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最美的建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37566
- 條形碼:9787565037566 ; 978-7-5650-375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美的建筑 本書特色
《*美中國叢書》旨在“重建中國優美形象,重構華夏詩意生活”,通過對古代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風景民俗、器物發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發現中國特有的美,傾情向世人推介這種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傳承。這套書知識精準,圖文并茂,力求童趣與大美的融合,悅目和感人的統一。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這一套書,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起碼它可以讓人知道,什么是中國的*美,什么是中國真正的美。 劉蕾著的這本《*美的建筑(第2版)》就是該套叢書之一,選取我國50多座代表性建筑做介紹,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美。
最美的建筑 內容簡介
本書著眼于“巧筑中國,詩意棲居”,選取了具中國氣派和審美格調的50多座建筑,分為“集”“棲”“遇”“渡”“信”五大部分,分別介紹宮殿建筑、民居、風景建筑、橋梁和宗教建筑中的精華。從美學新穎度、科技創新度、氣象特異度、自然協調度、人居舒適度等多個側面,解讀每一座建筑的風格、風貌和風神,展示中國人在建筑領域的偉大創造、智慧匠心和突出貢獻,力求表明每一座獨特的中國建筑,都是一面飄揚的人文旗幟,都是一間內涵豐美的精神寓所。
最美的建筑 目錄
二里頭宮殿:文明的曙光
阿房宮:“我”不是鳳凰
未央宮:繁華幾時休
大明宮:唯我獨大
故宮:馬不停蹄的美麗
天壇:*早迎接陽光的地方
西洋樓:大膽的拿來主義
布達拉宮:離天堂*近的宮殿
飯店:游吟詩人的華章
北京展覽館:時代的豐碑
香山飯店:愿做深山里的一枚紅葉
水立方:淡藍色冰淇淋
棲
北京四合院:閑看花開花落
上海石庫門:外灘旁的混血兒
陜北窯洞:有夢到遠古
平遙古城:塵土中的光芒
徽州民居:粉黛詩篇
永定土樓:篤然自轉的星球
新疆阿以旺:一米陽光
蒙古包:永不丟棄的行囊
碉房:世界屋脊的彩色堡壘
鳳凰吊腳樓:獨立的嫻雅
傣族竹樓:把清明筑進生活
遇
玉門關:今月曾經照古人
鸛雀樓:欲窮千里目
牌坊:沉厚的道德標桿
晉祠:典麗的儒家之歌
蘭亭:山水間的小駐
銅雀臺:梟雄的舞臺
花戲樓:會館生活的美麗標本
觀星臺:通天的氣概
華表:原始的公民精神
渡
趙州橋:不垮的*句
寶帶橋:綿延的輕快
灞橋:感傷的小令
廊橋:征途上的溫柔鄉
洛陽橋:天地之間寫書法
楓橋:水墨小品
盧溝橋:厚重之賦
五亭橋:芙蓉出水來
外白渡橋:重生的鐵鳥
錢塘江大橋:濤聲依舊
信
白馬寺:修在旅途
佛光寺:國之瑰寶
獨樂寺:獨樂何如眾樂
最美的建筑 節選
大明宮:唯我獨大 “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說的就是大明宮的宏偉氣勢,以及其對內對外的政治、文化、心理威懾力。連并不十分官迷的李白也說“長安不見使人愁”,是啊,長期看不到長安,看不到大明宮含元殿那代表著*高權力的廊柱和代表著飛黃騰達的飛檐,封建社會里那一顆臣子的心,又如何能不發愁呢?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之一,另兩座是太極宮和興慶宮。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稱為“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后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于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痹病害怕潮濕,便移住到涼爽干燥的大明宮內。 大明宮始建于唐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唐太宗建造初衷是為給太上皇李淵居住,以盡孝道。但大明宮未建成,李淵就離開了人世,大明宮的修建于是停止。龍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大明宮成為了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整個宮殿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于三個凡爾賽宮,12個克里姆林宮,13個盧浮宮,15個白金漢宮,500個足球場。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墻護衛,墻外的丹風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寬的街道。一言之蔽之,唐大明宮是中國古代*為宏偉和*大的宮殿建筑群,同時也是世界史上*宏偉和*大的宮殿建筑群之一。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于丹鳳門以北約600米處、龍首山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俗稱“外朝”。主殿面闊八間,進深四問,每問寬5.3米。實測殿基高于平地15.6米,東西長75.9米,南北長41.3米,四周有寬5米的副階。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筑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一條長78米、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分為中間的御道和兩側的邊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可能是牌坊式建筑,其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墻。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山的高地,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 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殿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臺館等官署。在殿前130米處,有三門并列的宣政門,左右是橫貫式的宮墻,墻、殿之間形成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里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后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麟德殿位于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模*大的別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鋪磚,實測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余米。高臺上原有前中后毗連的三座大殿,分上下兩層。東西側分別有對稱的郁儀樓和結鄰樓以飛廊與主殿上層連通,樓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臺上。整個麟德殿的總建筑面積達12300平方米,周圍有回廊環繞,目前已在遺址的基礎上復原了其平面布局。 大明宮在建筑技藝上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全宮自南端丹風門起,北達宮內太液池蓬萊山,為長達約1600余米的中軸線,軸線上排列全宮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軸線兩側采取大體對稱的布局。如不計入內苑部分,從丹風門到紫宸殿也約1200米,這個長度略大于從北京故宮天安門到保和殿的距離。含元殿利用了突起的高地(龍首山)作為殿基,加上兩側雙閣的陪襯和軸線上空間的變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嚴氣氛。 二是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約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布置。殿東西兩側又有亭臺樓閣襯托,造型相當豐富多樣。主殿含元殿則用減去中間一列柱子的辦法,加大空間,使跨度達到10米,可見唐初宮殿中木架結構已具有與故宮太和殿約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唐代建筑風格的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現存的木建筑遺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在建筑物上沒有純粹為了裝飾而加上去的構件,也沒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從于裝飾要求的現象。門窗樸實無華,給人以莊重、大方的印象。這固然是中國古典建筑的傳統特點,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現得更為徹底。含元殿和麟德殿的開間尺寸,不過5米稍多,*大梁袱跨距,不過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對較小。用較小的料而構成宏偉的宮殿,更充分說明其技藝已相當純熟。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二百余年。王維有詩云:“九天閭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可見,盛唐氣象在大明宮這里找到了*好的建筑載體。唐朝末年黃巢也曾在此稍稍滿足了“他年我若為青帝”的心愿,沒當成皇帝也湊合了。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終于乾寧三年(896年)被燒毀。數年間因為戰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跡也都被清除,此后便成為一片廢墟。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