除政敵七八年之后,國家治理之局面與現狀,就連雍正帝本人也極不滿意,國際國內的輿論也對其極為不利,這樣的封建帝王,能歸入偉人之列么?
請看雍正五年四月十五日(1727年6月4日)諭內閣:“圣祖仁皇帝……當年五十圣壽之時尚未行慶賀之禮。朕臨御以來雖時時有勵精圖治之念,爻安海宇之心,而實在善政善教可以造福于社稷蒼生者,何事可以自信?”他又一次講述了他的不自信,應該完全是他的真實意思,也應該完全是他執政已進入第五年時的真實情況。
連雍正帝本人都再四甘認,雖時時有勵精圖治之念,也時時有兢兢業業勤政之實,但對造福于社稷蒼生之業績,卻并無自信。今日之某些專家卻堂而皇之地提出,雍正帝“十三年的政績比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此論能成信史乎?
再說雍正 作者簡介
金恒源,作家,清史研究者。先后出版《雍正稱帝與其對手》《你所不知道的雍正后宮》《雍正帝與家人》《再說雍正》;論文刊于《史林》《清史論叢》《清史研究》《紫禁城》等;熱心公益文化講座,計500余場。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