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余振傳 本書特色
溫慶華著的《余振傳》是國內**部關于著名翻譯家、學者余振(李毓珍)先生的傳記。余振(1909—1996),山西省崞縣(今原平市)東社村人。先生早年就讀于東社小學、崞縣中學、北平大學,是山西崞縣*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本書除了對余振一生的行誼有所記述外,對他在文化學術領域(文學翻譯、教學、《棋經》及文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也作了中肯的評述。
余振傳 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了余振先生一生的革命經歷和學術歷程, 包括三個部分: 余振先生的生平傳記、札記、余先生的朋友弟子所寫的傳記文章。
余振傳 目錄
一 故鄉
二 家世
三 童年
四 在崞縣中學
五 煉獄兩年
六 在北平大學
七 畢業即失業
八 在西北大學
九 在山西大學
十 在蘭州大學
十一 在清華大學
十二 在北京大學
十三 在《辭海》編輯所
十四 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十五 魂歸故里,學界同悲
附錄一:札記
余振的愛情與婚姻
余振的文學翻譯生涯
校注《棋經十三篇》
余振鐘愛舊體詩
余振的書法藝術
簡記《同川方言考》
余振與故鄉
直譯與意譯之爭
余振與黎玉
余振弟子簡介
附錄二:懷念篇
懷念余振先生/魏荒弩
致毓珍師/牛漢
余振與普希金/孫繩武
一段詩話/張頷
憶李毓珍先生/馬作楫
李毓珍與《辭海》/盧潤祥
我與余振(節錄)/王智量
余振、智量、我/王志耕
他領我走進萊蒙托夫——記翻譯家余振教授/冰夫
不問收獲,且事耕耘——憶恩師余振教授/陳懷義
師恩永記——追憶余振教授/溫慶華
附錄三:
余振(李毓珍)年譜簡編
余振著譯目錄
本書參考資料
后記
余振傳 節選
《余振傳》: 1909年6月15日,山西省崞縣(今原平市)東社村大坡上的一戶人家誕下一子。其父便是前面提到的同川官立第二高等小學堂堂長李含雨,母李氏。在此之前,夫婦二人生有二子,長子名果珍,字毓奇,生于1897年;次子名結珍,字蘊甫,生于1901年。時隔8年,愛妻為自己又添一丁,含雨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當即為此子取名毓珍,字秀甫。他就是本傳的傳主——李毓珍,后來,取筆名余振。毓珍出生不久,其母就得了產后病,含雨先生只得把幼子奶出去,先奶在本村,后來奶媽得了精神分裂癥,把他丟在糞堆上又唱又笑,才又把他奶到北莊頭村,奶爹叫張銀。一個多月后,李氏病逝,臨死也再沒能看一眼她這個要命的根子。次年,含雨續弦本村溫氏,溫氏年16,比含雨先生整整小12歲。1911年春,溫氏生子不育,含雨將幼子從北莊頭抱回來,接著吃溫氏的奶。 1910年農歷二月初十日,為保幼子平安長壽,按照當地風俗,李含雨攜子去村西北的福壽山玉泉寺寄名字,禪師傳法為他取法名日“傳玉”。所以,至今同川一帶老一點的人只知他的法名(即小名),而對他的大名、筆名則不甚了然。 1917年8月,毓珍8歲時,他**次跟上三叔李靈雨到同川第二高等小學堂讀書。三叔是這個學校的英文教員,他不是正式學生。關于余振**天上學的情形,他在晚年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上午剛去了半天,中午下學回來,見我表兄傳槐哥來了,他跟我十分相得。午飯后,我領上傳槐哥到寨子坡上看我打的窯洞,窯洞里用麻秸做的箔子上放著酸棗。他也幫我另打了一個窯洞,我們玩得很好。突然,看見父親站在我的身邊,厲聲罵道:“你真真地上了半天學就逃學了!”隨手抓住我的馬鬃,拉上就走。拉了幾步,松開手大聲道:“走!”我一邊哭,一邊丟下傳槐哥跟上父親走,一直哭到學堂里。坐在我的小桌前,還在抽抽噎噎地哭。這是我父親**次對我發威。我哭,并不是哭我父親抓住馬鬃拉我,是哭家里丟下傳槐哥一人。過了一會兒,父親大概感覺到對我太嚴厲了,手巾里包著果子、葡萄,給我送來安慰我。我一邊吃著葡萄,一邊還在想著傳槐哥。 當時教毓珍的老師叫張雙虎,同川本地峪里村人。因為他不像個老師,學生們背地里都叫他“張雙虎兒”,還兒化了一下。一天,毓珍下學回來,嘴里也亂叫“張雙虎兒”,父親聽到了,嚴肅地對他說:“老師的名字,怎么能亂叫?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對自己的老師應當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尊敬。”從此,毓珍將父親的話謹記在心。 ……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