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61338
- 條形碼:9787509661338 ; 978-7-5096-613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內容簡介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意義,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推進,探索我國沙漠地區生態建設意義重大。我國幅員遼闊,其中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西北干旱區是我國沙漠為集中的地區,約占全國沙漠總面積的80%。沙漠生態城市建設是我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吳艷霞、侯愛科著的《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經濟管理學術文庫》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探究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的相關問題。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在梳理國內外有關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特別是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研究成果和有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案例對國外典型生態城市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研究,重點探究了我國沙漠生態城市的發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以我國沙漠城市生態環境的評價為切入點,從沙漠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模型的構建原則、構建目標以及具體構建方案三個方面入手,構建我國沙漠生態城市環境評價模型。探討如何制定發展戰略以推動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優化模式選擇,并進一步總結出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內容。該書以典型沙漠型城市陜西省榆林市為例,對其沙漠生態城市建設進行了深入的實證研究。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研究內容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2章 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綜述
2.1 相關概念
2.2 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
2.3 國內外研究綜述
第3章 國內外典型生態城市分析
3.1 國外典型生態城市分析
3.2 國內典型生態城市分析
3.3 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簡評
3.4 建設啟示
第4章 我國沙漠城市生態現狀分析
4.1 沙漠生態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4.2 我國沙漠城市總體概況
4.3 我國沙漠城市生態經濟現狀分析
4.4 我國沙漠城市生態社會現狀分析
4.5 我國沙漠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4.6 小結
第5章 我國沙漠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模型構建
5.1 構建原則
5.2 構建目標
5.3 具體構建方案
第6章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戰略制定及模式選擇
6.1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的戰略選擇
6.2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發展模式選擇
第7章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
7.1 建設的基本內容
7.2 建設的重點內容
第8章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證研究
8.1 研究對象的選取
8.2 榆林生態現狀分析
8.3 榆林生態環境評價與結果分析
8.4 榆林沙漠生態城市建設戰略制定及發展模式選擇
8.5 方案設計
參考文獻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節選
本書: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就具體內容而言,可持續發展涉及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類在發展中注重經濟效益、生態和諧和社會公平,*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雖然起源于環境保護,但作為一種指導人類走向21世紀的發展理論,它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環境保護。它將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一個關乎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性戰略。 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 (1)在可持續經濟發展領域: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而不是以環境保護為借口取消經濟增長,因為經濟發展是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基礎。但可持續發展不僅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而且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可持續發展要求改變“高投入、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生產和消費模式,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以提高效率,節約資源,減少經濟活動中的浪費。從某種意義上說,集約經濟增長方式是可持續發展在經濟中的體現。 (2)在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在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和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成本,以便將人類發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載能力之內。因此,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是有限的,沒有限制就不可能有可持續性。生態可持續發展也強調環境保護,但與以往反對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做法不同,可持續發展需要改變發展模式,從人類發展源頭、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3)在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公平是環境保護得以實現的機制和目標。可持續發展指出世界各國的發展階段可以不同,發展的具體目標也各不相同,但發展的本質應包括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創造一個保障人們平等、自由、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這就是說,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生態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才是目的。21世紀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以人為本位的“自然一經濟一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有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代人的公平,即代際橫向公平;另一方面是代際公平,即代際縱向公平。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所有當代人的基本需要,并使他們有機會實現其改善生活的愿望。可持續發展需要今世后代之間的公平,因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從倫理的角度來看,后代應該擁有與當代人同樣的權利來提高他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需求。可持續發展要求當代人在考慮自身需求和消費的同時,對后代人的需求和消費也負有歷史責任,因為與后代人相比,當代人在資源開發利用中處于非競爭優勢地位。代與代之間的平等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處于支配地位,即所有代都應有相同的機會選擇。持續性原則是指生態系統在某些干擾因素下維持其生產力的能力。資源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維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這就要求人們根據可持續性的條件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態可能性的范圍內確定自己的消費標準,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合理利用,使可再生資源能夠保持其再生產能力,不可再生資源不被過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資源的補充,環境自凈能力得以保持。可持續發展與全球發展有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需要全球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這取決于地球的完整性和相互依存性。因此,必須努力達成一項在保護全球環境和發展系統的同時尊重所有人利益的國際協定。正如《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寫的“今天我們*緊迫的任務也許是要說服各國,認識回到多邊主義的必要性”“進一步發展共同的認識和共同的責任感,是這個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這就是說,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人類要共同促進自身之間、自身和自然之間關系的協調。
我國沙漠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
吳艷霞,女,1964年11月出生,管理學博士。現為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西安技術經濟研究會理事,陜西房地產研究會理事,陜西城市戰略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西安四聯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顧問。 多年來一直從事投融資決策與風險管理、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產業經濟、管理經濟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和實踐工作,在該領域有相當的理論基礎和科研工作經驗。先后主持和參加的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30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主編或參與出版了多本著作。承擔或參與完成的多項課題獲獎,產生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科研成果得到較高的社會評價。被西安市科協評為科枝優秀工作者。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