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29131
- 條形碼:9787559429131 ; 978-7-5594-291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 本書特色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紀實文學》以文字、文學、文化的形式,講述英烈的感人故事,表現英烈的高尚情操,詮釋英烈的不朽精神。孫津川,這個閃亮耀眼的名字,如同一座座高聳入云的豐碑,始終矗立在一代代共產黨人的靈魂深處。《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紀實文學》為更好地傳承弘揚“雨花英烈精神”提供了生動教材,也為教育黨員干部走進歷史、追尋英烈,激勵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革命本色提供了精神之“鈣”。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 內容簡介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紀實文學》講述了雨花臺烈士孫津川為革命奮斗一生的光榮事跡。孫津川(1895-1928),原名孫方淦,安徽壽縣人。192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3月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6月在中共六大上當選中央審查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在南京被捕,10月犧牲于雨花臺。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 目錄
第二章 苦難少年,洋炮局的童工生涯
第三章 追夢上海,熱血青年嶄露頭角
第四章 聲援五卅,吳淞機廠的領頭雁
第五章 投身革命,鐵路工運顯身手
第六章 建立堡壘,俱樂部改稱友誼社
第七章 毀橋破路,加入武裝起義的行列
第八章 “特別軍委”,辣斐坊的總管家
第九章 開路先鋒,吳淞機廠率先罷工
第十章 身先士卒,南市區首先插上白旗
第十一章 武裝起義,拿下守軍*后的據點
第十二章 眾心所歸,當選兩路總工會委員長
第十三章 堅定信念,努力發展鐵路黨組織
第十四章 奮不顧身,遭國民黨**次逮捕
第十五章 新的征程,參與全國鐵總工作
第十六章 臨危受命,致力于重建南京黨組織
第十七章 勇于擔當,主持南京首屆黨代會
第十八章 克勤克儉,戰友情深
第十九章 深入農村,領導與“黃槍會”的斗爭
第二十章 因勢利導,展開五月的行動
第二十一章 鐵臂鋼筋,英雄身陷黃泥灘
第二十二章 制止劫獄,看守所母子“分梨”
尾聲
參考文獻與資料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 節選
《逐潮競川(孫津川烈士傳)/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紀實文學》: 壽縣地處江淮丘陵與淮北平原之間,地勢南高北低。淠河流經壽縣、霍邱兩縣之間,由正陽關并入淮河,東淝河經瓦埠湖至八公山入淮河。 清光緒二十一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正是天寒地凍的大寒節氣。 位于壽縣孫廠村“孫家祠堂”不遠處的一間破舊的草屋里,一聲孩兒的哭泣驚醒了還在睡夢中的人們。望著不時從屋檐慢慢滴下的冰水,受盡苦難的孫多儒臉上綻放出許久不見的笑容。 “是個胖小子,你看多像你呀!”接生婆高興地捧著嬰兒對孫多儒說。 躺在草席上的孫華氏,瞅著臉色紅撲撲的兒子,眼窩里溢滿喜悅的笑容。她似乎頭一次品嘗到做母親的艱辛與甜蜜。 望著睡夢中的兒子,父親孫多儒臉上流露出亦喜亦憂的神情。他已為人子,現在又為人父了,心中無疑是高興的,但是在風云變幻的年代,種莊稼靠天吃飯,連年淮河泛濫,幾乎顆粒無收。水漫薄田,今年收成還不知道會怎樣。在舉步維艱、兵荒馬亂的歲月,全家生活靠他一人勉強支撐、維持,生活艱難自不必說,現在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這可就苦了孩子了,喜悅之際,內心不無惆悵。 孫氏在壽縣可謂名門望族,就在這個不算太大的壽縣,有兩處孫氏祠堂。 一處為孫書敖祠堂,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一處為壽縣孫氏祠堂,也是孫津川寄名處、出生地。 安豐塘祠至今香火猶盛。 關于安豐塘祠的建筑年代,《水經注》“肥水”條下有記日:“水北徑孫叔敖祠下。”可見孫公祠始建日*遲也不會晚于北魏。 孫叔敖,姓孫,名敖,字孫叔;父孫賈,楚國司馬,后被斗越椒所害。孫叔敖避難于夢澤,虞邱相薦其賢于楚莊王,召為令尹。《史記·循吏列傳》記載說,“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邱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安豐塘古稱“芍陂”,距今有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是為中國現存*早、保存較好、與都江郾齊名的大型水利工程,素有“天下**塘”之名。 “陂”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水利工程,亦即由人工修造而成的蓄水塘。逶迤茫茫的大別山,由湖北、河南兩省的交界處伸入境內,一直延續到今天合肥市的北面,這些山巒向西、南、東三面呈弧形狀展開。而北坡的水都流向壽縣南部的低洼地匯集,然后經壽縣東南流入淮河。每當夏秋雨季時,山洪暴發,各路洪水齊下,便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一旦雨少,又很容易干旱。芍陂利用南高北低、水源豐富的地理環境,貯存匯集了周圍丘陵山地流泄的山水,不僅使方圓兩三百公里免除了水澇災害,又可灌溉良田一萬多頃,變害為益。由于此“陂”系引淠水經白芍亭蓄積而成,因而得名為“芍陂”。 為祀孫叔敖修建芍陂的功績,人們在安豐塘北岸修建了孫書敖祠堂。 《壽州志》記載,孫公祠明成化十九年,御史魏璋“重修之”;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劉概“增葺之”。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