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394533
- 條形碼:9787509394533 ; 978-7-5093-9453-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本書特色
王利明教授、楊瑞龍教授、葉林教授、王軼教授、謝鴻飛研究員、薛軍教授推薦。一部對民法基礎理論進行深入而且富有意義探索的力作。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內容簡介
本書觀察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私法學在借鑒兩大法系私法制度和私法學說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支撐兩大法系私法的個人主義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近年來,個人主義認識論得到中國私法學者的系統闡述,并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本書對個人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別是中國私法學者所闡述和接受的個人主義)作了全面、系統地研究,包括這一哲學認識論的歷史成因、核心命題和重大缺陷。本研究認為,個人主義過分側重強調對既有私權的靜態享有和安全保護,忽視了私有權利的動態生成機制,進而忽視了私人社會生活和私法的合作面向,即私人之間共同合作創造的過程。受此影響,個人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僅無力對現有私法制度作出系統合理的解釋,而且很可能成為中國私法學在兩大法系傳統智慧之外構想更優替代方案的絆腳石。 本書認為,中國私法學有必要重拾私人社會生活的合作面向,在認識論上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本書對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上的合作主義作了初步闡述,對這一認識論在私法領域的解釋力和應用場景作了初步的樣本分析。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前言
后 記
2011年春季學期,筆者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畢業。在王利明老師的鼓勵和推薦下,筆者申請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并有幸得到了楊瑞龍老師的悉心指導。2014年夏天,筆者完成博士后出站報告,同時回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任教。兩位授業恩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待人寬厚,對學生的關懷無微不至!
在攻讀博士學位和從事博士后研究期間,筆者曾前往哈佛大學法學院從事訪問研究并攻讀碩士學位,并在同William Alford, Joseph Singer, Duncan Kennedy, Roberto Unger, Steven Shavell, Henry Smith, Oliver Hart, Dani Rodrick等老師的課堂學習和課后討論中深受啟發。
筆者的博士后出站報告題為《私法的認識論基礎:從整體主義、個體主義到合作主義》(獲中國博士后科學研究基金一等資助)。其中的研究框架和主要觀點曾以《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為題,發表于《中國法學》2014年第3期。同年,筆者以博士后出站報告為基礎,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私法學的哲學和經濟學基礎(14CFX006)”。本書在筆者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基礎上有較大修改和補充,系該資助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本研究的開展得益于張新寶、姚輝、葉林、韓大元、林嘉、楊立新、王軼、薛軍、易軍、許德風、魯楠、紀海龍、郭銳、鄧峰、程嘯、冉克平、高圣平、石佳友、朱巖、朱虎、王雷、李昊、邱哲勝、楊會、黃濤等老師和學友的不倦啟發,丁琳、汪伊洋、闕梓冰、蘇燁、黃哲雅、韓璐、位夢、包小麗、沈健洲和林宇等同學在文獻整理和文稿校改上提供了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后,感謝夫人鮑艷博士的傾聽、討論和支持!
熊丙萬
2018年4月25日于北塢村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目錄
1.法律概念的三個維度 / 001
2.私法背后的哲學觀念 / 005
3.私法與個人主義哲學 / 008
4.私法學的知識免疫力 / 012
5.法律人的制度想象力 / 016
6.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 018
1 私法學與哲學、經濟學之關系譜 025
1.1 一對孿生學科的哲學認識論 / 028
1.2 私法學的思想資源沖突 / 036
1.3 中國經濟學和私法學中的個人主義 / 042
1.3.1 個人主義與中國經濟學 / 045
1.3.2 個人主義與中國私法學 / 054
1.4 中國私法學的兩大難題 / 058
2 個人主義的私法學重述 075
2.1 個別(體)與一般(共同體) / 080
2.2 個人價值的主觀性和陌生性 / 086
2.3 國家立法的價值和政治中立性 / 088
2.4 個人的經濟理性 / 090
2.5 社會組織與合作的自發性 / 094
2.5.1 社會組織與合作的價值 / 094
2.5.2 社會合作的自發實現 / 098
2.5.3 社會合作的條件性自發實現 / 102
2.6 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發進化性 / 110
2.6.1 從微觀的社會個體到宏觀的社會整體 / 110
2.6.2 從價值的不可知性到知識的不可知性 / 111
2.6.3 從遺傳的本能反應到學習的習俗道德 / 114
2.6.4 無意造成的后果比有意追求的變化好 / 116
2.7 個人主義與私法的獨立領地 / 120
3 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之辯 125
3.1 人類的絕對知識幻想 / 127
3.2 知識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 132
3.2.1 “絕對知識”的歷史輪回 / 132
3.2.2 知識的條件性和相對性 / 142
3.3 個人主義的“絕對知識”偏見 / 149
3.3.1 我們真的是“無知”的嗎? / 151
3.3.2 我們真的缺乏共同主觀目的嗎? / 156
3.3.3 理性個體在多大程度上能自發合作? / 159
3.3.4 自發的結果真的比有意的變化好嗎? / 162
4 社會的自發進化與人為建構 165
4.1 知識的條件性與社會的建構屬性 / 167
4.2 資本主義社會的建構特征 / 170
4.2.1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制度框架 / 170
4.2.2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政府行動 / 173
4.2.3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踐 / 177
4.3 自發進化與理性建構:重讀斯密 / 181
4.3.1 “無形之手”的語境 / 182
4.3.2 “無形之手”的扭曲 / 186
4.4 自由競爭和自然選擇:重讀達爾文 / 189
4.4.1 達爾文到底說了什么? / 190
4.4.2 自然選擇與人工育種 / 193
5 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197
5.1 社會的建構屬性與廣泛合作前景 / 199
5.1.1 非線性的歷史 / 199
5.1.2 私人合作與共贏 / 202
5.1.3 合作的多元性和開放性 / 205
5.2 社會共同合作之普遍實踐 / 206
5.2.1 婚姻家庭 / 206
5.2.2 企業與網絡平臺 / 209
5.2.3 合同 / 212
5.2.4 財產 / 213
5.2.5 損害賠償 / 215
5.2.6 私人合作的普遍性 / 217
5.3 合作主義視野下的私法學 / 219
5.3.1 個人主義障礙及其排除 / 219
5.3.2 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 224
6 自發社會合作的實現障礙 229
6.1 理性的個體與非理性的社會 / 231
6.2 共同體規模與自發合作之障礙 / 238
6.2.1 從“和尚取水”說起 / 238
6.2.2 共同體規模與自發合作之障礙 / 239
6.2.3 非自利社會偏好對自發合作的影響 / 244
6.3 自發合作障礙的系統性及治理方案 / 251
6.3.1 自發合作障礙與技術條件、法律制度 / 251
6.3.2 自發合作障礙的可能應對方案 / 254
6.3.3 諸項治理方案之比較選擇 / 265
6.4 政府的失靈及其治理 / 267
余論:合作主義與中國私法 275
后記 279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相關資料
丙萬博士在廣泛的民法議題中,運用法經濟學和法哲學重新審視了若干習以為常的前見和假設,洞悉并指出當前私法的基礎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個人主義,而是以促進合作與共贏為目標的合作主義。這十分具有前沿性和創造性,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王利明教授
從這本書中你會看到一個青年法學家從哲學與經濟學層面來思考民商法學問題時,其認識視野、邏輯結構與分析范式會發生怎樣的精妙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楊瑞龍教授
這是近年來少見的一本重要私法學作品,其對隱藏在實定法背后的哲學命題作了深度挖掘。這種具有想象力的研究,看似形而上,卻根植于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關系。傳統私法是個人自由主義的映像,合作主義挑戰著個人自由主義的哲學命題。這一私法哲學得以證成,將影響私法的未來走向和基本框架,將改變私法規范的解釋和適用機理。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葉林教授
一段體現勇氣和智識的旅程,一次尋求突破和創新的努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王軼教授
《私法的基礎》深入觀察了世俗生活中的實用理性,呈現并總結了市民社會的一般行為、組織與運行規律,道出了作為類的“人”的普遍共性。本書視角獨特,運思精妙,筆酣墨飽,為私法哲學的用心佳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謝鴻飛研究員
《私法的基礎》一書對民法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而且富有意義的探索,是中國民法理論的新發展。該書的可貴之處在于將自己的理論闡述建立在與當代中國民法思想流派對話、論辯的基礎之上。尊重和認真對待同代學人的思考,是建立中國民法學理論共同體的前提。在這方面,這本著作堪稱范例。
——北京大學法學院 薛軍教授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 作者簡介
熊丙萬,重慶開縣人,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中國人民大學),LL.M.(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研究員。代表性論文:《中國民法學的效率意識》,《中國法學》2018年第5期; 《法律的形式與功能》,《中外法學》2017年第2期;Chinese Jurists' Misconceptions of Critical Legal Studies,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2017, No.2); 《私法的基礎:從個人主義走向合作主義》,《中國法學》2014年第3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