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7756
- 條形碼:9787520327756 ; 978-7-5203-277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 內容簡介
隨著藝術人類學研究全球化熱潮的興起,藝術哲學與藝術人類學間的分歧逐漸擴大,以審美為中心的藝術理論面臨嚴峻挑戰。《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在對藝術人類學方法論進行深入反思的基礎上,依據藝術民族志的典型個案,提出了“懸置審美,回歸語境”的方法。《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注重經驗實證方法的運用,對藝術與歷史記憶、身份表述、道德建構和心理治療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于藝術人類學研究頗有借鑒意義。《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由云南大學“青年英才培育計劃”資助。
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 目錄
**章 藝術人類學方法論反思
**節 西方藝術哲學與藝術人類學間的分歧及成因
第二節 非西方藝術研究中審美中心主義的誤區及超越路徑
第三節 人類學跨文化審美研究的危機
第四節 懸置審美,回歸語境:藝術人類學方法論轉向
第二章 藝術與歷史記憶
**節 彝族口頭史詩《慕頗密約》與歷史記憶的建構
第二節 彝族土主廟神像蘊含的歷史記憶及圖像表現
第三節 彝族家壇繪畫蘊含的歷史記憶及圖像表現
第三章 藝術與身份表述
**節 部落時代藝術在族群身份建構與識別過程中的意義
第二節 文化生態變遷與族群認同的藝術表達
第三節 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背景下的族性建構與出售
第四章 藝術與道德建構
**節 彝族創世史詩蘊含的宗教道德及其文化邏輯
第二節 白族宗教文學與道德想象
第三節 漢、白文化的交融化合與白族堂祭儀式中的忠孝敘事
第五章 藝術與心理治療
**節 薩滿教藝術的藝術治療學研究
第二節 安祖靈儀式中的詩歌治療與雕刻治療
第三節 作為戲劇療法的儺戲
第四節 “跳端公”儀式中的藝術治療
第五節 宗教儀式中的綜合藝術治療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 節選
《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 實際上,正如前文所回顧的那樣,18世紀末,西方藝術哲學界正式劃分出了機械藝術和美的藝術的界限。但是,這些理論家在談論這一問題時,各自的立場是有細微差別的。巴托和康德并沒有籠統地否定藝術的實用性,而是將實用與非實用作為區分機械藝術與美的藝術的標準之一,并將后者凌駕于前者之上。像謝林這樣的極端言論,用實用性和道德風尚的聯系以及單純的感官享受作為區分藝術與非藝術的標準,是另一種極端。巴托和康德并沒有否認機械藝術是藝術,謝林卻有這樣的意圖。不少藝術人類學家或審美人類學家用西方“美的藝術”和被西方歸入機械藝術范疇或工藝范疇的藝術進行比較,進而指責西方藝術及西方藝術哲學的不足,顯然是在為被貶抑的所謂“機械藝術”恢復應有的名譽。“機械藝術”的稱謂并不恰當,更名為“為生活的藝術”以對應“為美的藝術”,或更名為“他律的藝術”以對應“自律的藝術”更為貼切。西方人有什么權力將不符合“美的藝術”的標準的物品稱為“工藝品”?國內的學界又為何沿襲這種劃分?在比較研究中,我們可以概括出“他律藝術”與“自律藝術”的差異:從藝術的目的看,自律的藝術是非實用的、專供審美凝思的藝術,他律的藝術是實用與審美混融的藝術;從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看,自律的藝術“為藝術而藝術”,與生活相分離,他律的藝術為生活而藝術,與生活密切結合;從藝術與社會階級或階層的關系看,自律的藝術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西方完成經典化歷程,是資產階級或精英的藝術,他律的藝術則是傳統社會的、民間的或底層民眾的藝術;從創作方式看,自律的藝術視創新為生命,他律的藝術則恪守傳統,繼承多于創新;從藝術的呈現方式看,自律的藝術呈現于畫廊、博物館、歌劇院、音樂廳、舞臺等場域,他律的藝術則在日常生活、人生禮儀、節日、宗教儀式等生活世界中活態呈現;從藝術的接受方式看,自律的藝術強調沉思、凝視、近觀、無功利、超越、情感距離、自主性、不同于科學和道德,他律的藝術強調參與、體驗、功利、積極、直接地投入情感、語境化。 事實上,以上分析也難以精確地描述具體語境中的自律藝術與他律藝術的差異。康德、哈特曼等重視藝術自律性的學者強調的是與日常現實相對的審美假象;杜威、齊美爾和尼采卻認為自律性美學忽視了藝術和審美之外的文化價值的混融性。在藝術經驗中,無功利和功利的經驗往往是混融的。①無功利的經驗需要通過審美規訓才能獲得,是一種轉瞬即逝、難以捕捉和難以描摹的經驗。在唯美主義者那里,生產者和受眾力圖排除實用性、外在世界和道德、宗教等價值領域的干擾,以獲得審美經驗;這種祈求過程非常類似于薩滿求幻的迷狂經驗,是一種忘我或附體的狀態。這種經驗無論在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如此奇妙而難以言喻,無怪乎18世紀末的藝術家和藝術哲學家要強烈推崇這種特殊經驗。但這種經驗是一種稀缺的經驗,不是藝術的唯一經驗。人類學家馬凱試圖在世界藝術的大視野中描述審美經驗,以論證審美經驗的普遍性。他說:“無功利指向的重點則是自我:它指的是排除自我利益和自我涉信。所謂自我利益指的是追求個人的好處:快樂與財富、權力與地位、名譽與成就。而自我涉入指的是沉浸于自身,以及自身的推進。”②作為一位實證主義者,馬凱在審美實踐中體驗到了想擁有印度佛頭像的私欲使其無法從審美角度欣賞的經驗,也坦言其在欣賞男女歡愛浮世畫時審美經驗讓位于情欲的失敗教訓。“審美經驗讓位于情欲幻想。自我一無功利性被自我一放縱取代了。”③馬凱的經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審美經驗是對本能的壓抑。對形式感的關注被占有欲和情欲擊敗了。 ……
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 作者簡介
李世武,男,彝族,1984年生,云南楚雄人,文學學士,民俗學碩士,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方向)博士。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民間文學、藝術人類學、藝術治療學。在《民族文學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廣西民族研究》、《世界民族》、《宗教學研究》、《民族藝術》、《青海社會科學》、《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文化遺產》、《民間文化論壇》、《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