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兼收并用 莫不崇奉-陳高華說元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1829
- 條形碼:9787108061829 ; 978-7-108-06182-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兼收并用 莫不崇奉-陳高華說元朝 內容簡介
本書為“大家說歷史”叢書之一種,對元朝的歷史發展做了系統全面的概述,涉及元朝的社會階層、經濟、文化、民族關系、中外關系等諸領域,脈絡清晰,內容翔實,是了解元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兼收并用 莫不崇奉-陳高華說元朝 節選
引言 元史的范圍 元朝以“大元”(簡稱“元”)作為國號,是1271年確定的。在此之前,這個政權稱為“大蒙古國”或“大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蒙古語的拉丁文音譯是“YekeMonggholUlus”,“大蒙古國”是蒙古語國號的直譯,“大朝”則是其簡譯。大蒙古國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仿效“漢法”,建號改元,他在至元八年(1271)頒布的《建國號詔》中說:“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在《易經》中,“元”的本義為大,因此“元朝”就是“大朝”,是朝臣用儒家經典對原有國號加以改造的產物。當然,采用儒家經典語言作為國號,意味著國家性質的重大改變,但元朝是大蒙古國的繼續則是無可置疑的。 大蒙古國前四汗的歷史,是元朝歷史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元朝這個概念,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指1271年以元為國號起到1368年滅亡為止,前人有“元朝享國不及百年”之說,即指此而言。另一種指成吉思汗1206年建國到1368年滅亡為止。本書所論述的元朝,取后一種。事實上,明人編纂《元史》,便是從太祖成吉思汗開始的。 忽必烈以前,大蒙古國相繼有四位大汗,即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和蒙哥汗,后來分別被尊稱為太祖、太宗、定宗、憲宗。他們統治的時間從1206年到1259年。忽必烈被尊稱為世祖,世祖之后,到元朝滅亡,先后共有九位皇帝,他們是成宗鐵穆耳、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德八剌、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明宗和世、文宗圖帖睦爾、寧宗懿璘質班、順帝妥懽帖睦爾(參看第7頁所附“元朝世系表”)。從世祖忽必烈算起,十位皇帝統治的時間始于1260年,終于1368年。 如上所述,元朝的歷史,始于1206年,終于1368年,共十四帝,延續了162年。本書所要介紹的,就是這個時期的一些歷史現象。 元史的分期 元朝一百六十余年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特點。 一、前四汗時期(太祖、太宗、定宗、憲宗,1206—1259) 在這個時期,新建立的大蒙古國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規模征服戰爭,建立了東起朝鮮半島,西到東歐的空前龐大的世界帝國。在這個階段,盡管西北各蒙古汗國逐漸顯示出分裂的傾向,但畢竟整個國家基本上維持著統一的局面,還沒有形成公開的分裂,蒙古大汗的政令、軍令能夠在汗國全境內得到遵守和執行。由于擴張的速度過快,蒙古還不能對新征服的廣大地區實施有效的管理,除推行蒙古制度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基礎的差異,做了一些相應的政策調整。這一時期蒙古的漠北地區是整個汗國的政治中心,蒙古本土是國家的主體,蒙古的統治方式、剝削方式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二、忽必烈時期(1260—1294) 在這一時期,統一的蒙古汗國解體。由于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帝位之爭,西北各汗國獨立,并進而控制了原來屬于大汗政府直接管轄的西域各地。成功奪取了大汗寶座的忽必烈只能統治蒙古本土和原來金、宋、西夏、大理、吐蕃、畏兀兒等地區。忽必烈的大汗地位長期受到西北蒙古汗國的挑戰,統一的“蒙古帝國”已經不復存在。忽必烈為了有效地治理國家,針對漢地為國家主體的客觀現實,改革蒙古舊制,推行“漢法”,不僅采用了漢式的年號、國號,確定了都城,還采用了漢地傳統的行政、財政等管理制度,確立了以中原王朝制度為主的中央集權體制。與大蒙古國時期相比,這是蒙古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轉折。盡管忽必烈保留了不少蒙古制度,用以維護蒙古貴族政治、經濟上的特權,但漢法的推行已成為不可扭轉的必然趨勢。在蒙古舊制與“漢法”之間存在著矛盾、摩擦,甚至激烈的斗爭,就在這種新舊制度的碰撞中,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中原、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在滅亡南宋之后,忽必烈對日本、東南亞地區發動了規模龐大的遠征,在北方及西北地區多次討伐蒙古叛王,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對至元時期元代經濟和社會的恢復程度不能做過高的估計。 三、元代中期(包括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寧宗諸朝,1295—1332) 元世祖去世后,成宗即位,在政治上推行所謂“守成”之治,繼續奉行忽必烈所采用的“漢法”政策,對外以武力威懾為后盾,采取和解的立場,平息各種戰事。仁宗、英宗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大,更深入地推動改革,如恢復科舉,擴大儒臣對政治的參與程度,經理田賦,整頓經濟,頒布《大元通制》,限制投下權力等。改革的推進,必然觸動以蒙古權貴為首的特權階層的利益,因而遇到很大阻力。這種阻力通常和統治集團內部各派系爭權奪利的斗爭交織在一起。在這一階段,圍繞著皇位繼承,出現了激烈的權力爭奪。幾乎每一次皇位交替都是在統治集團的爭斗中完成的。這中間有各種形式的明爭暗斗,如果說成宗即位靠的是實力的暗中比拼,那么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的即位則由宮廷政變、暗殺,一步步升級為大規模的內戰。政局動蕩削弱了元朝的統治。 四、元代末期(順帝朝,1333—1368) 在這一階段,元朝的統治更加黑暗。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從未停息,吏治極為腐敗,軍備廢弛,軍隊戰斗力低下,當年的蒙古勁旅已經不復存在。丞相脫脫當政時推行了一些改革,但政策多不得法:變更鈔法導致國家惡性通貨膨脹;更新政治,而朝中政爭不絕。不斷積聚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終于以大規模農民戰爭的形式爆發出來,元朝在這個洶涌的歷史洪流中土崩瓦解。 在本書的總說部分,我們將按照不同的歷史階段和若干專題來介紹蒙元時期歷史的基本情況。 ……
兼收并用 莫不崇奉-陳高華說元朝 作者簡介
陳高華,浙江溫嶺人,1938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元史研究,兼及明史、中國繪畫史、中亞史、海外交通史等。主要著作有《元大都》《元史研究論稿》《元史研究新論》等。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