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3850
- 條形碼:9787510873850 ; 978-7-5108-7385-0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本書特色
《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一樣,都是后代帝王常讀之書。 《貞觀政要》是著名的政論性史書,舉凡政治、制度、國防、人事,乃至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其中,對后世的執政者有借鑒作用。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內容簡介
李世民,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克制私欲、廣納雅言;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幾位公忠體國的大臣,不畏君威、廣進忠諫,營造了專制時代的民主氛圍,成就了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 如何做一個統治者,論政治的重要原則,治理國家的實際問題,戰爭和國防建設,君臣相處之道,個人美德的建立。一個理想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書是改寫本,既有對《貞觀政要》原文精華的解析,也有改編者對當時人與事的歷史引述,使讀者對君臣所論之事的來龍去脈有大致的了解,更便于閱讀。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目錄
上編 貞觀重要人物略傳
**章 唐太宗李世民略傳
一、李世民的家世與性格
二、由平定天下到貞觀之治
三、唐太宗的后半生
第二章 貞觀名臣列傳32
一、房玄齡
二、杜如晦
三、魏征
四、王珪
五、李靖
下編 問題討論的展開
**章 統治問題的討論
一、論怎樣做一個統治者
二、論政治的重要原則
第二章 論怎樣求諫和納諫96
一、求得諫諍的談論
二、納諫的行為和言論
三、直諫
第三章 論君臣之際和制度的建立133
一、論君臣的鑒戒
二、有關慎選官員的談話
三、有關封建的爭論
第四章 教育皇子們的言論
一、分別太子和諸王名分的討論
二、論尊敬師傅
三、教誡太子和諸王
四、規諫太子的言論
第五章 論美德(上)
一、論仁義
二、論忠義
三、論孝友
四、論公平
五、論誠信
第六章 論美德(下)
一、論儉約
二、論謙讓
三、仁惻之心
四、論慎所好
五、論語言須慎重
六、論杜絕讒邪
七、悔過之言
八、論貪鄙
第七章 崇揚學術
一、崇揚儒學
二、論史學的意義與功用
三、批評禮、樂和社會風氣
第八章 論治國的實際問題
一、談務農
二、論刑法的原則
三、論特赦和法令的統一
四、有關朝貢的談話
五、論國家興亡之機運
第九章 論戰爭與國防
一、論戰爭與國防
二、安邊問題的爭論
第十章 有關私生活的言論
一、關于旅游
二、關于畋獵
三、關于災祥的看法
四、論貫徹始終
附錄 原典精選
君道**
政體第二
安邊第三十六
慎終第四十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節選
一、論怎樣做一個統治者 大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天策上將、尚書令、秦王(相當于三軍總司令兼國務院總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掌握了統治大權。他的父皇唐高祖李淵,無意再眷戀帝位,于是在八月九日讓位給他。 唐太宗即位后,政局猶未完全穩定,尋即發生東突厥頡利可汗統兵二十萬,突襲大唐,長驅直下,壓逼京城長安之舉。太宗被逼做作城下之盟——歷史上著名的“渭水之恥”——希望通過賄賂手段,使敵軍不戰自退,以換取從容時間,全力安內,以后再徐圖雪恥。 敵軍退后,當時*大的問題就是要迅速安定國家,發展經濟,以重建自隋末以來大亂的社會,否則動亂兵變仍會循環出現、頻仍不已的。 隋朝的兩個皇帝——文帝和煬帝——就才干學問來說,不但不是庸劣之主,而且還算得上是歷史上**流的皇帝。唐太宗的文采風流未必比得上煬帝,他后來完成的貞觀之治也比不上文帝開皇之治的富盛,然而隋朝卻亡于國富兵強。對太宗君臣來說,這真是近代史上極值得重視的大問題,而且也極值得大家討論,作為啟示和鑒戒。 (一)怎樣才能做好一個統治者呢?這是太宗君臣長期思考的重要問題。貞觀初年的某一天,太宗和侍臣們聊天。 “作為一個君主的要道,必須先要讓百姓能夠生存。” 太宗先下了一個結論,跟著做補充說明: “如果為了自我享受而傷害百姓,就如同割股充饑一樣,肚子飽是飽了,但身體也就完了。若要安定天下,就必須先端正其身,沒有身子正而影子彎、領導人精于治理而干部們胡作非為的事。朕常常想,傷害自己的不是外面的東西,全是由于自己內心的欲望,所以造成了大禍,像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欲望既然多了,傷害也就大了,不但妨礙政事,且又騷擾生民;而且,有時發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言論,導致萬眾為之解體。怨既然出現了,叛亂也就會跟著發生。朕常常想到這個道理,所以不敢放縱享樂。” “是呀,”諫議大夫魏征在旁附和,“古代圣哲的君主,都能夠就近先從本身做起,所以能夠推己及遠地體察其他萬物。從前楚王禮聘隱者詹何,向他請教治國之道。詹何答以修身的方法。楚王仍未領悟,再次追問如何治國。詹何只回答說:‘臣沒有聽說過有身治而國亂的事呀!’如此說來,陛下剛才所說明的道理,實質上和古人的道理相同啊!” (二)好的統治者被稱為明君——賢明之君,相反的就被稱為暗君——昏暗之君。太宗當然想做一個明君。但是,明君需要多方聽取臣下的意見,而暗君事實上也常常聽取別人的意見,這兩種君主的差異究竟何在? 太宗想不出它的所以然,于是在貞觀二年(628)的正月,不恥下問于魏征:“何謂明君,何謂暗君?” 去年年底,魏征被人進了讒言,太宗幾乎誤會他行為不檢點(詳第二十八條),所以魏征聽后,馬上回答說: “人君之所以明是由于兼聽,人君之所以暗是由于偏信。《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詩經》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為人君者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即使意見來自砍柴的人也不要放過。魏征引用這句詩,目的在確切地界定兼聽的意義,表明兼聽與只專門聽取一些人的意見不同,后者只能稱為偏信。 為了讓三十一歲的青年皇帝更了解二者的差異,魏征進一步舉例說明: “從前堯、舜治天下,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聽,擴充自己的視野,所以消息靈通,無不洞照,共工、伯鯀之徒不能加以蔽塞,言行不一致的事也不能蒙惑他們。秦二世則不是這樣,他只聽取趙高的意見,每天藏身于禁宮之中,把自己孤立起來,與臣民隔絕;由于偏信趙高,所以及至天下潰叛也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而侯景舉兵造反,攻入宮闕,武帝竟然一點兒也不知道。隋煬帝也是,他偏信虞世基,及至天下大亂,盜賊在各地攻城劫邑也不得而知。因此,人君兼聽而察納下言,那些權貴大臣就不得蔽塞下情,而下情也就必得向上溝通啊。” “甚是,甚是!”太宗聽得頻頻點頭,頓然領悟。 (三)貞觀中期以后,天下已臻太平,物阜民豐,萬國來朝,蒸蒸然已進入貞觀之治的時代。 貞觀十年(636)的某一天,年屆四十、半生勵精圖治的太宗皇帝,在與侍臣們聚會的時候,突然提出了一個千古爭辯不休、迄今仍為人們辯論的問題。 “卿等談談看,”太宗提議說,“帝王的事業,開創和守成哪一種比較艱難?” “世界混亂昏暗,群雄競起角逐,力量大的攻破力量小的,小的就投降;戰勝了,對方就消滅。就此而言,開創確實艱難!”尚書左仆射(相當于國務院副總理,但當時長期無人當總理,故唐初左仆射相當于代理總理,是首相之職)房玄齡似乎有所感慨地回答。 “不然,不然!”魏征反對說,“帝王的興起,必定承受了世界衰亂的機會,打倒那些昏狡之徒,百姓一定樂于擁護,四海歸命,天授人與,哪里算得上難!但是既得天下之后,志趣驕逸,百姓想安靜休息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困苦而奢侈的事情沒有停息,國家的衰敝,常常因此而發生。這樣看來,守成實在難呀!” 太宗聽了兩人的辯論,就做了一個結論:“玄齡從前追隨我平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看見開創事業之難。魏征與我安定天下,憂慮產生于驕逸之端,如此則必定踏上危亡之地,所以看見守成之難啊!現在,開創之難既然已經過去了,至于守成之難,應該和公等(指宰相侍臣們)慎重努力才是。” 玄齡等聽后,禮拜著說:“陛下能夠說出這樣子的話,真是四海之福啊!” (四)中期以后,太宗目睹太平之盛、國威之遠,心志不免慢慢松懈下來,而且言行也不免有所驕奢,不像以前一般察納雅言、從善如流了。有時臣下向他進諫,他竟然常常和諫者面對面地激辯不休。太宗口才好、學識豐、地位尊,諫者被他面折,常陷于既窘又懼的困境中。 他和房玄齡、魏征討論過“創業與守成孰難”這一命題以后,有一天,又想到創業既然已經完成,守成尚須慎重努力,但是,現在國家已經進入太平有年,而且蒸蒸日上,守成到底有多難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太宗又問侍臣: “守天下究竟是難呢?還是容易?” “甚難。”魏征馬上回答。 “任用賢能而又能接受諫諍就可以了,為什么說甚難?”太宗緊追著問。 “臣觀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危的時候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就必定產生懈怠之心,因此提議論諫的臣子,只有戰戰兢兢,困懼不已。這樣子日復一日,慢慢衰懈,以至于危亡。”魏征申述說,“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正是為此啊!安樂之中而能保持憂患意識,豈不是很難嗎?” ……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 作者簡介
雷家驥:祖籍廣東,現居臺灣,文學博士。專長中國中古(魏晉至隋唐)史,為《中國中古史研究》創刊人兼總編輯(2002年迄今)。發表論文六十余篇,專著十部。現任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代表作有《中古史學觀念史》《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武則天傳》。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