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建設研究-以江西省新余市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7659
- 條形碼:9787511637659 ; 978-7-5116-376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建設研究-以江西省新余市為例 內容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1日賬;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農業現代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是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擔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均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要求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江西省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接力探索實踐,取得了較好成效,獲批成為我國首批全境列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省份之一。因此,研究江西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余市地處贛西地區中心位置,是贛、浙、粵、鄂、湘等5省交通樞紐,區位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濃郁,旅游資源豐富。新余市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居江西省前列,其糧食生產、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優勢在江西省乃至全國十分顯著,是國家商品糧、瘦肉型豬基地,循環農業特色明顯。近年來,新余市農業現代化取得了較大成就,也付出了不少代價,農業發展面臨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農業綜合效益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失衡等問題日益凸顯。所以,轉變農業發展觀,探索具有新余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本研究在剖析新余市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與產業狀況的基礎上,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其享”的發展理念,深入挖掘贛西農耕文化底蘊,以農業生產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社會發展可持續為目標,探索打造可推廣、復制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新余模式”。在空間布局上,以“中優主城、東進羅坊、西聯仙湖、北融新城”為發展戰略,形成“一圈、一核、兩帶、三區、多點”的總體格局,構建區域“點一面一片”農業體系。在循環體系上,分別在生產、產業、地域三個不同尺度和層次范圍內構建清潔生產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可持續循環農業體系,構建“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市域大循環”的新格局。在重點任務上,通過“6個一批”充分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即出臺一批綠色發展政策、發展一批生態示范農場、壯大一批生態示范農莊、培養一批生態農民、培育一批生態產業、建立一條全產業服務鏈。在生產可持續上,重點構建優質糧油、健康養殖、綠色蔬菜、區域特色等“八大產業”。在生態可持續上,重點突出節水高效利用、化肥農藥減量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等“四大工程”。在社會可持續上,重點打造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業金融與保險服務等“六大支撐體系”。*后,建立健全組織、政策、資金、人才、科技等“五大保障體系”,著力將新余市建設成為“三產”融合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江西省全市域綠色農業示范區和江西省統籌城鄉發展先行示范區。
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建設研究-以江西省新余市為例 目錄
1.1 規劃背景
1.2 規劃意義
2 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與趨勢
2.1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2 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2.3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2.4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原則與模式
3 新余市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與產業現狀
3.1 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優越
3.2 社會經濟平穩發展
3.3 農業可持續發展優勢明顯
3.4 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4 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
4.1 指導思想
4.2 發展原則
4.3 發展定位
4.4 建設目標
4.5 六大重點任務
5 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格局
5.1 整體空間格局
5.2 循環體系格局
5.3 組織模式格局
6 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設
6.1 優質糧油產業
6.2 健康養殖產業
6.3 綠色蔬菜產業
6.4 特色園藝及林果產業
6.5 區域特色農業
6.6 農產品加工與物流業
7 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
8 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建設
9 保障措施
附件一 新余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建設研究附圖
附件二 新余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示范區建設項目庫(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