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特低滲油藏地質概述
1.1 特低滲油藏地質與開發特征
1.1.1 特低滲油藏分類標準
1.1.2 油藏地質特征
1.1.3 油藏開發特征
1.2 鄂爾多斯盆地地質特征
1.2.1 概況
1.2.2 構造
1.2.3 沉積
1.2.4 地層
1.3 延長油田地質特點
1.3.1 東部油藏埋藏較淺
1.3.2 中北部儲層油水混儲
1.3.3 南部儲層物性差
第2章 延長油田儲層特征
2.1 儲層巖石學
2.2 儲層物性與非均質性特征
2.2.1 儲層物性特征
2.2.2 儲層非均質性
2.3 儲層孔隙結構
2.3.1 孔隙類型
2.3.2 喉道類型
2.3.3 孔隙結構特征
2.3.4 可動流體飽和度
2.3.5 可動流體飽和度影響因素
2.4 儲層敏感性評價
2.4.1 速敏性
2.4.2 水敏性
2.4.3 酸敏性
2.4.4 堿敏性
2.5 儲層原始油水分布特征
2.5.1 儲層微觀油水分布
2.5.2 儲層宏觀樹枝狀油水分布
2.6 裂縫性油藏特征
2.6.1 裂縫性油藏的類型
2.6.2 純裂縫性油藏及特點
2.6.3 雙孔隙裂縫性油藏
2.6.4 典型雙重介質型裂縫性油藏
2.6.5 典型均質型裂縫性油藏
第3章 特低滲油藏水驅滲流特征與理論
3.1 油水微觀驅替機理
3.1.1 不等直徑獨立毛細管束水驅油產出特征
3.1.2 考慮毛細管力作用的水驅油微觀可視化特征
3.2 裂縫性油藏自發滲吸作用
3.2.1 滲吸的基本概念及發展歷程
3.2.2 自發滲吸的方式
3.2.3 自發滲吸的數學模型
3.2.4 自發滲吸實驗
3.3 水驅油兩相滲流機理與模型
3.3.1 油水相滲對應特低滲油藏注水開發特殊的含義
3.3.2 常規油水相滲實驗方法與計箅模型
3.3.3 考慮毛細管力的油水相滲實驗方法
3.3.4 常用水驅油兩相滲流模型
3.3.5 特低滲油藏水驅油兩相滲流模型
3.3.6 特低滲油藏水驅油兩相滲流特征
3.4 裂縫性油藏滲吸驅替滲流作用機理
3.4.1 典型雙重介質雙孔單滲裂縫性油藏滲吸驅替作用
3.4.2 呈均質特征的雙孔雙滲裂縫油藏滲吸驅替滲流作用機理
3.4.3 裂縫性油藏非線性滲流特征
3.4.4 裂縫性油藏滲吸驅替數值模擬
第4章 特低滲油藏“適度溫和”注水開發技術
4.1 “適度溫和”注水開發的概念及機理
4.1.1 “適度溫和”注水的概念
4.1.2 “適度溫和”注水的作用機理
4.2 “適度溫和”連續注水技術
4.2.1 “適度溫和”連續注水基本概念
4.2.2 “適度溫和”連續注水技術參數確定
4.3 “適度溫和”不穩定注水技術
4.3.1 不穩定注水的基本概念
4.3.2 周期注水技術
4.3.3 改向注水技術
4.3.4 “適度溫和”周期注水技術參數確定
4.4 “適度溫和”注水礦場實踐
4.4.1 橫山白狼城長2油藏“適度溫和”注水實踐
4.4.2 七里村石家河長6油藏“適度溫和”注水開發實踐
第5章 特低滲油藏水平井開發技術
5.1 水平井開發技術現狀
5.1.1 國內外水平井技術應用概況
5.1.2 延長油田水平井技術應用歷程及現狀
5.2 特低滲油藏水平井滲流規律及開發參數優化
5.2.1 水平井的滲流模型
5.2.2 壓裂水平井滲流規律
5.2.3 水平縫油藏“弓型”水平井滲流模型
5.2.4 犄低滲油藏水平井開發參數優化
5.3 特低滲高角度縫油藏水平井開發技術
5.3.1 井區地質概況
5.3.2 特低滲油藏水平井優化設計
5.3.3 實施效果
5.4 淺層壓裂水平縫油藏“弓型”水平井開發技術
5.4.1 井區地質及開發特征
5.4.2 淺層水平縫油藏水平井地質工程壓裂體化設計
5.4.3 實施效果
5.5 “井工廠”水平井開發技術
5.5.1 試驗區地質及開發特征
5.5.2 “井工廠”體化設計
5.5.3 實施效果
第6章 特低滲油藏儲層改造技術
6.1 低傷害壓裂技術
6.1.1 水基壓裂液的儲層傷害機理
6.1.2 降低水基壓裂液儲層傷害的技術方法
6.1.3 低傷害水基壓裂液體系
6.2 “層多縫”壓裂技術
6.2.1 “層多縫”壓裂技術的定義
6.2.2 “層多縫”壓裂增產機理
6.2.3 “層多縫”壓裂工藝技術
6.2.4 應用實例
6.3 特低滲油藏縫網壓裂技術
6.3.1 縫網壓裂儲層可壓性評價
6.3.2 縫網壓裂液體系選擇
6.3.3 縫網壓裂工藝技術
6.3.4 應用實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