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死刑證據控制的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2088
- 條形碼:9787520332088 ; 978-7-5203-320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死刑證據控制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死刑控制的證據維度:理論與實踐》超過死刑實體控制與程序控制的傳統研究框架,提出了死刑證據控制研究的新視角。通過創設沉沒證據理論、證據人文理論和證據圖景理論等新理論,開辟了我國死刑證據控制研究的新方向,充實了死刑控制理論的發展,為刑事訴訟法學與證據法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增量貢獻;通過創建DNA強制鑒定規則、證明標準分層設置制度和多元化證明責任制度等新制度規則,不僅助推了我國死刑控制立法的完善,也豐富了我國證據制度內涵。該書的理論制度研究有效踐行了法學與相關學科的跨學科研究范式,有助于推進證據法學的學科建設。該書的對策研究能夠有效指導司法實踐,控制死刑的適用。該書的研究順應了“限制與廢止死刑”的世界性趨勢,符合我國尊重與保障人權的憲法性要求,應和了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有關“公正司法、加強人權保障”的法治精神。
死刑證據控制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內容
四 創新之處
五 研究方法
**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死刑證據控制的歷史演進
**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死刑證據控制的階段劃分
一 混沌階段(1979-2005年)
二 過渡階段(2006-2009年)
三 獨立階段(2010-2012年)
四 探索階段(2013年至今)
第二節 死刑證據控制在我國興起的原因
一 死刑控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二 死刑實體控制與程序控制力所不及
三 證據意識的增強與證據法學的發展
第三節 我國死刑證據控制改革的前瞻
一 司法機關繼續發揮引領作用
二 立法機關應適時介入
三 學界應繼續發揮智識作用
第二章 死刑控制的證據理論
**節 證據圖景理論
一 自然科學中的“歷史實在論”
二 證據圖景理論
三 證據圖景理論對死刑案件的思想引領
第二節 沉沒證據理論
一 沉沒證據理論的衍生
二 沉沒證據理論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證據完整性理論
一 證據完整性理論的基本內涵
二 我國證據法律體系的不足和完善
第四節 證據人文理論
一 證據法中的人格尊嚴保護
二 證據法中的人倫親情保護
三 證據法中的人之常情保護
第三章 死刑控制的證據原則
**節 證據法治原則
一 法治到證據法治
二 證據法治原則
三 我國證據法治現狀分析
四我國證據法治的推進
第二節 證據為本原則
一 “證據裁判”抑或“證據為本”
二 死刑控制中的證據為本原則
三 我國證據立法的不足與完善
第三節 綜合取證原則
一 何謂“綜合取證”原則
二 死刑案件證明對象的廣延性
三 取證環節的重要性
四 綜合取證原則的要求
第四節 強制證明原則
一 何謂“強制證明”原則
二 我國立法現狀及其發展完善
第五節 證明程序法定原則
一 程序法定原則的基本精神
二 死刑證據控制之程序法定原則
……
第四章 死刑控制的證據規則
第五章 死刑控制的證明責任
第六章 死刑控制的證明標準
第七章 我國死刑案件證據規范中的若干問題及對策
第八章 死刑控制的證據調研實務
第九章 我國死刑冤案的證據問題實證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死刑證據控制的理論與實踐 節選
《死刑控制的證據維度:理論與實踐》: 1.依賴模型的實在論 “經典科學是基于這樣的信念:存在一個真實的外部世界,其性質是確定的,并與感知它們的觀測者無關。”①因此,傳統哲學構建了物質論的實在觀。物質是**性的,認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以此,構建了一個擺脫主觀認識的客觀實在,這是實在論的觀點。與實在論的觀點相對,還有一種“反實在論”的觀點。“反實在論者相信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彼此不同。他們一向爭論道,觀察和實驗是有意義的,而理論只不過是有用的工具,并體現任何作為被觀察現象的基礎的更深刻真理。一些反實在論者甚至要將科學限制于可被觀察的東西。因為這個原因,19世紀時的許多人基于我們永遠看不見原子而拒絕原子的概念。喬治·貝克萊(1685-1753年)甚至如此極端,他斷言除了精神及其思想,沒有任何東西存在。”②霍金和蒙洛迪諾詰問了“實在”的傳統概念,認為“實在不過是一套自洽的和觀測對應的圖景、模型或者理論。霍金將其稱為‘依賴模型的實在論’。如果兩種圖景滿足同樣的條件,你就不能講哪種更實在些,你覺得哪種更方便就用哪種”。③依據該理論,自在之物是多余的,是沒有意義的。“按照依賴模型的實在論,去問一個模型是否真實是無意義的,只有是否與觀測相符才有意義。”④依賴模型的實在論使科學和哲學中的許多長期爭論的問題成為偽問題。依據依賴模型的實在論,“不存在與圖像或理論無關的實在概念。相反的,我們將要采用成為依賴模型的實在論觀點:一個物理理論和世界圖像是一個模型(通常具有數學性質)以及一組將這個模型的元素和觀測相連接的規則的思想。這提供了一個用以解釋現代科學的框架。”①因為,所謂哲學上的客觀實在的主觀外部世界都要進入到主觀認識領域,通過現代認知能力和條件進行展開,我們只能在我們的維度空間,利用我們的心理,感知描述世界。我們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模型如果符合了觀測的條件,滿足了外部世界的表征,就說明這個模型是合理的,是實在的。在司法領域,關于真實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傳統理論靠的是哲學。主觀符合客觀,追求案件事實的客觀真實一直統治著我國司法證明觀,形成了“客觀真實”的證明標準認識。但哲學跟不上科學,特別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給事實和實在提供了新的理解:“我們在科學中制造模型,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制造模型。依賴模型的實在論不僅適用于科學模型,還適用于我們所有人為了解釋并理解日常世界而創造的有意識和下意識的心理模型。”②因為,“我們的認識——因而我們理論以其為基礎的觀測——不是直接的,而是由一種類似透鏡之物——我們人腦的解釋結構塑造的”。③依賴模型的實在論認為“事物僅是我們通過事物散射來的光建立的一個心理圖像或模型”。④因此,我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展示的特征在我們頭腦中的模型塑造,用一種我們人類認知特點形成的認知模型來展示。 2.可擇歷史理論 費恩曼將量子理論運用于宇宙歷史的研究,提出“一個系統不僅具有一個歷史,而且具有每種可能的歷史”。⑤根據量子物理,“不管我們得到多少信息,也不管我們計算能力有多強,因為物理過程的結果不能無疑地被確定,所以不能無疑地被預言。相反的,在系統給定的初始狀態下,自然通過一個根本不確定的過程來確定它的未來狀態。換言之,即便在*簡單的情形下,自然也不會要求任何過程或者實驗的結果。更確切地說,它允許幾個不同的可能結果,每一種結果具有確定的實現的可能性。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仿佛上帝以投骰子來決定每一個物理過程的結果。 ……
死刑證據控制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
呂澤華,男,1974年6月生人,遼寧鐵嶺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法學會會員,北京市比較法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證據法學研究。 先后在《中國法學》《法學家》《法學雜志》《法學論壇》《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等法學類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獨立出版或者參與完成各類著作1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課題1項,省部級科研課題5項,主持20萬元橫向課題1項;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獲得第31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法學類)一等獎等各類科研獎項9項。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