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菊榮評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5709
- 條形碼:9787519035709 ; 978-7-5190-3570-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白菊榮評傳 本書特色
白駒榮在粵劇界較早將觀眾難以聽懂的舞臺官話改唱白話(即廣州方言)。他的念白,有聲有味,富有音樂感,演唱吐字玲瓏,叮板扎實,感情細膩,運腔簡樸流暢,跌宕有致,令人感到韻味無窮。他經過反復實踐,發展了金山炳的“平喉”(即小生演唱由假嗓改用真嗓),成為粵劇的一種主要唱法,對發展粵劇唱腔藝術做出了貢獻。 尚德賢、張紫伶編的《白駒榮評傳/中國藝術家評傳》是一部傳記作品,介紹了白駒榮的藝術人生。
白菊榮評傳 內容簡介
《白駒榮評傳/中國藝術家評傳·戲曲卷》介紹了戲曲藝術家白駒榮的家族身世、教育承傳、藝術人生和舞臺創造等,也酌選精彩而有歷史價值的照片,以期圖文并茂,賞心悅目。評傳強調文獻記載、口述歷史與適度評述相結合。附錄包括大事年表、源流譜系等,
白菊榮評傳 目錄
一、投身梨園
二、肚餓偷鞋
三、初上大班
四、進入四大名班
五、初演《再生緣》
六、憶千里駒
七、在傳統基礎上創新
八、省港大班
九、遠赴三藩市
十、難忘薛五哥
十一、鐵蹄下掙扎
十二、被迫息影舞臺
十三、重見天日
十四、喜返粵劇舞臺
十五、《二堂放子》的探索
十六、演好兩個丑角
十七、在北京的日子里
十八、和孩子們在一起
第二章 評論集匯
一、中國戲劇界的保爾·柯察金
——憶著名粵劇藝術大師白駒榮
二、我永遠銘記著他
三、紀念白駒榮同志
四、長念難忘
——紀念白駒榮
五、劇壇奇人,風范永存
——紀念白駒榮
六、“戲改”干部的益友良師
——紀念已故粵劇大師白駒榮
七、品格高尚藝術常青
——緬懷白駒榮同志
八、長存風范耀梨園
——紀念已故著名粵劇藝術大師白駒榮
九、瑣談白駒榮同志的表演藝術
十、白派唱腔藝術探索
十一、懷念著名粵劇大師白駒榮
十二、回憶《竹伯返唐山》
十三、回憶
十四、懷念白駒榮七叔
十五、緬懷七叔白駒榮
十六、紀念粵劇界的不老松
十七、難忘的往事
十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十九、憶七叔
二十、緬懷七叔萬縷情
二十一、臺上情真臺下真情
——懷念白駒榮同志
二十二、懷念吾師白駒榮
二十三、白校長,我們永遠忘不了您
二十四、丹心渾未化碧血已先成
——紀念白駒榮校長逝世十五周年
第三章 駒榮文匯
一、寫在國慶10周年前夕
二、我對整理粵劇遺產的一些認識
三、40年來粵劇表演藝術的變化
附錄:粵劇藝術大師白駒榮年表(1892年至1974年)
白菊榮評傳 節選
《白駒榮評傳/中國藝術家評傳·戲曲卷》: **章 藝海沉浮 白駒榮口述尚德賢整理 1892年,我出生于廣東省順德縣大良鎮勒流鄉龍潭村一個貧苦的家庭。原姓陳,小名陳榮,字少波。我的父親陳厚英是個粵劇小演員,收人低微,僅能勉強維持兩餐。因發妻無生育,再娶李氏為妾,我是李氏所生。我剛滿9歲那年,父親病故。母親和我頓失所依,孤苦凄涼,在鄉間無法維持生活。母親不得不忍痛將我送到廣州跟隨“大母親”生活。幸而“大母親”待我像親生骨肉,10歲送我入學讀書,我的生活算是有了依靠。可惜好景不長,“大母親”家境也日漸窮困,沒法繼續供我念書,14歲我便失學。為了幫助“大母親”的家計,我只好到社會上謀生,*初到順德縣勒流鄉投靠親戚,在他們經營的紙扎店當小工,但是做這種手藝,是有食無工(錢)的! 1909年,我從勒流回到廣州,在一家鞋店站柜臺。柜臺站久了,年齡一天天大了,我一心想找份收人較好的工作。但由于自己欠缺社會經驗,不懂得世途險惡,在和顧客的交往言談中,常向他們表示自己心中的愿望。一天,有個顧客說,可以介紹我到一家洋行做工,要100元(白銀)介紹費。我信以為真,滿心高興,回家央求“大母親”籌借100元,交給這個介紹人。哪知交錢后,此人杳無音信,我才知被騙了?墒,鞋店的工作已辭退,我回家受到了“大母親”的嚴厲斥責,心里很難過,思前想后,真感到天下雖大,卻無我立足之地。 一、投身梨園 19歲那年(1911年),我失業在家。不為“大母親”所容,心里很苦悶,在無計可想的時候,便想繼承父親舊業去做戲劇演員。但當時社會普遍歧視戲子為“成人不成器”的“下九流”,低人一等,我有點兒拿不定主意,怕遭別人的白眼,但為了生活,終于硬著頭皮請友人介紹我到“天演臺”戲班里學戲! ≡凇疤煅菖_”戲班,我拜鄭君可為師,他是班里的正印花旦。 “天演臺”戲班,不屬“八和”紅船班的范圍,名叫“改良志士班”,是用白船的。清朝末期,這種“志士班”在廣州有好幾班,如“優天影”“國風社”“振天聲”等。這些戲班子由辛亥革命中的一些愛國青年、學生和報館記者組成。開始時,他們以市郊花地和黃沙等地作為活動學戲的地方,日間排戲,晚上問或演出。他們的活動雖然被當地警察局偵知并注意,但礙于他們多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徒,清朝廷官員害怕洋鬼子的勢力,不敢公開禁止他們的活動。 “志士班”人員除排戲、演出外,還進行宣傳反清的革命工作,鼓舞民眾的革命熱情和愛國精神。有位報社記者名叫黃魯逸,寫了許多反映清朝黑暗統治的劇本。我初到“天演臺”戲班,經常聽到一些老倌(主要演員)對我們青年人談論“嘉定十日”“揚州屠城”“廣州大屠殺十八甫路”等悲慘故事以及清政府如何腐敗、帝國主義怎樣侵略中國(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鴉片戰爭”“割讓香港給英帝國主義”等),提出要喚起民心,推翻滿清王朝。我聽了非常激動。 “天演臺”所演劇目主要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改良戲,曲詞多用廣州方言。演出劇目有《火燒大沙頭》《賊仔升官》《戒洋煙》《虐婢報》《徐錫麟》《秋瑾》等,都是揭露和諷刺清王朝統治者的殘暴與黑暗、提升民族氣節和反抗精神的戲,當時很受廣大人民的歡迎。每當戲班從農村回到廣州的各大戲院演出,都會特別將各地農民送給戲班的錦旗和白帳掛滿舞臺、座位兩旁和戲院大門。這樣的布置對觀眾的影響很大,效果很好。戲班里的骨干成員多是愛國青年! ≡趹虬鄬W戲,生活艱苦,除了兩頓半飽不飽的飯,什么也沒有。每餐由“柜臺”發菜錢(每人發給1個銅板,1個銅板等于10個銅錢)。天天吃青菜湯,真難下咽。當學徒的連晚上睡覺也沒有固定的地方。不管在舞臺或船上,只有沒人睡的床位你才能躺下睡一覺,并且都是“孑子仔”(即兩人共睡一床)。這種學徒生活按行話說,便是“食無時候,困無竇口”。 師傅鄭君可認為我的相貌還不錯,要我跟他學“旦行”,可我不甚愿意學這個行當而想學“小生”,他便不再理會我了。自此,我變成個無師之徒,學無所從,一切都得自己想辦法。在班里,除了白天和晚上專心看演出外,為了獲得老前輩的幫助指點,我按照徒弟對師傅應有的規矩,主動為老師們買茶、沖茶、打扇、松骨,爭取老師們給我教藝。劇務吳友山認為我的嗓音好,愿意收我為徒,于是我簽了3年師約,拜吳為師! ∮焉綆煾祵ξ覈栏褚螅ば慕虒。不管是叮板、唱腔,還是眼法、身段,都一絲不茍,偏一點兒也不行,使我學有所依,上了正道,學藝之心更切。我除了跟師傅練功外,在空閑時還和兩三個師兄弟,學習主要老倌的表演身段、唱腔和叮板,加強基本功鍛煉。為了熟悉每出戲的“排場”和專曲、專腔,不管是日場戲還是夜場戲的演出,我都專心注意觀看,把每個角色的表演動作印入自己的腦子里。待戲演完,別人都休息了,我還要把一天所學到的表演動作再進行反復的練習。不這樣苦學勤練,便記不牢,學不到。戲行老前輩常說:“臺下十年,臺上一現。”這句話對我們年輕一輩,是很有教益的。 ……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