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真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2079516
- 條形碼:9787102079516 ; 978-7-102-0795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真書 內容簡介
《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碑》,東晉義熙元年(四〇五)立,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出土于云南曲靖縣城南三十五公里揚旗田。現存曲靖市**中學校園內。碑高五尺四寸,寬一尺八寸。共十三行,每行三十字,字徑約一寸,下列題名十三行,每行四字。碑額書“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
此碑介于楷書和隸書之間,既有隸書特有的波磔筆晝和扁平的結構,又有楷書所擁有的方折筆畫和較為嚴謹端莊的特征。學術界目前對于此碑具體歸屬于何種字體,尚存在一定的爭議。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把它歸為隸書,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論》中說:“該碑作者想模仿八分而又學不像,字體顯得很不自然。”當代諸多學者傾向于將它劃為楷書。原因是魏晉時期是書體的變化期,由隸書向楷書轉換,楷書逐漸走向成熟。《爨寶子碑》雖處在偏遠的云南地區,依然逃離不了當時書體變革的影響,盡管它保留了很深刻的隸書烙印,與江南已流行的楷書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它在風格特征上卸近似楷書,這也說明云南地區的書體變革相對江南來說,顯得落后。
穴爨寶子碑》方筆和圓筆并重,筆畫的起筆多用方筆,這是書寫和刀刻綜合作用的產物,轉折處既有方筆也有圓筆。撇晝與捺晝呈飛揚形態。字形方扁居多,偶有長方形。寬博大氣,體態變化多端,有左傾,有右斜,有安靜端詳,有飛動跳躍,拙中藏巧,嚴謹而不乏活潑。
該碑的主人爨寶子,建寧同樂(今云南陸良)人。生于三八〇年,卒于四〇三年,年僅二十三歲。爨寶子任建寧(今云南曲靖)太守之時,恰逢中原戰事頻仍。爨寶子善于觀察當時時事,果斷采取了對內實行和平互助、團結一致的政策,對外則臣服于中原王朝,在爨寶子的治理下,南中的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祥和氣氛。他死后,百姓悲痛不已,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特意為他樹碑立傳。
阮元穴北碑南帖論》說:“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絕少,唯帖是尚,字全變為真行草書,無復隸古遺意。”南朝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云南出土的《爨寶子碑》則十分寶貴,為研究南朝碑刻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它兼具南帖的意態揮灑和北碑的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價值重大。自出土后,受到了書家熱捧。周鐘岳稱其為“南碑瑰寶”,阮元則稱為“滇中第1石”。李根源說該碑“下筆鋼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贊說:“樸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樸若古佛之容。”清末以來的著名書法家沈曾植、王世鏜、鄭誦先等人無不深受其影響。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