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38497
- 條形碼:9787201138497 ; 978-7-201-13849-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 本書特色
劉學斌著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從社會性、普遍性角度重新界定了公共性,將其拓展為一個有更廣適用范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傳統政治和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存在豐富的公共性內容,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也存在著公共觀念,進而從集中體現、施政原則、制約機制、社會依托等方面對中國傳統公共觀念進行了分析,并總結了中國傳統公共觀念的局限性及其對當代的啟示。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將公共性視為政治的一項普遍屬性以及衡量政治文明的尺度。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能較多體現公共性的思想觀念(包括但不限于公觀念)可以被稱為公共觀念。其特色有:美好社會政治理想體現了明顯的公共性;在國家治理上,強調對公共性原則如天道、民心的遵循;對可能破壞政治、國家公共性的權力及其人格化代表君主,依據公共性原則即道義進行制約;在國家公共性的實現上,主要依靠圣明的君主以及習圣學、守正道;有強烈使命感和獻身精神的士人群體。其局限也很明顯:社會政治理想的空想性過強;國家治理所依據的有公共性意義的原則科學性不夠。其貫徹也主要靠統治者的自覺;以道義對損害公共性的行為進行制約的力度、效度不好,且制度化不夠;圣君難有,士人處于依附性合作地位,且文化人格有缺陷,無法完成其公共性使命。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 目錄
**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相關概念梳理和界定
第三節 公共性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章 至善之境
——中國傳統公共觀念的集中體現
**節 秩序與和諧
第二節 優良道德生活
第三節 富強
第三章 因道順人
——中國傳統公共觀念的施政原則
**節 因順之道
第二節 因順為政
第四章 以道制君
——中國傳統公共觀念的制約機制
**節 道、天
第二節 先王、祖制
第三節 禮法
第五章 明君良士(臣)
——中國傳統公共觀念的社會依托
**節 明君
第二節 良士良臣
第六章 公私之辨
——中國傳統公共觀念的核心議題
**節 公私之詮
第二節 公私之用
結語
后記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 節選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
不僅社會生活需要和諧,政治生活也需要和諧。政治和諧指政治領域中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和諧對政治具有特別的意義。在政治學理論看來,政治的產生與人們之間利益分化,社會嚴重分裂,社會矛盾、沖突劇烈有密切關系。政治就是要控制社會矛盾、沖突的程度,使之不會危及整個社會的生存。同時,政治也是處理人們間的利益關系和利益沖突的一種方式。所以,政治既是矛盾和沖突的產物,又是處理、控制矛盾和沖突的方式。這決定了政治領域中的關系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因而,要實現政治和諧更困難,但也更有價值。政治的和諧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統治者都有好處。所以,社會和諧、政治和諧實際反映了人們的共同、普遍愿望,也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當然,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因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利益、地位差別較大,彼此間關系的對抗性較強,政治和諧實現起來比較困難。但是,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無論是思想家還是普通民眾,大多希望社會和政治的和諧,而不希望社會和政治陷入激烈的矛盾、沖突、對抗、紛爭之中。因而,政治思想家所構想的理想社會和政治狀態一般是有序的,更是和諧的。
社會政治理想中突出強調和諧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墨家和法家對秩序更為注重。和諧是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中一種突出的價值取向。有學者指出:“追求、崇尚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國哲學的根本范疇,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社會、政治理念!薄霸谥袊膫鹘y文化中,‘和諧’是一種不散的精神!薄爸袊鴤鹘y文化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社會和諧的和合文化!薄啊汀灤┱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全過程,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薄百F和精神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優秀傳統之一。”據稱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指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充分認識到了和諧對事物發展的重要意義。之后,在社會發展中,人們越來越體會到和諧的意義、對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追求和諧遂成為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中國文化追求的和諧是一種全面性的和諧:從每個人自身的身心和諧,到人我和諧,從社會和諧到政治和諧,從一國內部的和諧到萬邦和諧,從人類社會的和諧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社會政治領域的和諧尤為重要。儒家很早就認識到和諧的價值,并將和諧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和價值準則。儒家所主張的和諧包括人自身的和諧,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人際和諧,群體和諧,社會和政治和諧等。可以說,對和諧的追求貫穿于儒學,是儒學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儒家所主張的諸種和諧中,人自身的和諧是起點,社會和政治的和諧是目標、終點。
在個人修養上,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認為君子和小人在德性上有根本的不同,君子的特性是和,小人的特性是同。這實際指出了和與君子的高度關聯性。不僅在個人道德修養上,在社會政治上,孔子也要求和。他說:“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保ā墩撜Z·季氏》)認為如果人們相處和睦就不會顯得人少了。儒家經典《論語》中還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說這句話的是有子而非孔子,但該言論符合孔子的思路。這實際是強調以和的精神來處理社會政治關系。儒家認識到了,如果沒有禮則社會、政治秩序就無法維持,而如果只講禮,則社會等級間的關系可能過于緊張,不利于國家的穩定,所以要強調和,以緩和矛盾和緊張關系。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觀念研究 作者簡介
劉學斌,男,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山西人氏,現居天津。先后求學于山西大學、南開大學,獲管理學學士、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于天津師范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又于北京大學作訪問學者。現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研究人員,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學術期刊《政治思想史》編輯。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性平淡,好讀書,喜思考,涉獵甚廣,不為學科所限,然關注點始終如一,即文化傳統、政治心態、政治行為、政治系統間的交互作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