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6194
- 條形碼:9787520316194 ; 978-7-5203-161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內容簡介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以我國長三角城市密集區為研究對象,選擇上海市開展了深入扎實的社會調查和案例研究,針對沿海發達城市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提出了“發展型適應與增量型適應模式”“參與式適應規劃”“低碳韌性城市”等適應氣候變化的決策理念和方法,介紹了國際社會建設韌性城市的案例和經驗,總結了我國發達城市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政策和機制創新。《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從氣候風險評估、部門協調機制、綜合風險管理、適應試點示范、氣候脆弱群體、社區防災減災等方面提出了加強適應規劃、建設韌性城市的政策建議。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可為我國目前開展的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工作提供理論、方法和案例借鑒。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目錄
**節 氣候變化下城市地區的風險與脆弱性
第二節 我國城市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迫切需求
第二章 城市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理論與方法
**節 國內外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進展
第二節 適應政策研究的方法學
第三節 適應氣候變化的決策過程與治理機制
第四節 發展中國家的適應決策分析框架:發展型適應與增量型適應
第五節 氣候適應型城市:將適應氣候變化與氣候風險管理
納入城市規劃
第六節 低碳韌性城市:協同減排與適應氣候變化目標
第三章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適應氣候變化研究
**節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的發展演變及未來趨勢
第二節 氣候變化對長三角城市密集區的影響
第三節 城市化進程對長三角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
第四節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的氣候變化趨勢及其特征
第五節 長三角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綜合評估
第六節 長三角地區未來氣候變化風險評估
第四章 適應氣候變化的案例研究:上海市
**節 上海市氣候變化的歷史趨勢、特征及影響
分析
第二節 上海市未來氣候變化情景預估
第三節 上海市暴雨洪澇風險及基礎設施防范能力
評估
第四節 上海市分區縣氣候脆弱性評估
第五節 城市密集區的氣候風險與適應性管理:
以上海為例
第六節 上海市氣候變化風險的社會調查研究
第七節 上海居民氣候災害風險及適應性認知研究
第八節 一般公共風險與氣候風險的認知關聯:基于風險文化理論的實證研究
第九節 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研究:以上海市奉賢區為例
第十節 城市綜合災害風險治理的機制創新:以上海市奉賢區大聯動中心為例
第十一節 上海市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創新實踐
第五章 構建韌性城市:國際案例和經驗
**節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韌性城市研究
第二節 發達國家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案例
第三節 對我國構建韌性城市的啟示
第六章 總結和政策建議
**節 主要結論
第二節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提升城市適應性管理的目標及評估框架
第四節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提升氣候適應性的政策建議
附錄
參考文獻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節選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一)農業適應能力建設 相對于城市地區,中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存在著收入水平低,經濟結構單一,水利、環境和公共衛生等相關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社會保障覆蓋面嚴重不足等問題。由于缺乏必要的資源,一旦發生臺風、洪澇、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農作物和農村人口、財產都會受到威脅,抵抗災害的能力較弱。對此,**,繼續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利用財政轉移支付、發展農村民間金融投資等方式,提高地方投資農田水利、灌溉設施、氣象監測臺站等基礎設施的積極性,增強農業抵御氣候風險的能力;第二,通過相關制度改革和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總結推廣節水、防旱、防寒、抗蟲害等具有適應性的農林畜牧業品種;第三,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探索農業政策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風險分擔機制;第四,注重開發多種可持續生計產業,開發農村小額貸款,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能力,如能源林業、生物質能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 (二)水資源管理與生態保護 氣候變化將減少中國主要流域的徑流量,加劇中國干旱地區的生態系統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程度,直接威脅到水資源安全問題。中國已經采取了大規模的生態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和節水灌溉等措施,需要進一步評估這些措施對于旱地區農村人口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以及生態影響,從而總結經驗和教訓,發現和制定更多更有效的預防和應對措施。在水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領域,工程性適應措施包括河道疏浚、植樹植草、采用生態系統方式保護濕地、治理水污染等。此外,制定科學合理的水費定價機制,開發節水產品,改善需求側管理;以全國主要江河流域為主體,將水資源管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可持續生計等內容結合起來,開展流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積極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適應資金渠道等,從制度環境上增強能 力建設。 (三)健康風險管理及城鄉醫保體制氣候變化要求建立疫病風險的預警和防控機制。氣候變化導致的高溫熱浪、暴雨洪澇、災后健康風險等問題,會誘發人群的某些疾病,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影響到城鄉人居環境和健康安全,這將增加現有的疾病監控、預防和治療體系的壓力。中國的疾病防控體系同時存在著發展型適應與增量型適應的需求。以流行病防控為例,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建設,在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病高發區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監測和防控能力,但是面對未來潛在的疫病風險,還需要進一步評估潛在的疫病風險并采取相應的適應對策。此外,有效的公共衛生體系除建立疾病監測網點、增加衛生機構的人員和設備投入等“硬適應”措施之外,還應當包括相關的體制保障和政策設計等“軟適應”措施。例如,由于農村地區公共衛生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不足,衛生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農村人口不僅生命健康受到威脅,而且社會公共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看病難等現象也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群體的生存壓力。對此,需要從加強社會保障、改革現有公共醫療體系的角度制定政策,切實保障農村和偏遠地區的衛生事業發展,切實提高這部分脆弱群體的適應能力。 ……
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氣候變化適應性及管理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
潘家華,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咨詢/科技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和湖北省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園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社會經濟評估工作組(荷蘭)高級經濟學家。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華寶鋼環境獎等榮譽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氣候變化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國際氣候制度、能源與氣候政策等。 鄭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美國啥佛大學訪問學者,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SSC)世界社會科學學者(World Social Science Fellow)(可持續城市化項目),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科學評估報告主要作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氣候變化經濟學、氣候風險治理、韌性城市、氣候公平與氣候貧困等。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