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唐宋八大家精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092702
- 條形碼:9787205092702 ; 978-7-205-09270-2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唐宋八大家精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I264.2 ★正所謂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的出現迎來了中國文學發展的另一個高峰。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唐宋八大家精華 內容簡介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進一步拓寬了散文創作的領域,開辟了我國古代散文發展的新高峰,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編輯本書,收錄了唐宋八大家的諸多代表性散文,兼顧了論說、雜記、書信、贈序、傳記、祭文、寓言、游記等各類文體,基本上能夠反映出八大家散文作品的整體風貌,以及他們的價值理念與智慧。希望廣大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能得到善的教益、美的滋養,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道德素質。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唐宋八大家精華 目錄
目錄
韓愈
師說
雜說(其四)
進學解
祭十二郎文
柳子厚墓志銘
送李愿歸盤谷序
送孟東野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毛穎傳
張中丞傳后敘
藍田縣丞廳壁記
論佛骨表
原道
柳宗元
捕蛇者說
三戒(并序)
梓人傳
蝓搬傳
始得西山宴游記
鉆鐲潭記
小石潭記
小石城山記
愚溪詩序
種樹郭橐駝傳
段太尉逸事狀
封建論
駁復仇議
歐陽修
六一居士傳
伶官傳序
蘇氏文集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
賣油翁
秋聲賦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菱溪石記
偃虹堤記
養魚記
朋黨論
與高司諫書
瀧岡阡表
范文正公神道碑銘
祭石曼卿文
蘇洵
六國論
管仲論
辨奸論
心術
御將
強弱
攻守
用間
張益州畫像記
木假山記
上歐陽內翰**書
送石昌言使北引
名二子說
蘇軾
石鐘山記
超然臺記
放鶴亭記
喜雨亭記
凌虛臺記
文與可畫簣筜谷偃竹記
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
記承天寺夜游
晁錯論
留侯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
上梅直講書
答謝民師推官書,
蘇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
為兄軾下獄上書
六國論
三國論
巢谷傳
孟德傳
墨竹賦
黃州快哉亭記
東軒記
武昌九曲亭記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
答司馬諫議書
上人書
同學一首別子固
送孫正之序
傷仲永
讀《孟嘗君傳》
讀《柳宗元傳》
書《刺客傳》后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唐宋八大家精華 節選
韓愈 【作者小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與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二人并稱“韓柳”。 韓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喪父,由兄韓會與嫂鄭氏撫養成人。兄韓會能著文章,對韓愈頗有影響。貞元二年(786),韓愈19歲,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不第,次后三試均落榜,直到貞元八年(792)第四次應考,才考中進士。此后又連續三次應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皆不中。直到29歲才在董晉幕府中得到了一個觀察推官的微小官職。36歲時,任監察御史,但由于上書論天旱人饑,請寬民徭役、除民租賦,不久被貶為陽山(今屬江蘇南京)縣令。此后直到50歲,官職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韓愈50歲時,因參與平定淮西之役表現出處理軍國大事的才能,遷為吏部侍郎,進入朝廷上層統治集團。但兩年后,他卻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觸怒憲宗,險些被處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施救才免于一死,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后又移至袁州(今江西宜春)。此后宦官殺憲宗,穆宗即位,韓愈被召回朝,后歷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長慶四年(824)病逝于長安,終年57歲,生前著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統思想,反對佛(佛教)、老(道家)思想。雖然與柳宗元政見不合,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以載道”,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韓愈的散文包括論、說、書、序、記、傳、表、狀、頌、贊、賦、銘、哀辭、祭文、碑志、雜文等。其文章豪逸奔放、氣勢宏大、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蘇軾稱贊他“文起八 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明人更是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 說 【原文】 古之學者①必有師。師者,所以②傳道受業③解惑也④。人非生而知之⑤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 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⑥;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 庸⑦知其年⑧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⑨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⑩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11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1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13也,則恥師焉,惑14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15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16師焉,或不17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18樂師百工19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20,今其智乃21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22。孔子師郯子23、萇弘24、師襄25、老聃26。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 師。是故弟子不必27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28,年十七,好古文, 六藝經傳29皆通30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31。余嘉32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33之。 【注釋】 ①學者:求學的人。②所以:用來……的,憑借……③受:通“授”,傳授。④……者,……也:句式,表示判斷。⑤生而知之: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⑥師之:以之為師,把他當做老師。⑦庸:哪里,豈。⑧年:年齡。⑨師道:從師的社會風尚。⑩出:超出。11 下:低于。12 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于……”用作意動用法, “以……為恥”。13于其身:對于他自己。14惑:糊涂。15句讀(dòu):古代一句話文意已盡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做“讀”。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的教學。16或……或……:句式,譯為“有的……,有的……”。17不(fǒu):通“否”。18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以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19百工:古代指手工業者。20不齒:不屑,看不起。21乃:竟。22常師:固定的老師。23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24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25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指樂師。26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27不必:不一定。28李氏子蟠(pán):李蟠,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進士。29六藝經傳: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指六經原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30通:普遍。31余:我。32嘉:嘉許。33貽:贈送。 …………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唐宋八大家精華 作者簡介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