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于漪全集(精裝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86965
- 條形碼:9787544486965 ; 978-7-5444-8696-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于漪全集(精裝本)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語文教師語文教育研究者 《于漪全集》是基礎教育首部特級教師全集。分基礎教育、語文教育、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寫作教學、教師成長、序言書信、教育人生8卷21冊,是于漪老師植根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生動理論闡述。時代呼喚教育家。《于漪全集》的出版,是對基礎教育經驗的梳理和總結,對樹立當代教育自信具有重大的意義。于漪老師的人生波瀾壯闊。在突遭疾病的磨難和人生的厄遠時,頑強不屈、勤奮好學、刻苦專研、兢兢業業,化育萬千學子。身兼多重職務,仍筆耕不輟,發表文章和出版專著等數百萬字。她求真求善、一身正氣、醉心教育、甘于奉獻的品格,讓人感佩和敬仰。讀她寫下的每一個字,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對教育的癡心,她的耕耘,她的收獲,她的真知灼見,她表里俱澄澈的大寫人格。
于漪全集(精裝本) 內容簡介
《于漪全集》收錄了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自1951年參加教育工作至今寫作的論文、論著、序跋、書信等,共分8卷21冊。涉及于漪老師在基礎教育領域所做出的諸多貢獻,有辦學理念、語文教育教學、學生德育工作、青年教師培養、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序跋書信等,多方面立體化地展現了于老師的學術造詣、教育思想、教學成效和成長歷程。
于漪全集(精裝本) 目錄
銳意改革,開拓前進1
重要在于素質培養8
兩代師表一起抓,創造良好的學校小氣候12
師范教育面臨新挑戰21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質27
對學科教學體現德育的探討30
在科學管理上學步37
跟上時代步伐,狠抓師資質量50
法制觀念必須加強53
我們的目標與任務55
實施《教育法》創造新輝煌75
基礎教育,本中之本80
校長應努力成為教育家90
真難忘卻95
樹立精神風范,引領教育現代化97
素質教育要在形成合力上下工夫107
追求高尚的教育境界110
教育,為了民族的振興121
為基礎教育鼓與呼124
奠基,“奠”怎樣的“基”?127
與時俱進,構建學校價值取向133
語文教學與民族精神教育137
增強文化自覺,提升辦學水平146
用優秀經典文化滋養心靈152
學科德育重在融合155
二期課改的深層理解158
關鍵在教師160
“八榮八恥”: 青少年成長的道德標桿162
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164
在學科教學中扎實地實施“兩綱”教育172
走進學生的世界179
點燃心中的火把182
教書要為育人服務185
學校的靈魂188
培養一顆中國心193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198
教改是時代發展的必然207
基礎教育須狠抓基礎216
民族的語言是民族的生命219
用心歌唱不尋常的30年221
在學科主渠道中獲得“有效”229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師成長234
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里程碑239
可否有點偏愛?244
校園文化建設與“愛滿天下”247
要使戰略主題深入人心,自覺化為行動252
讓生命之花綻放257
教育就是“仁而愛人”260
抓住根本,講求德育實效266
理念植根心中行動創造精彩269
學校,學生成長的樂園272
理想照耀生命275
于漪全集 2 基礎教育卷
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幸福1
教師專業發展學校: 教師成長的新型學習共同體5
語文學科德育實施縱橫談8
學科德育促使語文教學閃發教文育人的光芒16
多一點敬畏之心,少一點功利之舉20
校外教育應是個性發展的樂園24
立德·立業·立人27
中國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智慧和自信33
以己之短,比人之長39
書生校長的膽識與胸襟49
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58
我們這支隊伍,這些人64
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道路70
心存敬畏,回歸教學本原73
椎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78
中國人一定要說中國話90
把教育回歸育人變成辦學的追求93
把詩意的語言變成教育的追求96
尋找教師之根98
點亮青少年心中情商那盞燈101
“紫竹論道”的啟示105
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 113
大家談以民族精神鑄學生脊梁 116
十年探索不尋常118
我心中的教育124
以教育自信創建自信的教育 165
德智融合相得益彰173
培養有一顆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176
我所親歷的現代中國教育179
撥亂反正的壯舉186
于漪知行錄
前言 192
一精神須成長194
二傾聽每個生命的呼喚205
三良心的活兒217
四生命的涌動227
五語言的魅力241
六文化地質層249
七善讀可醫愚269
八有支靈動的筆264
九用力于“聚焦”274
十創建精神家園285
其他略
于漪全集(精裝本) 節選
銳意改革,開拓前進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鄧小平同志為景山學校的這個題詞是教育改革的綱領性的指示。它極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未來的共產主義宏偉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極其精辟地指出辦現代化的教育不能與世隔絕,而要有面向世界的膽略和氣魄,要學習、借鑒,創新,騰飛。 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指示是我們從事教育改革的精神武器。它涉及的面既廣且深。認真地積極地貫徹這個指示,從教育結構、管理體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等等,必將發生越來越深刻的變化。語文教學要進一步改革,當然也須努力貫徹“三個面向”的精神。僅就語文學科而言,以“三個面向”指示對照,教學大綱、教材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等均有深入研究探討的必要。我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由于實踐與認識的局限,難以把方方面面想周到,說完備,只能就語文教學實踐者的角度,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眾所周知,教學質量的高低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質量的高低,同樣,語文教學能不能體現“三個面向”的精神,關鍵也在于在**線從事教學實踐的廣大語文教師。在教育總體改革、語文教學總體改革尚在孕育、探索之時,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語文教師是坐等,還是積極進取,摸索改革的途徑和方法?顯然,后者的態度是正確的,積極的。要在語文教學中體現“三個面向”的改革精神,以下幾個方面至為重要: 一、思想上松綁,從思考問題的習慣軌道上解放出來 較長時期以來,我們教語文,總是看課堂里的學生多,看學生的成績多。如果說想得稍遠一些,那就是想到畢業考試,想到如何考入高一級的學校。因此,對語文作技術性的處理多,育人考慮得既少又膚淺。道理明擺著,教文是為了育人,育人是大目標,教文是為育人服務的。不從分數、考試、就文論文、題海戰術等條條繩索中解放出來,育人的觀點就樹立不起來,考慮問題也就必然總是在狹隘的圈子里打轉,以致形成許多做法上的回環往復,跳不出圈子,邁不開步子。 “三個面向”的指示打開了我們的視野,教育我們看問題要動腦子,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眼前的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出發點,要調查了解,熟悉他們的知識、能力、內心世界。但出發點畢竟不是目標,因此,教師在把握學生實際的同時,腦子里一定要有清晰的“明日建設者”的形象,以“明日建設者”的要求來指導和促進對“今日的學生”的培養。 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相當程度的職業敏感,要密切關心國內外大事,善于接受來自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科學、技術方面的新信息。鄧小平同志在《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培養訓練專家和勞動后備軍時說:“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盡管這是就制定培養人才的周密的計劃而言,但對我們教師不同樣有重要的啟示嗎?初一學生入學,教師就應考慮到六年以后或十年以后他們進入社會的情況。那時,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已怎樣?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到怎樣的水平?具有怎樣的思想和能力的人才能適應?對這些問題教師必須嚴肅地考慮。教師是為祖國未來培養人才,由于工作的性質所決定,他們必須與時代同步前進,必須走在時代的前面,而不能落后于時代。 解開思考問題的舊習慣的繩索,我們的目光就會敏銳起來,就會勇敢地接受新時代的挑戰,自覺地把教學工作和現代化建設,和當今的世界,和燦爛的未來緊緊聯系在一起,勇于改革,努力創新。 二、下大決心同陳舊的不適應時代潮流的教學方法告別 不改不變,沒有出路;不改革,語文教學中的無效勞動難以避免,語文教學的質量難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受到很大限制。 照本宣科,滿堂灌,死記硬背,抄黑板……大家都知道是不合時宜的陳舊的方法,但對它們又似乎有感情。這不僅因為用起來駕輕就熟,十分順手,而且認為“廣種”總能“薄收”一點,“塞”一點總比“不塞”好。把教學只看作為“知識的給予”的活動,而不承認學生是活潑潑的人,學習上有主觀能動性。在一些人的腦子里,抗拒“變”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總覺得牌子是老的好,方法是老的強。語文教學中也存在這個問題。一個詞用注釋的方法講10分鐘甚至20分鐘,黑板上寫一大堆,為什么不能讓學生查工具書,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得知識,加強理解呢?如果檢字比較難,教師可以提示可以指導嘛。文章的中心思想為什么要抄在黑板上?又為什么要背?又為什么回答時不能越雷池一步?死記10篇乃至20、30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不等于學生就具備了閱讀文章的能力,具備了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用一些無用的,支離破碎的詞句、語段充塞學生的頭腦,怎么可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呢?人類社會已經跨越了19世紀的蒸汽機動力時代,又跨越了20世紀初期中期的內燃機動力時代,今天,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信息時代,電子計算機的運用進入了越來越多的領域,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80年代的今天,面對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面對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還在用50年代、40年代,甚至更早時期的陳舊方法教學生,怎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怎能有效地激發他們旺盛的求知欲?怎能和時代的要求合上節拍?再說,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學生,各種新的信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展覽等多種途徑作用于他們的感官;他們的保守思想少,對新鮮事物特別有興趣,帶著十分好奇的心情關心、追求,尋找滿意的答案。用陳舊的方法進行教學,無異是要關閉他們認識現代社會的窗戶,把他們拽到沉悶的、與現實脫節的陳舊的教學程式之中。這樣,他們怎不以學為“苦”?他們的思維發展豈能不受到極大的障礙?學習質量、語文能力又怎能有效地提高呢? 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絕不是書呆子,絕不是那種只會背現成的結論的人。就算是背功很好,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機器人”。我們要培養的是設計和制造機器人的人,是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奮勇進軍的人。這些人應該是目光敏銳,思維活躍,有事業心的人;是能迅速接受外來信息,并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能作出正確判斷的人;是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小倉庫”里知識利用率較高,并能據此有所創造的人;是有求知渴望和自學能力,能自覺地學習和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注意知識更新的人。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是各個學科共同的目標,而語文學科更負有特殊的使命。 當前,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富國強民的政策。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了,隨之而來的不可避免的會滲進形形色色的腐朽的資產階級思想和生活方式,各種思潮會在文藝領域尋找賴以生存的土壤。再說,我國政府已明確宣布,臺灣回歸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以后,50年內那里的制度不變。這就是說在一定時期內我國將實行兩種制度并存的方針。語文教師教文育人,必須認真地想到這些問題。我們奮斗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在學生世界觀形成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對學生思想進行有效的教育,以愛國主義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塑造學生的心靈,教會他們識別假、惡、丑,教育他們在前所未有的復雜情況下,能堅持真理,堅定信念,抵制各種病菌的侵蝕。當然,這種教育,絕不是讀寫教學的外加,油水分離,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蘊含于語言文字的教學之中,貫串于聽、讀、說、寫訓練的全過程,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統一。不立足于育人的高度,不遠矚時代的前程,教學中就難以真正把文道統一起來,相反,只會有意無意削弱了教材的教育作用,喪失雕塑學生心靈的良機。 語文教師目中要有人。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必須改革單純傳授、灌輸知識的方法,著眼點要轉換到開發智能、提高素質的方面來。這不是說舍棄語文知識不管,拎空地搞智力開發,而是把知識融合于聽、讀、說、寫的能力訓練之中,在訓練學生語文能力時,發展他們的思維力、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引導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鍛煉和提高素質。要做到這一點,陳舊的教法是一定擔當不了的。為了學生的現在和未來,為了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與興旺,我們必須下大決心與陳舊的教學方法告別。 三、變“等”為“創”,爭做語文教學中開拓型的教師 有一種較為流行的偏見,認為凡事學會了才能做,不學就不能做。于是就等著那**個做的人出現,等著別人做了以后總結出經驗(*好是系統的無可非議的經驗),于是,等,等,等啊等,歲月在等待中流逝。細想一下,實在有些可笑。如果每一個人都“等”,不用說**臺電子計算機創造不出來,就連“抄黑板”也出現不了,因為它也要有人“發明”啊! 語文教學中如何貫徹“三個面向”的精神,不是等待別人去創造,也不是等著去學別人的,而應是靠自己去學習,體會,實踐,總結,創造。別人的經驗可開拓自己視野,啟迪自己思考,但起點主要還在自己的腳底下,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干,他山之石再好,也不過用來攻我語文教學之玉,拿來為我所用。 貫徹“三個面向”的指示精神是語文教師的共同任務。但是學校情況不同,學生基礎不同,教師各自的條件也不同,要想在短時期內有個“整齊劃一”的做法是不可能的。不過,每個語文教師有充分創造的權利,可以根據此時此地此校此班學生的情況,找出影響“三個面向”精神貫徹的癥結所在,尋找突破口,進行改革。可以在處理某種類型的教材上突破,可以在某項訓練上突破,可以在某種教法上突破,取得經驗,提高認識,然后再擴大“戰果”。一入手就貪大求全,畢其功于一役,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城市學校教師有改革的用武之地,農村學校的教師同樣有改革的用武之地;重點學校要“三個面向”,大面積的學校同樣要“三個面向”。每個語文教師都應有時代責任感,都應有開拓的勇氣和實干精神。能勇于開拓和實干,語文教學課時多、收效少的局面就一定會有所改變。 開拓不是憑主觀臆想,不是隨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而是要深入學生中間調查研究,弄清學生的學習實際,要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思想,審視自己的教學習慣、教學方法。以“三個面向”精神衡量,明確應發揚什么,改革什么,怎么改革。只有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語文教學改革才能邁出堅實的步伐。 要改革,要開創,語文教師絲毫不能放松自身的思想建設和業務建設。常言道:打鐵要靠自身硬。要能“生產”出現代化的人才,教師自己須思路開闊,執著地追求知識,努力從社會生活中吸取養料,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居高才能臨下。只要認真學習,銳意改革,必能在開拓中前進,必能創造出語文教改的新鮮經驗。 ……
于漪全集(精裝本) 作者簡介
于漪,語文教育家。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情操陶冶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專注基礎教育研究,傾力培養青年教師。被評為首批特級教師,首批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著作有《于漪文集》(6卷)、《于漪新世紀教育論叢》(6卷)、《于漪教育視點叢書》(4卷)、《歲月如歌》等。主編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鑰匙》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