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徐志摩傳:愛你是心底開出的花(精裝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275329
- 條形碼:9787555275329 ; 978-7-5552-753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徐志摩傳:愛你是心底開出的花(精裝版) 本書特色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有點石成金的才華,有溫潤如玉的修養,他可以卷起鋪蓋與友人一起坐牢,也可以站在花樹下作一通宵的詩。 他活得灑脫赤誠,只求對得起自己的心,也活得孤苦坎坷,只為尋一位靈魂相契的知己愛人。 他愛過兩個女子,辜負過一個女子,也讓世間無數的女子為他牽動情愫。 他曾無限榮光,也曾失意落寞。他癡情,深情,又薄情。 有多少人憎他,就有多少人愛他。 他追求愛,向往自由,耽于美好的事物,仿佛一切赤子情懷和百轉柔腸都能在文字里找到線索。 而他浪漫又凄美的人生,遠比文字更引人入勝。 他的一生驚艷而短暫,如他筆下凝著火的詩篇。 他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新月派代表人物。 朱自清曾稱:“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代表作品:《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傳:愛你是心底開出的花(精裝版) 內容簡介
他有傲世的才華,也有清醒的內心,更有愛恨的勇氣,他是專享的徐志摩徐志摩,舉世認可的浪漫才子,新月派的主將,被譽為“中國的雪萊”。他出身江南望族,表弟為金庸,表外甥女為瓊瑤。他與郁達夫同學,師從梁啟超,與蔣百里、胡適為莫逆之交。他活得坦蕩熱烈,與魯迅、郭沫若筆戰,也與泰戈爾、羅素結為一生知己。他活得風流凄美,一生追求愛與自由,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情愛糾葛,讓他當之無愧成為風月佳話中的話題先生。他的生命,以才華綻放,以愛為榮光,短短三十五載,卻如煙花般璀璨。
徐志摩傳:愛你是心底開出的花(精裝版) 目錄
"序言
**章 海棠舊事
古 鎮
鴛 譜
展 翅
赴 美
轉 念
第二章 康橋別戀
從 文
英 倫
初 見
深 意
摯 友
康 橋
第三章 新月照人
自 由
回 京
飛 飏
新 月
波 折
第四章 塵世孤旅
塵 世
震 旦
情 緣
投 生
孤 旅
第五章 愛眉小札
漫 游
掙 扎
愿 心
愛 墻
第六章 亂世尋夢
戰 亂
裂 隙
旅 程
尋 夢
第七章 不如歸去
破 碎
迷 夢
悲 哀
榮 光
附 錄 志摩詩選
"
徐志摩傳:愛你是心底開出的花(精裝版) 節選
"**章 海棠舊事 古鎮 和藹的春光,充滿了鴛鴦的池塘;快辭別寂寞的夢鄉,來和我摸一會魚兒,折一枝海棠。 ——《醒!醒!》 浙江。海寧。硤石。生養之地,是上天的**次賜福。春風沉醉的江南水鄉,有人花下煎茶,有人柳下訪陌,欸乃之聲清越入耳,軟糯的吳語轉瞬就化在了空氣中。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是多少癡情人的夢。 然而人間世事,終究是新來流水不知處,舊歲時光長青苔。如若年華可以成為信箋,不如就蓋上碧綠色的郵戳,折一枝海棠,溫一壺月光,朝著生年深處投遞,淡看前塵往事,驚鴻照影來。 硤石小鎮歷史悠久,古時曾是四縣縣城,自唐永徽六年縣治南遷后,因東、西兩山隔村而對,夾水迤邐,更名為“硤石”。硤河于鎮中貫穿而過,又支流橫生,便就有了棋子一般撒落的枕河人家,綠石小橋,長廊蔽日。開門可見河,倚窗可聽船,自有一番迷人風韻。 硤石保寧坊有一座四進深的老宅,住著的是富商徐申如一家。宅內良木靜婉,藤花繞墻,偶有蟲鳴鳥語停駐檐角墻根,環境靈秀古幽。徐家在明正德年間就開始經商,到徐申如這一代,已有多處產業,家境頗為殷實。 1897年1月15日,徐申如的夫人在北廂樓中產得一子。循族譜,取名章垿,字槱森,因與徐申如同一生肖,又名幼申,寓意父子傳承。 小幼申周歲之時,按照江南風俗,家中需要為他慶賀“啐盤之喜”。那一天,他的雕花小床前設有大案,擺滿了各類物什:印章、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由他隨意抓取,以此來預測一個孩子的前途和性情。 徐申如注視著眼前的小小麟兒,目光中帶著期許和慈愛。不想,小幼申還未來得及觸碰任何一件物品,就被一位莽撞的僧人打斷。僧人法號志恢,自稱能摸骨算命,預知乾坤。他伸出枯瘦的手掌在幼申的頭上來回撫摩,目光炯然,喃喃而語。半晌,僅留下一句“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即飄然而去。 如此一番,申如先生決定給孩子重新取名——志摩,他更加相信這個孩子日后必有大作為,一如新名字里寄予的殷切厚望。 盡管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懂得從單薄的兩個字里推算命運的流轉變遷,但凡間事終是冥冥之中即有注定。名字可以是一生的佑護,也可以是一生的宿命。徐申如希望孩子有天能為徐家光耀門楣、興旺家業,可是多年以后,徐志摩新月詩人的名氣,以及感情上的叛逆鋒芒,不但偏離了他*初的設想,甚至還深深地傷害了他。 一 早上——太陽在山坡上笑, 太陽在山坡上叫:—— 看羊的,你來吧, 這里有粉嫩的草,鮮甜的料, 好把你的老山羊,小山羊,喂個滾飽; 小孩們你們也來吧, 這里有大樹,有石洞,有蚱蜢,有小鳥, 快來捉一會盲藏,豁一陣虎跳。 二 中上——太陽在山腰里笑, 太陽在山坳里叫:—— 游山的你們來吧, 這里來望望天,望望田,消消遣, 忘記你的心事,丟掉你的煩惱; 叫花子們你們也來吧, 這里來偎火熱的太陽,勝如一件棉襖, 還有香客的布施,豈不是妙,豈不是好。 三 晚上——太陽已經躲好, 太陽已經去了:—— 野鬼們你們來吧, 黑巍巍的星光,照著冷清清的廟, 樹林里有只貓頭鷹,半天里有只九頭鳥; 來吧,來吧,一齊來吧, 撞開你的頂頭板,唱起你的追魂調, 那邊來了個和尚,快去耍他一個靈魂出竅! ——《東山小曲》 花牛在草地里做夢,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童年是一首小詩,粉嫩、鮮美、歡快,寫在日光照耀的山坡上,也寫在山羊奔跑的青草里,自然界的小生靈也會為他來唱和。大樹、石洞、蚱蜢、小鳥、迷藏、虎跳、星光、貓頭鷹、九頭鳥……奏響屬于他的東山小曲。涼風起來了,吹動他手里的紙風箏。風箏帶著他的歡笑,飛過小橋古巷,剪水舟楫,帶來十里荷塘的清涼……那是屬于童年的鄉村音籟,沿著記憶的青山綠水,緩緩匯入性靈的源頭。 1907年的開智學堂,是廢除科舉制度后鎮里開辦的**所學堂,與西寺相鄰。那里古樹森森,香火繞山,還有石洞幽幻奇絕。暮鼓晨鐘悠悠飄揚在縹碧的天穹下,遙遙鼓蕩耳膜。佇立山巔俯瞰小鎮,正是萬室涌魚鱗。徐志摩天生聰慧、心思明朗,師從張樹森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每年考試都是**。從《論哥舒翰潼關之敗》中便可見一斑: “夫祿山甫叛,而河北二十四郡,望風瓦解,其勢不可謂不盛,其鋒不可謂不銳。乘勝渡河,鼓行而西,豈有以壯健勇猛之師,驟變而為羸弱頑疲之卒哉?其匿精銳以示弱,是冒頓餌漢高之奸謀也。若以為可敗而輕之,適足以中其計耳,其不喪師辱國者鮮矣!” 1910年春,徐志摩離開家鄉進入杭州府一中學習。以每次期終考試年級**的優勢擔任年級長。徐志摩入學不久,郁達夫便從嘉興轉學而來。多年后,郁達夫寫到那段中學時光,不禁感慨萬千。他說自己剛轉學過來時像只縮在殼中的蝸牛,而徐志摩熱情機靈,戴金邊眼鏡,穿青布長衫,性格開朗俏皮,眼神柔和真誠,眉宇間則煥發著一股子少年公子的翩翩神采,兩人很快就成為好友,他們一起淘氣,一起吸引同學們的注意。他如是回憶對徐志摩的*初印象: “而尤其使我驚異的,是那個頭大尾巴小、戴著金邊近視眼鏡的頑皮小孩,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他平時拿在手里的總是一卷有光紙上印著石印細字的小本子——而考起來或作起文來卻總是分數得的*多的一個。”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發,學校被迫停課,學生只能休學各自回家。雖然革命的浪潮很快平息,但那浪潮帶來的沖擊卻深深地停留在了少年時期的徐志摩心里。復學后,受新思潮的影響,他開始關心國事、科學,并在文學方面呈現出強烈的興趣與驚人的天賦。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1913年,徐志摩在校刊《友聲》上發表了人生中的**篇論文,名曰《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向他崇拜的梁啟超先生致敬。從標題到內容,他的文章都對應了梁啟超的那篇《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這也為他日后的拜師埋下了伏筆。 “若科學、社會、警世、探險、航海、滑稽等諸小說,概有裨益于社會,請備言之,科學小說,發明新奇,足長科學知識;社會小說,則切舉社會之陋習積弊,陳其利害,或破除迷信、解釋真理、強人民之自治性質、興社會之改革觀念,厥功*偉;警世小說,歷述人心之險惡,世事之崎嶇,觸目劌心,足長涉世經驗;探險航海小說,或乘長風,破萬里浪,或辟草萊,登*高峰,或探兩極,或覓新地,志氣堅忍,百折不回,足以養成人民之壯志毅力;至于滑稽小說,雖屬小品文字,而藉詼諧以諷世,昔日之方朔髡奴,亦足以怡情適性,解愁破悶。凡諸所述,皆有益小說也,其裨益社會殊非淺鮮,有志改良社會者,宜竭力提倡之。” 在文中,他倡導知識分子們,以文字改良民風,繼而裨益于社會。洋洋灑灑千余字,伶俐激揚,文采飛揚,字里行間,見性情,也見冷思,又猶如一首綿長的警世詩,筆鋒若刀,絕美而凌厲。 只是重新開課后,徐志摩的好朋友郁達夫已經離開了詩意的南國,隨著兄長去了遙遠的日本,這件事,讓心思細膩的他,失落了好一段時日。日月星辰,青山云水,鴻雁的羽毛落在歲月里,彌漫上層層的光影塵埃。而一段相處半年的情誼,足以令人一生懷想。 鴛譜 我獨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前峰的白云蒸騰, 一只不知名的小雀, 嘲諷著我迷惘的神魂。 白云一餅餅的飛升, 化入了遼遠的無垠; 但在我逼仄的心頭,啊, 卻凝斂著慘霧與愁云! 皎潔的晨光已經透露, 洗凈了青嶼似的前峰; 像墓墟間的磷光慘淡, 一星的微焰在我的胸中。 但這慘淡的弱火一星, 照射著殘骸與余燼, 雖則是往跡的嘲諷, 卻綿綿的長隨時間進行! ——《一星弱火》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 民國時期的婚書真是美好。然而盟約寫得再動人,若離開了愛情的溫度,也會不敵現實的冷清。 1915年夏,徐志摩從杭州一中畢業,后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預科。是年秋,正在北京求學的他,被硤石老家的加急電報匆匆召回,隨之,新生入學的興奮與欣喜,也被眼前的茫然與悵惘所代替。 所謂成家立業,自古以來,成家就是立業的先決條件。而這次徐志摩回老家,正是為了完成父親交予的“大任”——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段姻緣是家里人為他選擇的,他不能違逆,又不甘接受,便只能自苦,覺得內心逼仄,命運是一場諷刺。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只為這風月情濃。是時的徐志摩已經將近弱冠之年,但他卻從不曾戀愛過。 戀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也曾在詩中發問。他把自己比作一個懵懂的孩子,不諳世事,不知憂愁,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座城圍從天而降,困住了他,讓他手足無措,進退兩難。 戀愛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他來的時候我還不曾出世; 太陽為我照上了二十幾個年頭, 我只是個孩子,認不識半點愁; 忽然有一天——我又愛又恨那一天—— 我心坎里癢齊齊的有些不連牽, 那是我這輩子**次的上當, 有人說是受傷——你摸摸我的胸膛—— 他來的時候我還不曾出世, 戀愛他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這來我變了,一只沒籠頭的馬, 跑遍了荒涼的人生的曠野; 又像那古時間獻璞玉的楚人, 手指著心窩,說這里面有真有真, 你不信時一刀拉破我的心頭肉, 看那血淋淋的一掬是玉不是玉; 血!那無情的宰割,我的靈魂! 是誰逼迫我發*后的疑問? 疑問!這回我自己幸喜我的夢醒, 上帝,我沒有病,再不來對你呻吟! 我再不想成仙,蓬萊不是我的分; 我只要這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 從此再不問戀愛是什么一回事, 反正他來的時候我還不曾出世! ——《戀愛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甚至,那個即將成為他妻子、走進他生命的人,他連面都沒有見過。他只知道,她是政界名流張嘉璈的妹妹,出身名望之家。 而早在兩年前,因為一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徐志摩的才華就被張嘉璈所欣賞。在張嘉璈看來,徐志摩是學校里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不僅文章寫得有大將風范,書法也是有風有骨,有氣有韻,讓人贊嘆。“如此奇才,假以時日,自當前途無量。”愛才惜才的張嘉璈很快向校方詢問了徐志摩的情況,并在不久之后,主動托人向徐家求親,以二妹幼儀許之,希望與徐家結秦晉之好。 “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徐家本是硤石首富,興旺一方,聯姻之后,更是多了政界的支持,可謂是錦上添花,如虎添翼。再聞張家二小姐“其人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的確為兒媳的*佳人選。如此一來,徐家自然歡喜萬分,當即便下了聘禮,算是定親。 張家包括幼儀在內一共有十二個孩子,八男四女,但張母總會告訴人家,她只有八個孩子——女兒,從來都是不算數的。譬如,男孩生下后,臍帶會埋在床下的壇子里,如此輔繼香火,代代延綿;女孩出生后,臍帶則會埋在屋外,因為女孩子總要嫁人,嫁了人,就成了外人。 這一年,張幼儀才十六歲,卻已經到了該出閣的年紀。她也曾就讀于蘇州女子中學,學名張嘉鈖。嘉,意為美好;鈖,意為晶瑩剔透的玉器;幼,意為良善;儀,意為端莊。但就像她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樣,她一生都在恪守一名舊式女子的美德,卻唯獨沒有為自己活過。 在娘家時,古老的《閨訓》就曾告誡她:“凡為女子,大理須明。溫柔典雅,四德三從。孝順父母,唯令是行。問安侍膳,垂手斂容。言辭莊重,舉止消停。戒談私語,禁出惡聲。心懷渾厚,面露和平。裙衫潔凈,何必綢綾。梳妝謹慎,脂粉休濃……” 出嫁前,她的母親又不忘叮囑她,一個女人,結婚后就是男人的附屬,必須挑起夫家的責任,而且,永遠不能說“不”。 當張幼儀在姐姐的陪同下前往硤石結婚時,心里不僅有期待,也有忐忑。她曾聽聞過徐志摩的才氣,心中對他很是滿意,但兩人畢竟素未謀面,她又有些擔心,怕自己不討他的歡喜。如是,一路上,她都忍不住向窗外凝望,希望把這次特別的旅程烙印在記憶深處。與徐志摩眼及之處皆是凄冷的心境截然不同,張幼儀看到的風景,是水稻梯田,麥浪起伏,鐵軌兩旁桑樹夾道,從葉子的罅隙間望向天空,云朵潔白而柔軟,小鎮秋意正濃,空氣清新干凈,景色美不勝收…… 兩人的婚期定在1915年12月5日。婚禮由蕭山湯蟄先先生證婚,辦得熱鬧非凡。光是新娘子的嫁妝,就裝滿了一艘船,其中所有的家具,都是從歐洲直接采購而來,足見排場之大。 徐志摩說過,他想要一個新式的新娘。于是,婚禮當天,張家為幼儀準備了一套粉紅色的紗裙;而為了配合中國的禮數,又給幼儀戴上了中式的頭冠,讓她坐上了轎子。轎子外面罩著紅緞,還掛著繡滿蝴蝶、鴛鴦、蝙蝠等吉祥圖案的布簾。 當張幼儀在喧天的鑼鼓聲中走出轎門時,人們紛紛稱贊她就像“臘雪中的一朵寒梅”。那是她一生中*美的時刻。 洞房花燭夜,畫堂深似海。晚年時,張幼儀曾如是回憶她的新婚之夜: “感覺到他的手已經伸到了蓋頭旁,我的心就突然抖了起來,有些害怕又有些期待。在婚禮前,我想了很久,在蓋頭揭開的一刻是不是該看著他的眼睛。但當那重重的蓋頭從面前消失時,我有些眩暈,還是無法迎接他的目光。他的表情是那樣的嚴肅……我好想跟他說話,大聲感謝命運的安排。我想說,我現在是徐家的人了,希望能好好侍奉他們……盡管我希望自己表現得像個新式女子,但發現做不到,只能看著他那尖尖而又光華的下巴。” 這樣的女子,宜室宜家,卻不是隨風搖曳的花。她是寒梅,錚錚鐵骨,堅強又隱忍,縱有三千幽謐心事,也不會吐露一星半毫。 “愿我如星君如月,日日流光相皎潔”,她何嘗不想靠近他,與他生活相依,靈魂相伴?但他卻一絲機會也沒有給她。他是嚴肅的,也是冷漠的,因為他認定她思想舊式,認定她是纏過足的女子,認定她是父輩強加給他的負擔。那樣的時刻,兩人分明咫尺相對,心中卻遠隔千山萬水。而當婚姻只剩下傳宗接代的責任,將注定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婚后的張幼儀侍奉公婆,持家有方,很快就得到了整個徐家的肯定。當然,除了徐志摩。在硤石,結婚后的女人只能待在家中,所以徐志摩每天清晨外出,她都不能隨行。有時徐志摩在家中看書,她想過去與他說話,他也是冷冰冰的,寧愿叫下人為他端茶倒水,也不愿抬頭與妻子對視一眼。 如果說徐志摩對幼儀的冷淡里,夾雜著對包辦婚姻的抵觸,那另外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則是幼儀的低眉順目,溫柔端莊,都不是他想要的。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一日不見,思之如狂;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賭書潑茶,紅袖添香……這樣的愛情,這樣的感覺,她都給不了。 在他面前,她就像一杯清水,沒有波瀾,雖能包容一切,卻也能一眼望穿。所以,他不愛她。哪怕有一天,他可以為愛而生,為愛而癡,為愛而死,但這時的他,也還沒有嘗到愛一個人的滋味。 在沒有嘗到愛的滋味前,他就已經傷害了一個人。在婚姻里,不愛,就是*大的傷害。至于那白頭之約,紅葉之盟,都只是鴛譜上敷衍世人的句子,與真正的生活,一點關系都沒有。 展翅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 “看,一只黃鸝!”有人說。 翹著尾尖,它不作聲, 艷異照亮了濃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 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黃鸝》 對于徐志摩來說,1916年的春天似乎來得特別晚。 從北京回到家鄉的這段日子,他每一天都在想念北國的求學生活——就像一只黃鸝,想念熱情的春光與自由自在的天空。而此時的北京正逢政局動亂,許多高校都已被迫停課。不得已,他只能在新學期,轉入上海滬江大學繼續學業。 當微風吹破**縷冰凌,當柳樹發出**個芽苞,新婚的青年就已經打點好了行囊,準備“展翅高飛”了。 滬江大學是一所風景幽雅的教會學院。學院周圍遍布高大的白玉蘭花樹,環境非常迷人。花香與書香,陶醉著莘莘學子,每逢禮拜,便有唱詩班虔誠地朗誦《圣經》:敬畏上主是人的光榮、夸耀、喜悅和歡愉的冠冕……敬畏上主的人,終必得福。在他臨終之日,必蒙祝福。 我不辭痛苦,因為我要認識你,上帝;我甘心,甘心在火焰里存身,到*后那時辰見我的真,見我的真,我定了主意,上帝,再不遲疑!…… ——《再不遲疑》 溫暖的春陽下,枝葉間不時有鳥雀抖動翅羽,仿佛是神在云端言語……神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嶄新的環境,足以洗滌一百遍記憶。 有時候,他也會想起硤石古鎮的徐家大宅,心中飛快地閃過幼儀那和順的眉眼。無論他對她如何漠視,她都依然是賢淑的、靜默的,每天守著秋冬里殘余的回憶,在春日中思念著遠方。沒有人知道,她會把那些回憶視作一生堅持的信念,并將其植入心中的丘壑,然后依偎著一把清瘦的寂寞,溫良度日,不言不語,不掙不扎。 而現在這些,早已不再是他心頭的陰霾與愧疚。在新的環境里,他容光煥發,心懷凌云之志,理想與抱負,是召喚自由的光。他對自己說,要向著光奔跑,要向著光展翅。 滬江開設的是中、英文學,歷史,《圣經》,以及數理化的課程。徐志摩就像得到了神的庇護,成績總能門門優異,才華震驚了整個學院。 但是,要翱翔于云霄,就必須飛向更廣闊的天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學習更多的知識。在滬江的**個學期,正是中國局勢*動蕩的時期。清政府滅亡后,袁世凱的稱帝之心便日益暴露。各省袁黨,以及被收買的社會名流組成“請愿”團,要求實行帝制。臺灣抗日志士近千人被處死。各路軍閥也是參與其中進行政治爭奪。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面臨的是水深火熱。護國戰爭,一觸即發…… 青年! 你為什么醉心于革命, 你為什么犧牲于革命? 黃河之水來自昆侖巔, 泛流華族支離之遺骸, 挾黃沙莽莽,沉郁音響, 蒼涼,慘如鬼哭滿中原! 華族之遺骸!浪花蕩處, 尚可認倫常禮教,祖先, 神主之斷片,——君不見 兩岸遺孽,枉戴著忠冠, 孝辮、抱缺守殘,淚眼看 風云暗淡,“道喪”的人間! 運也!這狂瀾,有誰能挽, 問誰能挽精神之狂瀾? ——《青年雜詠·三》 在那個黃沙漫漫的亂世里,中國的政治,亦如天際的風云,涌動起伏,變幻莫測。徐志摩開始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新青年,必須學以致用,只有在“道喪”人間的源頭注入新的精神,才能力挽狂瀾。 本著這樣的初衷,同年秋天,徐志摩考進天津北洋大學。當時的北洋大學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是一所西式學府。他在那里攻讀法學預科,并學習西方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他不再是嬌柔的富家公子,而是心存遠志的炎黃男兒。面對殘酷的國之現實,他骨頭中有熱血在汩汩流淌,心有萬千烈馬在嘶鳴,嗒嗒的馬蹄,像華北平原肅殺的秋意一樣,奔騰出了聲音。 一年后,北洋大學法科并入了北京大學。于是,在1917年的秋天,徐志摩進入北大法科學習,專修法政,旁聽政治學,兼修法文、日文,并廣泛涉獵于中外文學。諸類新興的浪潮,伴隨著席卷而來的文學風向,讓他的視野與心靈愈加豐富了起來,他的思想也得到提升。 其間,他又結交了許多社會名流與有志之士,其中就包括蔣百里先生。 蔣百里是徐志摩的族親,是他亦師亦友的知己,也是國內知名的軍事名家、曾經的保定軍校校長,是世人心中的好男兒、真豪杰。 心如赤子,必心有傳奇。蔣百里15歲時就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秉燭夜讀,讀至熱血沸騰處,便放聲痛哭,淚如雨下,立誓為國效命。他早年與蔡鍔、張孝準一起求學日本,被稱為“中國三杰”。他們就讀的士官學校,按照慣例,在畢業之時,日本天皇都會賜刀給步兵科畢業生中的**名。而幾年后的畢業典禮上,卻是中國的蔣百里奪魁,蔡鍔第二,張孝準第三,結果讓整個日本政府大驚失色。 后來,蔣百里又留學德國。1913年,也就是他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時,在六月的一個凌晨,他召集全校兩千余名師生緊急訓話之后,沉痛地開槍自殺,卻又奇跡生還。關于他的那次自殺,一時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憤于軍校的浮躁學風,有人說是由于向陸軍部請求撥款未果,也有人說是對中國當時軍政兩界的絕望。如今,其中緣由已無從探究,但巍巍烈膽忠心,蒼天日月可鑒,徐志摩也極為佩服他的勇氣與正氣。 這時的徐志摩是來自江南古鎮的清俊青年,“身材修長,面容清秀,鼻梁上架著一副圓眼鏡,講起話來,雖然帶點南方口音,但吐字清晰,好似珍珠落玉盤,清澈圓轉……” 徐志摩與蔣百里雖然相差十四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019之間的親近與情義。蔣百里學識淵博,風流倜儻,雖然身邊名士云集,卻對徐志摩非常喜愛。從日常小事,到國家興亡,從文學,到歷史,從政治,到軍事,他們之間的話題,總是源源不絕。談及婚姻,他們也是同病相憐。與徐志摩一樣,蔣百里在硤石也有一段舊式的包辦婚姻。同樣是沒有愛情,只有責任。后來蔣百里邂逅一位意中女子,成就一樁佳偶良緣。這件事,對徐志摩觸動很大,他向蔣百里透露,自己也很期望,有天能遇到一個相見傾心的知己愛人,然后與之攜手,恩愛終老。 與愛情里的緣分一樣,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難求——在徐志摩經濟*為拮據的時候,蔣百里曾將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給他出售,以幫他渡過難關;而在蔣百里后來受牽連入獄之時,徐志摩則要扛著行李去南京陪他坐牢,一時引得天下轟動。 徐志摩與蔣百里皆是性情中人,所以興致來時,便挑燈徹夜暢談,擊節而歌。在蔣百里身上,徐志摩可以得到友情,可以得到親情,甚至還可以得到鄉情。他們一起懷念家鄉的小吃,一起去打網球,一起聽戲,像前生離散的親人,在今生的塵世里久別重逢,何其難得。 難得,夜這般的清靜, 難得,爐火這般的溫, 更是難得,無言的相對, 一雙寂寞的靈魂! 也不必籌營,也不必詳論, 更沒有虛驕,猜忌與嫌憎, 只靜靜的坐對著一爐火, 只靜靜的默數遠巷的更。
徐志摩傳:愛你是心底開出的花(精裝版) 作者簡介
凌小汐,湘女,青年作家。 出版作品有: 心靈治愈:《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世界很小,而你剛好發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