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唐宋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55244
- 條形碼:9787507755244 ; 978-7-5077-552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宋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內容簡介
我從1972年開始講授中醫基礎理論課,當時叫《中醫學基礎》,其內容和后來的《中醫基礎理論》講義不太一樣,并包含有中醫診斷學的部分內容,如四診、八綱等。后來遵照***“教材要徹底改革”的指示,為適應中醫藥教育革命發展的需要,1973年6月國家組織了全國中醫學院教育革命經驗交流學習班。學習班經協商確定由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成都、湖北、遼寧、江西等22所中醫學院分工協作,集體編寫了《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內科學》《外傷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五官科學》等18種中醫學院試用教材。編寫單位的同志們認真負責,及時召開了各科教材協作編寫會議,總結了中醫院校教材改革的經驗、教訓,努力使教材內容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編寫團隊采取了領導、教師、學生三結合的編寫方法,在保持中醫學理論的系統性和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完整性的同時,介紹了一定的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并注意切合中醫學院培養人才的需要。1974年《中醫學基礎》試用教材出版了,內容包括緒論、陰陽學說、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理、診法、辨證和治則8個章節。此次編寫的試用教材還不能完全適應教育改革形勢發展的需要,后來以此為藍本,并參考1977年由北京中醫學院牽頭主編的《中醫學基礎》教材,重新進行了修訂,在內容上增加了部分古代醫學原文,充實了病機分析,為便于教學,刪除了“常見癥狀鑒別診斷”一節,將結合臨床實際的內容充實于有關章節,于1978年5月又再次出版了《中醫學基礎》教材。 由國家組織編寫并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開始,其間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再版,對系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教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也不能滿足并適應當前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為了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1982年10月在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了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建立了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中藥等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修訂了各科教學大綱,并編寫了一套新的教材。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了1982年4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了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合了各地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盡量減少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 ∵@套教材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等32門,從此《中醫學基礎》就更名為《中醫基礎理論》了。后來內容雖然在不斷修訂,但大多只是章節上的調動、題目上的位置變化而已。所以,在我2000年退休以前使用的《中醫基礎理論講稿》,就是這樣根據多次《中醫基礎理論》講義的改革、變化,并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講課經驗和體會,而不斷修改、提煉而形成相對穩定的、各專業和各層次都能使用的講稿——《唐宋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凳陙,我用此講稿講授了不同的專業和層次的課程。講授的專業有中醫、中藥、針灸、骨傷和中西醫結合等,講授的層次有?、本科、研究生、西學中班和中基師資進修班等。由于專業不同、層次不同,學時的多少不同,學生的學習目的、要求也不同,我在講課時會酌情增減其內容,但基本內容和重點章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么酥v稿授課,學生的反映普遍較好。他們認為講授內容易懂、易記、比較全面。有些中基師資班的同學把我的講課筆記和錄音進一步整理成講義,回原單位后繼續教學使用。西學中的同學們反映也很好,如1977年我在原北京軍區總醫院講課時,多數同學都是主治醫師以上的臨床醫生,他們的反應是:本來在西學中期間準備抽出時間復習復習外語,以便將來晉職考試之用,后來聽了我講授的《中醫學基礎》,覺得內容豐富多彩,并能聽得懂、記得住、學進去,況且這些理論對于搞臨床實用價值很大,因此他們放棄了復習外語的想法,認認真真地學習了中醫藥理論知識。
唐宋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目錄
一、中國醫藥學發展概況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唯物辯證觀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四、為創立我國統一的新醫藥學而奮斗
第二章 統一整體觀
**節 人與自然
一、氣候和地區差異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二、氣候和地區差異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三、如何預防疾病的發生
第二節 局部與整體
一、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
二、從生理活動上看
三、從病理變化上看
第三節 形態與機能
一、形態與機能
二、精神與形態
第三章 陰陽五行
概述
**節 陰陽學說
一、概述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二、五行學說在祖國醫學中的應用
第四章 藏象
**節 概述
一、藏象
二、何為藏象學說?
三、臟腑學說的形成,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四、藏象學說的特點
五、藏象學說的內容
六、臟腑的功能屬性
第二節 臟腑
一、五臟
二、六腑
三、臟腑之間的關系
四、飲食勞逸
……
第五章 經絡
第六章 氣血津液
第七章 病因與發病
第八章 病機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十章 教學體會和中醫基礎理論探討
唐宋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節選
《唐宋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主要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蔚纳砉δ苤饕幸韵聨c 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性柔和,疏通暢達,不郁不亢的生理特點而言。肝的疏泄功能表現按講義上講是三個方面。而實際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疏泄氣機,調節精神:肝氣的特點是喜條達而惡抑郁,有升(生)發透泄的作用。它關系著全身氣機的調暢問題。氣機的升降出入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基礎形式,所以,氣機暢通與否,不僅關系到本臟,影響著其他臟腑功能,而且也關系到全身精神情志的變化。因而,肝疏泄正常,氣機和調,心平氣和,心情舒暢,肝疏泄失常,情志抑郁,沉悶,或者過亢興奮,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 ∪缇褚钟舻陌Y狀是:胸脅脹滿,乳房脹痛,郁郁不樂,多疑善慮,沉悶欲哭;精神亢奮的癥狀是:急躁易怒,頭脹頭痛,失眠多夢,血壓升高,哭笑不休! 》催^來講,精神的異常變化,除有內在因素外,另外還有外界的精神刺激,如因誣陷或冤假錯案,或禍害之慮,或苦吏之刑,或大惱大怒等引起的精神疾病均屬于傷肝,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而造成,所以有“暴怒傷肝”的理論! 。2)疏泄膽汁,協助運化:肝的疏泄功能不僅可以調暢氣機,疏泄情志,而且還是促使膽汁分泌排泄,協助脾胃升降,保持消化功能正常的一個重要條件。假若肝疏泄功能失常,不僅影響脾的升清,還能影響胃的降濁,從而出現一些消化功能不良或紊亂的病變。 臨床上常碰到因肝疏泄失常而見到的肝脾癥狀如下: 疏泄失常:肝氣郁結——胸脅脹痛,急躁易怒! 「螝夥肝浮嬉娂{呆嘔吐,惡心,噯氣等(胃氣失降)! 「纹⒉缓汀嬉姼姑洷沅纾ㄆ馐! ∪纭端貑枴毭握摗罚骸巴恋媚径_!薄堆C論》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其次,因為肝疏暢氣機,氣能行水,所以肝借助疏泄的作用,還可以疏利三焦,通調水道,推動水液的代謝。如鼓脹(肝硬化腹水),即是典型的病例。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說:“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薄 鈾C不暢,水液不行的機制:氣機不暢,瘀血阻滯,經脈不利,水液不行,形成水腫! 2.肝藏血 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臟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而言。肝有“血庫”之稱! ⊙涸诿}內的流動量,是隨著人體的活動情況而增減的。當人體勞動活動量大的時候,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多,肝就把所貯藏的血液,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以供應正常技能活動的需要。當休息安靜或入睡的時候,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活動相對減弱緩慢,所需要之血量相應減少,大量的血液即歸于肝臟貯藏起來,這種生理的貯藏和調節,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素問·調經論》:“肝藏血!碧拼醣f:“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肝主血海故也。”《素問·五臟生成論》:“人臥血歸于肝!薄夺t學入門》:“人動則血運于諸經,靜則血歸于肝!薄 ∪舾尾匮δ苁С,會出現一些血液方面的病變! 「尾匮С#焊窝蛔悖瑒t兩目昏花,筋肉拘攣,屈伸不利,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肝氣橫逆,血隨氣亂,則見吐血,衄血,婦女血崩等癥! 〔匮c疏泄的關系:疏泄重在條暢氣機,藏血實為調節血液,氣與血,如影隨形,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疏泄正常,氣機條達,血流無阻;疏泄失常,氣機郁滯,氣不行血,則氣滯血瘀! 堆C論》:“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薄 、倮纾焊问栊故С6碌臍鉁鲎C:可見胸脅刺痛,經行不暢或有血塊,甚至經閉、癮瘕! 、谌粢虮┡瓊危螝馍夏,血隨氣上涌,則見面紅目赤,嘔血,衄血。 3,主筋,其華在爪 。1)筋的含義和作用:筋,即筋膜,附著于骨節。筋的收縮弛張,能使關節運動自如,是聯絡關節、肌肉,主司運動的一種組織! 端貑枴ゐ粽摗罚骸白诮钪魇嵌麢C關也。”《素問·宣明五氣論》:“久行傷筋。” (2)主筋:肝所以主筋,是因為全身筋膜都是依賴肝血的濡養,才能強健有力,保持關節的屈伸活動自如! 端貑枴そ浢}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痿論》也說:“肝主身之筋膜!薄 ∪舾窝蛔,筋失所養,則輕則不耐勞動,重則筋骨無力,關節屈伸不利。若邪熱劫津,津傷血耗,血不養筋,則四肢抽搐,角弓反張! 。3)其華在爪,爪即爪甲(手指甲,足趾甲),爪為筋之余,津為肝所主,筋賴肝血的所生,爪的營養來源和筋相同,因此,肝與筋之虛實盛衰,常?梢詮淖椎淖兓戏从吵鰜,故望爪甲對判斷肝與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淙A在爪:肝血充足,筋力健壯,則爪甲堅韌,透明光澤;肝血不足,筋骨無力,則爪甲薄軟,枯槁灰暗無光,甚至變形脆裂! 」释福ㄖ海┘,對判斷肝與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參考價值!
唐宋中醫基礎理論講稿 作者簡介
唐宋,1966年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現任河南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為衛生部(現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力資源部等部門確定的第四、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河南中醫學院教務處處長、中醫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管理研究會理事、河南衛生經濟研究會理事,曾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先后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著作10部,被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工作40余年,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潛心鉆研,學驗俱豐,擅長治療脾胃、肝膽、腫瘤、呼吸、婦科等雜病,在脾胃病治療方面有獨到的經驗和系統的學術思想。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