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0558
- 條形碼:9787520330558 ; 978-7-5203-305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本書特色
l 榮獲Blois*佳史書大獎
l 34篇隨筆勾勒出8世紀至15世紀撒哈拉以南非洲全景圖。
l 還原黃金世紀下非洲的燦爛文化。
八個世紀,近一千年的時光。在世界逐漸開啟大航海時代之前,非洲究竟是什么樣子?本書呈現出的見證、記錄、遺址、物品,讓人們看見了一個閃耀的非洲。書中有古代商人、冒險家、地理學家、外交使節留下的只言片語,也有當代考古學家的*新發現,還有大量首次披露的資料與地圖,讓讀者感受到古代非洲的燦爛文化,與其他文明一樣,交織著無盡的風流人物、歷史事件與宮廷陰謀。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內容簡介
八個世紀,近一千年的時光。在世界逐漸開啟大航海時代之前,非洲究竟是什么樣子?本書呈現出的見證、記錄、遺址、物品,讓人們看見了一個閃耀的非洲。書中有古代商人、冒險家、地理學家、外交使節留下的只言片語,也有當代考古學家的很新發現,還有大量搶先發售披露的資料與地圖,讓讀者感受到古代非洲的燦爛文化,與其他文明一樣,交織著無盡的風流人物、歷史事件與宮廷陰謀。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目錄
術語匯編
詞語用法的幾點說明
1.兩位中國人抵達非洲的經歷
8世紀至15世紀的東非
2.在抹香鯨的肚子里
10世紀初的東非
3.一條國界的方方面面
7世紀初伊布里姆堡地區的下努比亞
4.努比亞喬治二世宮廷上的外交失利
10世紀后四分之一時期的法拉斯(今埃及)和棟古拉(今蘇丹)
5.“從你們所在的地方再往前,還有人嗎?”
7世紀至9世紀的撒哈拉中部
6.四萬二千第納爾
10 世紀中期的奧達戈斯特(今毛里塔尼亞)
7.這不是一座城市:有關加納首都
1068年左右的奧克區(今毛里塔尼亞)
8.一百年后的加納
1116至1154年間的薩赫勒地區某河河岸
9.相繼皈依
11世紀至12世紀的薩赫勒各地區
10.扎豐國王進入馬拉喀什
1125年至1150年的摩洛哥和薩赫勒西部
11.富人的墓穴
10世紀至14世紀的埃塞俄比亞、馬里和塞內加爾
12.阿克蘇姆 締造國王的城市
7世紀的埃塞俄比亞北部
13.德布勒達摩的寶藏
直至7世紀的埃塞俄比亞北部
14.地圖與兩種地貌
12世紀中期以前的非洲之角
15.姘婦風波
1144年12月柏培拉地區的阿伊達卜(今蘇丹與索馬里蘭海岸)
16.西吉爾馬薩,世界盡頭的十字路口
12世紀至14世紀的摩洛哥東南部
17.黃金像蘿卜一樣生長的國家
10世紀至14世紀的薩赫勒
18.礦山幻影
13世紀前后西非津巴布韋(今日的)高原、大草原
19.索法拉國
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坦桑尼亞(今日的)與莫桑比克海岸
20.金犀牛
13世紀南非(今日的)東北地區
21.基爾瓦的地層 城市的誕生
10世紀至15世紀坦桑尼亞(今日的)海岸
22.馬達加斯加的駱駝或馬可·波羅的非洲
13世紀末的索馬里和馬達加斯加
23.天使的杰作 人類的功勞
13世紀前后埃塞俄比亞大高原中的拉利貝拉
24.素丹與大海
1312年前后的塞內加爾與岡比亞(今日的)海岸
25.鹽地遺跡
11世紀至14世紀的塔加扎(今馬里*北端)
26.馬里的關稅
1352年4月17日的瓦拉塔(今毛里塔尼亞)
27.撒哈拉沙漠中的遺物
11世紀至13世紀前后的毛里塔尼亞(今日的)中部
28.黃金球
14世紀的馬里帝國
29.國王的詔令
1352年6月到1353年2月的帝國之都馬里城
30.阿比西尼亞的閹割黑奴貿易 敵人間的和解
1340年前后的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蘭
31.盤點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考古發掘
14世紀至15世紀的津巴布韋(今日的)
32.“明年在塔曼提特見”,(重新)發現非洲
15世紀下半葉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中的圖瓦特綠洲
33.非洲的新邊界
1455年的毛里塔尼亞沿岸(今塞內加爾和岡比亞)
34.瓦斯科·達·伽馬與新世界
1498年的印度洋
主要參考書目
致 謝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節選
【試讀】
1.兩位中國人抵達非洲的經歷
8世紀至15世紀的東非
公元751年7月,穆斯林阿拉伯帝國軍隊與突厥叛軍在現烏茲別克斯坦(Ouzbékistan)塔什干附近的塔拉斯平原大敗中國軍隊。幾千名俘虜被運往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駐地,許多造紙匠、織布工或首飾匠則在伊拉克安頓下來。在這些俘虜中,有一位名叫杜環的官員。我們不知道他究竟通過什么方式被帶著環游伊斯蘭地區并返回中國的。762年,人們在廣東重新找到了他。他編纂了一部題為《經行記》(“我的旅行”)的作品,遺憾的是,這部作品失傳了,但幸運的是,其中的幾個片段保存了在當時的一部中國百科全書中。
其中一個片段談到了一個叫作摩鄰國(Molin)的國家,當地住著黑人。他們不種大米和谷物,也不種植草和樹木。那里的居民用魚干喂養馬匹。再往里走,是一片山區,那里住著穆斯林和東方基督徒。人們通過切開顱骨的方法治療腹瀉。如果這個國家不同于前一個國家,那么可能被稱為老勃薩(Laobosa),我們可以在這個名字中辨認出阿里- 哈巴沙(al-Habasha)這個阿拉伯語的詞匯,這個詞表示非洲之角地區,法語中的阿比西尼亞這個名稱就來源于此。如果真的是這樣,確切地說,摩鄰國也許就是厄立特里亞和蘇丹的海邊低地。但這些僅是猜測而已,我們只能說這些猜測符合這個片段的描述。如果杜環想描寫今天被稱作埃塞俄比亞的地方,那么他提到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存在就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因為他們在整個中世紀都生活在鄰近社區(參見第30章)。但是,我們無法進一步確認這些地方就是埃及或努比亞;或者是那時剛被穆斯林阿拉伯軍隊征服的全部或部分北非地區,那里直至12世紀還住著沒落的基督團體;或者可能是阿拉伯半島,在伊斯蘭教發展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基督徒、猶太教徒與穆斯林都共同生活在那里;或者是索特科拉島這座駐守在亞丁灣入口的阿拉伯海島嶼。
杜環敘述的片段也許是中國直接認識非洲的*早證據。
從唐代(618—907)到元代(1260—1368),中國資料中出現了很多關于非洲的間接信息,更確切地說,是關于非洲之角與印度洋非洲海岸的信息。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中國對非洲的認識,甚至還可以歸納出中國船隊令人難以置信的航行范圍,這些船隊被認為繞過了好望角,甚至可能到達了美洲。許多東非考古遺址中都出現了青瓷與白瓷的碎片以及中國的錢幣,但是,就此斷定中國商人會定期前往東非也過于武斷。因為從文獻中可辨別的國名的名稱構成形式來看,這些信息都是從阿拉伯和波斯的中間商那里獲得的,他們從8世紀起就在廣東有一個團體。所以,中國瓷器不是通過公海的小帆船上被運往東非海岸的,而是通過波斯灣或亞丁灣的穆斯林商人的桑布克(sanbûq*)船上被運過去的;關于非洲的信息沿著西南季風的方向,抵達中國。
中國似乎很晚才有與非洲被證實的直接聯系,直到明代(1368—1644)才發生。這是一次官方的聯系,且陣勢十分浩大。1405年—1433年,宦官鄭和,中國船隊的大將軍,一位穆斯林,向中南半島方向先后進行了七次遠洋航行,到達了印度尼西亞,甚至更遠的印度、波斯、阿拉伯以及非洲的印度洋沿岸。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相信這些遠征是和平的。但至少可以說,遠征本該是具有威懾力的——一個船隊少說也有一百多艘船,比15世紀末的葡萄牙大帆船大兩三倍,有的甚至大好幾倍,總共承載了兩萬到四萬人,其中大部分是軍人。正如研究專家所說,遠征的目的也許是“為后宮妃嬪采購”,采購香料與油膏的原料、異國動物的羽毛和皮毛、動物的角和珍貴木材。毫無疑問,遠征的目的還在于記錄這些奢侈品的來源和供應渠道,這些已進入中國市場幾個世紀的奢侈品可能會一下子倍受青睞。*后,遠征的目的還在于獲得當地君主對中國皇帝臣服的表示,尤其是派遣使臣,進貢禮物等,不管君主們是否心甘情愿。
鄭和曾兩次到達非洲,一次是在1417年到1419年(第五次航行), 另一次是在1421年到1422年(第六次航行)。更確切地說,他到達了竹步(Dju-bo),這是一個未知的地方,也許位于現索馬里朱巴河(Juba)河口;到達了木骨都束(Mu-ku-tushu),即現在的摩加迪沙,以及卜喇哇(Pu-la-wa),即現在的布拉瓦,這兩個地方位于索馬里;也許還到達了肯尼亞的馬林迪(Malindi)。不幸的是,遠征的官方報告也失傳了,在1480年軍隊與宦官的黨派斗爭中被毀。不過,侍奉鄭和的人留下了幾段個人敘述。還保留了一張長地圖,其中描繪了所經地區的沿海地帶。這幅地圖要歸功于遠征中的穆斯林翻譯官馬歡。另外,明代編年史提及了一些相關內容。而且,鄭和為了答謝上天恩澤,親自在兩座媽祖廟的石頭上刻下了舉世矚目的碑文。媽祖是“天庭的夫人”,海洋的保護神。這兩座廟位于揚子江口,是遠征的出發點。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作者簡介
F. 富威爾-艾瑪爾,法國歷史學家,非洲史專家,國家科研中心圖盧茲實驗室主任,南非金山大學榮譽研究員,出版過《南非的歷史》《拍賣回憶錄》《國王的回歸》《非洲的美食與社會》等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