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燕園史地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43606
- 條形碼:9787507843606 ; 978-7-5078-4360-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燕園史地隨筆 本書特色
《燕園史地隨筆》收錄了從研究生階段到近年來寫于不同年代、長短與深度不一的隨筆文字。書名中“史地隨筆”是李新峰擬定的,“燕園”是劉祚臣建議增加的,二者合起來感覺比原先我確定的《瑣言萃集》更好。內容大體分為四個方面。 首先,資源問題。 第二,人口問題。 第三,城市管理。 第四,旅行游記。
燕園史地隨筆 內容簡介
《燕園史地隨筆》收錄了作者多年來對資源、人口、城市管理等問題的研究成果。 在資源方面,針對北京地區水資源問題,作者指出,北京應打破行政界線,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并不斷擴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改善并修復流域上游水源補給區森林、草地生態環境,涵養流域生態和水源,與南水北調、開采深層地下水多管齊下,以保障北京供水安全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在人口方面,作者論述了遼代以來北京地區和北京城市的人口規模、戶口管理制度、人口控制措施、人口與糧食供應關系。 在城市管理方面,作者探討了早期個案城市的興起、規模和城市行政管理制度及城市體系等內容。 學術隨筆之外,《燕園史地隨筆》還收錄了作者于1989年在蘇聯敖德薩大學訪問時在波羅的海沿岸、外高加索地區各加盟共和國游歷時寫成的紀行。
燕園史地隨筆 目錄
一 資源
中國*早的土地管理
先秦時期的土地財富觀
井田制——中國*早的土地制度
對北京水資源開發的再思考
北京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
北京供水安全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考
清初以來圍場地區人地關系演變過程
清雍正年間的政區勘界
北京御苑賞石:流變
北京——民族融合的大熔爐
二 人口與糧食供應
北京人口的歷史發展
北京市域人口數量的演變
歷史時期北京地區勞動力人口構成及特點
歷史時期北京地區人口遷移述要
《大英百科全書》關于北京人口增長過程的誤解
《世界大都市》關于“北京的人口變遷”資料的疏誤
建都以來北京城市人口規模的演變與戶籍管理
元大都城市行政管理機構與戶口管理
清政府對京城人口的控制政策
清代皇族的管理
晚清民國時期北京地區人口分布
元大都城市貧民購糧證
元末大都城市的糧食供應
明代京糧的海運與河運
金元明清北京糧食供需與消費
嘉興縣人口變遷初探
三 城市
郁林城何以在此興起
遼南京城的方圓與警巡院
遼代五京警巡院
北京歷史上的城市行政管理機構警巡院
宋遼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現與城市體系的形成
中國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變和建制城市的形成
金代城市行政管理機構研究
《金史·地理志》城市行政建制疏漏及補正
中國北方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演變——兼論金代的地方行政區劃
金朝遷都燕京與中都城市行政管理機構的研究
金代城市行政建制探討
金元州治城市司候司管理機構及其演變
《元史·世祖紀》“巡院三”考察
《元史·世祖紀》“錄事司百三”考察
元中都城市建設與行政管理制度研究——兼論開寧路與興和路行政建置沿革
元代四川行省設置路府城市錄事司探討
遼金元明時期東北地區州縣治所城市的演變研究
臨清運河鰲頭磯文化景觀的形成與保護明長城東段沿線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清代京郊鄭家莊王府與駐防城——兼論《清史稿·諸王傳》正誤一則
四 紀行
參觀維爾紐斯城堡博物館——波羅的海沿岸紀行之一
訪里加——波羅的海沿岸紀行之二
塔林——波羅的海沿岸紀行之三
第比利斯——外高加索紀行之一
埃里溫——外高加索紀行之二
巴庫——外高加索紀行之三
訪斯大林故鄉哥里——外高加索紀行之四
后記
燕園史地隨筆 節選
《燕園史地隨筆》: 中國*早的土地管理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是國家政治命脈所系。因此,五千年文明史上,很早就開始了對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土地的管理。 中國農業起源于傳說的“神農”時代,據《白虎通》記載,古代“人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種,神之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 農業的萌芽和興起與土地耕墾直接相關。夏商時代,農業生產工具由石器轉變為銅器,為土地的開發翻耕、施肥、熟化提供了物質條件,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進而積累并豐富了農業實踐和技術。農業的發展自然地提出了加強對農業及土地實行有效管理的客觀要求。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中國古代農業和土地管理應出現在部落聯盟內部生產產生分工之后,其專職管理官員則應出現在夏商國家形成時期。這就是夏代農官“稷”和商代農官“藉臣”。 至周代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國有觀念之后,周王朝對土地的管理益加重視,管理土地的行政機構也益加完善。據《周禮》,周王以下設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掌邦政,合稱六官或六卿。其中地官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即管理國家的土地和人口,故又稱司土;是大致與隋唐之后中央政府六部尚書中的戶部尚書相當的職官。其下分置小司徒、遂人、草人、司稼、遂大夫、封人等一系列職官,與司徒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國土和人口的管理。 “遂人”,負責農業生產用地的分配即“頒田”和管理,以及水利設施和交通道路的修筑與使用等。即《周禮》所謂“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教之稼穡”。為分配耕地,還要辨別土地為上、中、下三等,規定“上地,夫一廛,田百畝,萊(草萊、休耕地)五十畝,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畝,萊百畝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畝,萊二百畝,余夫亦如之”。這樣的土地分配標準和辦法,獲得了勞動者與耕地相適應的良好效果。 “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即按照土壤的特征選用適宜的肥料。這是一項熟化土壤的重要工作。當時已能夠辨別出十二種土和十二種壤,即將自然土壤與耕作土壤區別開來。前者是自然界萬物自生其上的自然土,后者則是人類耕墾樹藝其上的熟化土壤。經過農事活動將前者轉化為后者顯然是有一個過程的。因此,專門設置“遂大夫”等地方官督理、稽查、獎勸土地利用和農作成效,即“辨其可任者,與其可施舍者,以教稼穡,以稽功事,掌其政令戒禁”,“明其有功者,屬其地治者”。 更有趣的是,周代已開始對那些分配了土地而不認真耕稼的人實行經濟制裁乃至處罰了。其如“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這里的里布是指每二十五戶(為一里)所當繳納的人頭稅,屋粟是指三個農戶所當繳納的農業稅,夫家之征則是一位丁夫所當繳納的賦稅。除應征地稅之外,對宅不毛者、田不耕者及民無職事者均行加征,顯然是經濟制裁。又如規定“凡庶民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樹者無槨,不蠶者不帛,不績者不衰”。以降低祭祀等級和喪葬服飾等級標準的辦法,表示對不盡地力的耕織者的懲罰。再如規定“凡造都邑,量其地,辨其物,而制其域”。周代規劃設計都邑均有一定規模大小,不得逾其制度,多占耕地。 由此看來,早在三千年以前的周代,不僅建立了一個體系完善的土地管理行政系統,而且還制訂了若干嚴格用地規模,防止耕地浪費的制裁與處罰辦法,不失為歷史的鑒戒。 ……
燕園史地隨筆 作者簡介
韓光輝,1947年生,山東泗水人。1982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數學系。198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理系,獲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北京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人口地理、歷史城市地理,著有《北京歷史人口地理》、《歷史地理學叢稿》、《從幽燕都會到中華國都——北京城市嬗變》、《宋遼金元建制城市研究》、《應用歷史地理研究》等書。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地理學報》、《地理研究》、《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