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與愛德華共進晚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1138
- 條形碼:9787508691138 ; 978-7-5086-9113-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與愛德華共進晚餐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小說,既像小說,又像一本美食書,同時又是一本心靈療愈的佳作。愛德華老人的家,仿佛美式的“深夜食堂”,18頓晚餐,又是極富意義的人生課,恰似美食版的《相約星期二》。
★與愛德華共進的18頓晚餐,就是18堂通往幸福的生活方式課。人生一定是苦的,苦中能尋到多少樂趣,就看每個人的本事。如何處理伴侶關系,如何看待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重新打造一個家,如何真正愛自己,如何直面衰老與死亡。在這本薄薄的書中,你都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愛德華烹制的各種食物,記錄了各種甜點菜肴的制作方式,有食譜有步驟極具操作性,喜歡美食的讀者,也能從書中發現驚喜。
★主人公愛德華和伊莎貝爾的友情是在美食的基礎上建立的,對美食的熱愛漸漸影響了各自的人生,這樣的情節很像電影《朱莉與朱莉亞》。而愛德華通過每周一次的晚餐教會伊莎貝爾生活真諦的情節,也讓人想到小說《相約星期二》。
與愛德華共進晚餐 內容簡介
伊莎貝爾遇到愛德華的時候,兩人都正面對著人生的交叉路:他一心只想追隨逝去的愛妻,而她已經做好準備,打算從此放棄愛情。她以為,自己只不過是給愛德華遠方的女兒幫個忙,偶爾去探望一下這位在紐約獨居的耄耋老人,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做得一手超美味烤雞和空氣般輕盈的杏子舒芙蕾的老先生,竟然改變了她的人生。
每周一次,愛德華親手烹制一道道精美的料理,與伊莎貝爾相約在晚餐桌前。他教她烤蘋果撻,調制完美的馬提尼,甚至告訴她為整只家禽去骨的秘訣。但他分享的還遠不止這些。
其實,他是在教她享受慢下來的*,讓她別著急,把做的每件事都徹底想清楚;他教她解構自己的生活,要透徹至骨,深及肺腑,無論眼前的一切有多么凌亂不堪。
《與愛德華共進晚餐》講述了一個愛與滋養的故事,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朋友間的一頓頓晚餐具有怎樣的魔力。用M.F.K.費雪的話說就是,“幫助我們對抗這世間的饑餓”。
與愛德華共進晚餐 節選
精彩試讀第5章我看著愛德華從冰箱冷凍室里取出一個平底玻璃杯,往里倒入一指深的波旁威士忌。他繼續兌入湯力水, 又加進幾滴百事利茴香酒, 酒液中立即騰起云霧,現出微微的渾濁。*后他往酒里擠入青檸汁,從一個舊特百惠盒子——那是他放在冷凍室里存冰塊的——里拿出幾塊冰放進去,完成了這杯雞尾酒。這種酒從來都不是我的*愛;我更喜歡他那完美無缺的馬提尼:冰涼干爽,清新明亮。愛德華調給我的這款酒對我來說有些太甜了,但我從沒想過拒絕它。有時,趕上紐約的酒鋪里有貨的時候,他會買來艾碧斯苦艾酒代替波旁威士忌,然后得意地給我斟上這種他喜歡稱之為“綠仙子”的酒汁——它隱約飄散著茴香與八角的芬芳。漸漸地,我學會了欣賞愛德華調出的酒:它們成了不可或缺的靈丹妙藥,就像小時候我被支氣管炎折磨的時候,母親逼著我灌下去的粉色藥水。隨雞尾酒一同飲下的,還有愛德華在晚餐桌前給出的忠告,這些建議往往能持續三道,甚至是四道菜之久。“太多女人都有個共同的問題, 缺乏自我價值感,”他說,“寶拉特別打動我的,就是她的自我價值感。她可不是好欺負的。你得學著變強悍一點,”他對我說,“而且你也應該盡力把這一點教給女兒。”“裙子送到了嗎?”他問。我正站在廚房里,一邊小口抿著雞尾酒,一邊看他把冷凍的土豆塊從密封袋里取出,放進滾熱的葡萄籽油里翻炸。他做炸土豆有個絕招:油炸前,土豆要事先煮到半熟,再放進冰箱冷凍。而且他只用葡萄籽油,因為只有這種油能加熱到極高溫度而不起油煙,也不會焦掉。這道炸土豆,或者說pommes soufflés,包含著他更為精妙復雜的烹飪技巧,而這些東西我迄今還沒能學會。愛德華跟著艾拉?菲茨杰拉德唱道:“我深深地迷上了你呀,可人兒……”全然不顧自己完全唱跑了調。我還沒來得及跟他匯報裙子的事,愛德華就堅持拉我一同坐下,趁著土豆正在又燙又脆的完美狀態,趕緊吃。只要磨蹭一會兒,就會變得軟塌塌的,他的警告如此義正詞嚴,我哪敢多嘴。像往常一樣,他是對的。這炸土豆太好吃了!厚厚的薯片外皮金黃、焦脆、咸香,咬下去,軟熟的薯泥就滑迸出來。毫不意外,整頓飯都超凡完美——烤南瓜又甜又糯,淡橙色的瓜肉上被黃油和赤砂糖染上了斑斕的色彩;清淡細致的雞排上澆著濃稠的蘑菇醬,是愛德華用他拿手的半釉醬汁、葡萄酒和口感緊實、飽含黃油香的蘑菇做成的。“裙子還沒到。”我一邊說,一邊又戳起一片炸土豆。愛德華不吃了,關切之情在臉上浮現。我讓他放心,說我一點兒都不擔心。但愛德華讓我一定要跟門衛打好招呼,讓他記得我正在等薩克斯百貨的包裹。我跟愛德華保證我一定會叮囑門衛的,但轉頭就忘了,于是那條裙子孤零零地在我家樓下的收發室里待了好幾天,我才想起來。向愛德華保證裙子不會出問題之后,我們開始吃甜點:香草冰激凌和愛德華做的杏仁蛋糕。這是他在派雅的櫥窗里看到的,當時這家精致優雅的甜品店還開在萊克星頓大街上。他就看了那么一眼,回來就在自家廚房中把這個蛋糕完美地復制了出來。愛德華說,其實他從沒嘗過派雅家的這款蛋糕,能琢磨這種金黃色的海綿蛋糕是怎么做的,對他來說就足夠啦。
第8章說回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彼時的愛德華和寶拉來說, 羅斯福島代表著自由, 是把他倆從另一所“監獄”中搭救出來的通行證。邁入七十歲后,兩人發覺長島郊區平房里整潔安靜的生活有些孤單。女兒們老早就搬出去了,他們想念老朋友,還有曼哈頓那些心愛的地方。寶拉從不開車,退休后一直住在這么遠的郊外社區里,對兩人都沒有吸引力。七十年代,建筑師和規劃者們把羅斯福島定位成帶有小鎮風情的城市綠洲。改建計劃是1969年出臺的,當時,紐約州委托傳奇建筑師菲利普?約翰遜和搭檔約翰?伯吉把當時這個廢棄的罪犯流放地改造成為生機勃勃、適合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區。他們設計了濱水的公園,聘請現代風格的建筑師建起大型的公寓樓,樓群對面就是曼哈頓的壯觀天際線。1971年,小島舉行了盛大的更名儀式,冠以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姓氏。不過紐約人還是愛用二十年代那個充滿嘲諷意味的綽號稱呼它:幸福島。寶拉和愛德華不在乎這些。想搬回紐約市內的時候,華盛頓廣場、格林尼治村這些他們昔日常去的地方都已經太貴。這個島看上去像是個安全又負擔得起的選擇,而且兩人很快就安頓下來,開始了愉快又規律的生活。愛德華經常穿過羅斯福島大橋, 走到阿斯托里亞去,在那兒有一群他相熟的食材供應商——每當進到了哈得孫河的鯡魚,魚販會打電話給他;肉鋪老板會把豬骨頭留給他熬高湯。想要“進城”的時候——島上的居民要去曼哈頓時就會這樣說——他就坐上纜車,徒步走過六十多個街區,到唐人街去買什錦砂鍋里要用的鴨子,去切爾西的法國肉店里買*優質的北非風味辣香腸。雖然愛德華和寶拉對這個新社區的歷史心知肚明,但對他們來說,羅斯福島代表著更好的生活。兩人重新去探索心愛的曼哈頓,生命中*后那幾年,他們一起在中央公園里長時間地散步,去中央車站的牡蠣吧吃晚飯,去劇院看戲。事實上,他們漸漸喜歡上了這座島,因為精美的晚餐菜式,兩人很快就在朋友圈里出了名。人人都求著愛德華,討要他的蘋果撻食譜。我在他的相冊和剪貼簿里找到的手寫感恩節菜單上總能看到這道標志性的甜品。他堅持說,秘訣就是碾碎的冰塊,就算聽到我抱怨也不改口。碾碎的冰塊,他重復道,還有豬油。今晚,吃完蘋果梨子撻后,愛德華從桌旁起身,拿過掛在餐椅一側的手杖,慢慢地走向冰箱。他打開冷凍室,取出一塊方方正正的白色豬油,小心地用蠟紙包好,在我眼前揮一揮,然后遞給我。“拿去。”他說。我太感動了,愛德華的禮物飽含著善意,甚至還有深意。我磨磨蹭蹭地穿上沉重的外套和靴子。外面的風雪似乎緩和下來了,但我一點都不想走進寒冷,不想回家。在電梯口,愛德華和我吻別,他簡單地說了句:“我希望你快樂,親愛的。”我艱難地蹚過積起的新雪,經過靜默無聲的公共花園和八角大樓。我其實是有目標的, 雖然我并沒有意識到——直到我走到了島嶼的*北端,也就是那座哥特式燈塔所在的地方,“地獄之門”湍急的河水將此地包圍。雖然這座燈塔是小詹姆斯?倫威克在1872 年建造的——數年后他設計出了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但當地人傳說,這座燈塔的靈感其實來自精神病院里的一個病人。約翰?麥卡錫害怕英國人入侵,所以孜孜不倦地建造要塞,這股勤勉的勁頭給精神病院的看護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于是允許他完成這個四腳的黏土構造,或許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不錯的療法吧。對我來說,一次次深夜的燈塔之旅也有療愈作用。和之前許多次一樣,我徑直走向常坐的長凳,在那兒可以望向河對岸的曼哈頓。但今夜有些東西變了。空中依然零星飄著雪花,就連“地獄之門”的河水也安靜下來。我獨自一人,待在覆蓋著白雪的河岸上。在風雪過后的寧靜中,上東區和哈林區的燈光似乎也變得明亮起來。下意識地,我站起身,掏出蘋果手機,插上耳機,在iTunes 里來回翻找,直到找出一首桑巴舞曲。突然之間,巴西音樂的鼓點淹沒了我。我動動腳步,*初有點猶豫,但一下子桑巴仿佛從我身上涌流而出,我感覺到我的靈魂在舞動——在我的髖部、腹部、臀部和腳上。我不顧一切地想要打電話給愛德華,想在電話這頭對他大喊:“我會快樂的!”但天色已晚,愛德華多半已經睡了。況且,就算我不說,他也知道。“我希望你快樂,親愛的”,這句話里并沒有問號。在我心目中,這句話里沒有半點疑問的成分。這是一個無比篤定的句子,像微笑般簡單,也像微笑般復雜。第17章自從我跟愛德華的**次晚餐之約開始,我的生活徹底改變了。如今,我每個周末都搭乘長島鐵路的火車,在漫長的旅程中看看書,或用筆記本電腦工作;火車穿過皇后區的沙礫地帶,鉆進松林,經過蒙托克那一段時,車窗外閃過濱海小鎮那如畫般的美景。到了長島之后,我們開著敞篷車出門,即便是在冬天也要把車篷放下,握著冰冷的方向盤,我的手凍得生疼,紅通通的,可那種興奮的自由感覺卻讓人欣喜若狂。到了夏天,我在花園里種香草、土豆、洋蔥、大蒜,還有少量蔬菜。我自己做芝士、冰激凌,還從果實累累的老樹上摘下鮮紅的小海棠果,做成果醬裝在小罐子里。這棵老樹俯瞰著運河, 身后就是那幢平房——我與我愛的人共度周末的地方。我們在亞馬遜網站上一集接一集地看茱莉婭?查爾德的廚藝節目《法國大廚》。在我們共度的**個新年夜,我們做了茱莉婭教的菜:清淡細致的魚肉慕斯。我們把黑線鱈的魚肉、奶油、黃油和歐芹放進前一天剛買來的紅色凱膳怡牌廚師機中攪打成魚漿。開吃這道輕盈綿軟的慕斯之前,我們舉起香檳祝酒,痛快地吃掉了一托盤的牡蠣。**勺慕斯剛入口,我們不約而同地抬起頭來,相視一笑——這確實是我們吃過的*美味的東西。“當面包撕開,紅酒入喉,得到滋養的不只是我們的身體而已。”M. F. K. 費雪這樣寫道。在這寂靜的海濱冬夜,柴火在爐中噼啪作響,我們品味著的不只是魚肉慕斯和牡蠣,還有迷醉蕩漾的心神,以及受到眷顧的感激和驚喜——我們兩人有緣相遇,還能在一起分享這精致的美食。
與愛德華共進晚餐 作者簡介
伊莎貝爾·文森特是《紐約郵報》的一名記者,曾擔任駐里約熱內盧通訊員,參與過科索沃戰爭的報道。她的文章曾發表在世界各大雜志及新聞媒體上,其中包括《紐約客》《紐約時報》和《時代》等。其書籍作品有《Gilded Lily: Lily Safra》《Bodies and Souls》(獲加拿大國家猶太圖書獎),《Hitler’s Silent Partners》(獲Yad Vashem大屠殺歷史類獎), 以及《See No Evil》。 《與愛德華共進晚餐》根據伊莎貝爾的真實經歷寫成,生活中的愛德華高中畢業后來到紐約,七十多歲時開始自學烹飪。他熱愛生活,自己做家具,喜歡鉆研美食。他所做的一切都優雅有序又充滿儀式感。
在匆忙的都市中,人們已經逐漸拋棄了烹飪的藝術、寫信的藝術、縫紉的藝術,也失去了享受它們的樂趣。當我們再次撿拾起這些寶貴的生活技能,會發現,時間在一成不變的掛鐘上都變得緩慢起來,而人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抻長。 譯者簡介:蘇西,專業譯者,已出版翻譯作品四十余部。譯書之余,熱愛美食,自從翻譯了《美味關系:朱莉與茱莉亞》之后,就追隨廚神偶像茱莉亞?查爾德的腳步,進入法國藍帶廚藝學院研習美食,并取得了料理與甜品的雙料文憑。想了解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請訪問豆瓣譯者小站:蘇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