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河西走廊鹽堿地現狀及常見鹽生植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8731
- 條形碼:9787511638731 ; 978-7-5116-387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西走廊鹽堿地現狀及常見鹽生植物 內容簡介
本書對河西走廊地區鹽堿地現狀進行了系統總結和分析,并詳細介紹了每種鹽生植物的名稱、生物學特征、生境分布、飼用價值和采集信息等內容,本書對于河西走廊地區鹽堿化土地改良和利用以及鹽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可供讀者開展河西走廊地區野生草種資源和鹽堿地生態環境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河西走廊鹽堿地現狀及常見鹽生植物 目錄
**節歷史
第二節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
第三節自然氣候資源
第四節地質特點
第五節歷史文化與民族特點
第六節河西走廊經濟與生態危機
第二章鹽堿地的分類、成因及分布
**節鹽漬化土壤的分類
第二節鹽漬土壤鹽漬化形成原因
第三節中國鹽漬土的分布
第三章河西走廊鹽堿化現狀
**節鹽堿化成因
第二節鹽堿地分布和面積
第三節鹽堿化損失和影響
第四章甘肅省鹽堿地改良的主要模式
一、有機無機相結合治理鹽堿模式
二、水、鹽、肥平衡改良模式
三、種植綠肥-糧草輪作模式
四、鋪沙壓堿-秸稈還田培肥改良模式
五、秸稈還田治理鹽堿培肥增產模式
六、發展水產養殖模式
七、調整生物結構改良模式
第五章河西走廊地區常見鹽堿植物
1草麻黃
2中麻黃
3萹蓄
4鹽角草
5鹽爪爪
6細枝鹽爪爪
7尖葉鹽爪爪(原變種)
8白莖鹽生草
9鹽節木
10鹽穗木
11堿蓬
12鹽地堿蓬
13囊果堿蓬
14角果堿蓬
15盤果堿蓬
16平臥堿蓬
17濱藜
18野濱藜
19疣苞濱藜
20韃靼濱藜
21中亞濱藜(原變種)
22西伯利亞濱藜
23榆錢菠菜
24藜
25小藜
26灰綠藜
27霧冰藜
28地膚
29堿地膚
30黑翅地膚
31豬毛菜
32松葉豬毛菜
33珍珠豬毛菜
34鎖陽
35沙芥
36寬葉獨行菜
37脹果甘草
38甘草
39洋甘草
40天藍苜蓿
41野苜蓿(原變種)
42黃花草木樨
43白花草木樨
44披針葉野決明
45苦馬豆
46苦豆子
47酢漿草
48白刺
49駱駝蓬
50蒺藜
51檉柳
52多枝檉柳
53異花檉柳
54金塔檉柳
55甘蒙檉柳
56甘肅檉柳
57莎車檉柳
58鹽地檉柳
59長穗檉柳
60短穗檉柳
61白花檉柳
62剛毛檉柳
63細穗檉柳
64多花檉柳
65紅砂
66五柱紅砂
67紫穗槐
68梭梭
69白梭梭
70駱駝刺
71沙棗(原變種)
72黃花補血草
73二色補血草
74耳葉補血草
75羅布麻
76小白藜
77鵝絨委陵菜
78大葉白麻
79羊角子草
80地梢瓜
81鵝絨藤
82砂引草
83地錦
84馬齒莧
85擬漆姑
86泥胡菜
87山萵苣
88蘆葦
89披堿草
90芨芨草
91羊草
92賴草
93燈心草
94短芒大麥草
95堿茅
96隱花草
97扁稈藨草
98喜鹽鳶尾
99海乳草
100獐毛
101蒙古鴉蔥
102裂葉風毛菊
103乳苣
104馬藺
105 沙打旺
106曼陀羅
107枸杞
108寧夏枸杞
109水苦荬
110車前
111平車前
112鹽生車前
113野胡麻
114蒼耳
115野菊
116毛果小甘菊
117茵陳蒿
118堿蒿
119牛蒡
120 堿菀
121冰草
122假葦拂子茅
參考文獻
致謝
河西走廊鹽堿地現狀及常見鹽生植物 節選
**章河西走廊概述 **節歷史 河西走廊位于黃河以西,因其形似狹長走廊而得名。甘肅東西長度約2 000km,河西走廊約1 000km,幾乎占了一半。因此,自古就有“不走河西走廊,不知甘肅東西之長”的說法。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于南山和北山之間。南山是指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北山是指祁連山和阿爾金山。河西走廊*窄處數十公里,*寬處約100公里,西北—東南走向,形如走廊,因而得名。在河西走廊的北面就是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而走廊內卻是水草肥美、沃土豐田。整個走廊地區,主要通過祁連山冰雪融水來灌溉,形成了大面積的綠洲農業。春夏時節,雪水融化后從祁連山北麓流入河西走廊,河流之間形成了3個獨立的內流盆地:① 敦煌、玉門、安西平原,屬疏勒河水系;② 高臺、張掖、酒泉平原,屬黑河水系和北大河水系;③ 民勤、武威平原,屬石羊河水系。 河西走廊是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東段大道,中原和西域的精神和物質文明都是通過這條走廊交流的,商業一直比較興盛,特別是在漢、唐兩代,國勢強盛,中西交往頻繁,對河西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但是到了元代,由于海路的暢通,中亞商人越來越多地選擇從海路進至中原,這也就大大地影響了河西走廊經濟文化的發展。如今,蘭新鐵路、蘭新客運專線開通,沿途經過張掖、敦煌等地,大大縮短了河西走廊通往沿海的運輸時間,河西走廊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全線拓展,河西走廊作為向西開放的前沿,站在發展新起點上,呈現出光明而美好的前景。 第二節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 河西走廊倚靠的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 000m以上,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形成明顯的高山、平原地形,北坡與河西走廊的相對高度在2 000m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 000m左右。祁連山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馬鬃山(北山)的大多數山峰海拔為2 000~2 500m,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于平緩。河西走廊自西向東依次有金城關、硤口關、嘉峪關和玉門關等古時重要的軍事關隘。 歷史上河西走廊主要關隘分布 河西走廊面積總共279萬km2,地勢上表現為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其行政范圍包括:酒泉市、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的19個縣市,全部屬于甘肅轄區。 河西走廊的行政區劃圖 第三節自然氣候資源 河西走廊為內陸干旱、半干旱性大陸性氣候,同時境內有多種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高山、高原、沙漠、綠洲等,使得其氣候資源非常優越;其中光能和熱能資源特別豐富;但降水資源緊缺,總量比較穩定;其風能資源具有很好的開發潛力。 光能資源:河西走廊因其海拔高,干燥少云,空氣透明度高,同時日照時間長,因而太陽光能資源極其豐富。河西走廊太陽輻射由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少。年太陽總輻射量在大部分地區能達到5 505~6 421MJ/m2,僅次于青藏高原(7 000MJ/m2以上)。河西走廊年日照時數在2 500h以上,走廊的中西部能達到3 000h以上,*大可達3 347h;年日照百分率大于59%,*大達76%。走廊內輻射*大的地方是走廊西部的玉門鎮,日照時數*大的地方為走廊西部的馬鬃山,輻射和日照時數*小的地方均為烏鞘嶺。光能資源的季節分布表現為:夏季輻射強、日照時數長;冬季輻射弱、日照時數短;春秋兩季居中。同時河西走廊的太陽光質好,光譜中藍、紫光成分較多,是農作物的育種和釀酒葡萄的理想生產地之一。 熱能資源:河西走廊是中國熱量較充足的地區,年平均氣溫為0~95℃。海拔較高的山區年平均氣溫在5℃以下,海拔較低的川區年平均氣溫為5~95℃。河西走廊各地*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為114~246℃,*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118~72℃。河西走廊*熱的地方為*西端的敦煌,*冷的地方為*東端的烏鞘嶺。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日較差在14℃以上,西部氣溫日較差在16℃以上,氣溫日較差夏季大于冬季。河西走廊地區的平均氣溫年較差,其大部分地區都在26℃以上,而河西走廊中、西部超過30℃。極端氣溫年較差大,大部分都在65℃以上,敦煌地區*大可達728℃,是河西極端氣溫年較差*大的地方。 降水資源:河西走廊的自然降水分布趨勢由西北向東南而逐漸增多。降水量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影響,其山區降水大于川區,呈帶狀分布。河西走廊內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低于150mm,西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尤其是川區敦煌、安西、鼎新等地區年降水量均小于60mm,敦煌約422mm,是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少的地方。而民樂、古浪、烏鞘嶺年降水量大于300mm,烏鞘嶺可達405mm,為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多的地方。河西走廊屬季風氣候區,降水季節分配極不均勻。一般夏季較多,而冬季較少,春秋兩季居中,且秋雨多于春雨,其固有的特點之一是雨熱同期。5月中旬以后,河西走廊進入雨季,9月中旬前后,雨季結束,持續約4個月。 從降水強度和降水天數來看,河西走廊降水強度主要以小雨為主,絕大多數日降水量在5mm以下。河西走廊單日*大降水量為271~655mm,其中大多數在30mm以下。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地區日降水量>01mm的年日照數在60d以上。其中,*多降水日數為烏鞘嶺,達137d。日降水量>10mm的天數,普遍為5d左右;而日降水量>25mm的天數更少。河西走廊地區是我國蒸發與降水量比值較大地區,河西走廊蒸發與降水之比為(38~594)1,西部的蒸發與降水之比都大于221。其中,河西地區年蒸發量在1 500mm以上,河西西部地區在2 000mm以上,*大可達3 600mm。河西走廊由于蒸發強烈,地表非常干燥,因此也是我國比較干旱的地區。此外,河西走廊的水資源除了來源于降水,祁連山區的降水資源和冰雪融水也是其水資源的重要來源。 風能資源:河西走廊年均風速的區域分布趨勢為西北部大、東南部小。除河西走廊中部和東部的部分地區外,年平均風速在3m/s以上。烏鞘嶺雖然在東南部,但是因其海拔較高,年平均風速可達51m/s,為河西走廊年平均風速*大的地方。涼州區的年平均風速只有18m/s,是河西走廊內年平均風速*小的地方。另外河西走廊境內各地的風速風向相對比較穩定,年際年內變化較小。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地方極大風速在20m/s以上。其極大風速多出現在張掖,其次為烏鞘嶺,*小風速出現在肅南和山丹。河西走廊的風速季節分布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 祁連山腳下的大片沃土 ……
河西走廊鹽堿地現狀及常見鹽生植物 作者簡介
王春梅,女,漢族,1981年生,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牧草抗逆機理與營養價值評定研究。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然基金1項(31201841)、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項(BRF090203,1610322013011),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9項,主要完成了牧區飼草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和野生牧草拒鹽生理機制研究。作者發表論文16篇;先后榮獲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情報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參編著作3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