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警察法學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83146
- 條形碼:9787562083146 ; 978-7-5620-831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警察法學論文集 內容簡介
警察法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作為一門新興的、發展中的學科,是以警察履行職能所要適用的法律規范為研究對象的,不但要研究這些法律規范本身及其發展規律,更要結合警務實踐研究這些法律規范的制定、完善及其實施。結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的學科優勢和警察執法實踐經驗,本書所收錄的法學文章原則上都要求緊密聯系警務實踐,立足于警務工作的角度研究相關問題,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警察法學論文集 目錄
警務信息的性質與公開范圍探析
治安管理處罰與刑罰的銜接——以尋釁滋事為視角
中國古代羈押場所名稱探究
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研究:規則與實踐
股權眾籌與非法集資的聯系與區別
“突發群體性事件”界定研究
試論特色的公安刑法教學
美國警民沖突的原因及處置對策
遺失物拾得人法定報酬權的制度成本
學生論文
網絡表達自由的價值問題
中國反恐視角下警察執法安全問題探析
淺談國際海上貨物運輸法律統一化
淺析國際海事公約在國內的適用問題
國際刑事法院的“選擇性司法”問題——以非洲三國退出《羅馬規約》為視角
警察權介入家庭暴力案件的限度問題研究
論公安機關內部管理信息公開的豁免——以王志芬訴北京市公安局政府信息公開案為例
網絡個人求助的法律屬性及法律規制研究
警務公開規范化建設的若干思考——以北京市公安局警務公開實踐為例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檢警一體化”偵查模式的啟示
“襲警”入刑后之窘境與出路探討
組織、傳播藍鯨游戲的刑法定性
論侮辱國歌罪
非法證據排除程序性規則的發展與完善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自愿性保障機制探究
淺議形成之訴的利益
論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以《刑事訴訟法》第188條為視角
淺析我國規范警察權力之現實意義
論社會轉型期下警察執法權威的重塑
中國輔警制度行政委托模式探究
警察法學論文集 節選
《警察法學論文集》: 一、公安院校刑法教學應有的公安特色理念 公安院校的刑法教學是否存在應有的公安特色理念,回答絕對是肯定的。或許有人認為這只是視角與層次、程度與范圍的差異問題而已。一般理解而言,公安院校的刑法教學特色在于培養的是從事公安刑事訴訟工作的專門人才,側重傳授的是刑事偵查的刑法知識體系。這種理解實際上是將培養目標與手段混為了一談。公安院校刑法教學的主要特色在于,其他檢法機關從事刑事訴訟活動所不具有或者非基本的情形。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以來,公安院校的刑法教學在管理制度、師資隊伍、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幾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公安特色理念不突出等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隊伍中的主體教師沒有或者不知道公安特色的刑法教學理念為何物:公安院校的刑法教學所依托的教材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同小異甚或簡化版.幾乎沒有任何公安特色的內容或者體系方面的創新可言;實際教學活動或者具體講授中沒能突出刑法的公安特色所在;本科課程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理論環節的考核幾乎與普通高等院校的沒有區別;刑警人員培訓、警察執法資格考試等專業實踐環節的考核也沒能很好地體現出解決公安實際問題的特色,例如量刑情節認定等問題,完全沒有必要納入警察執法資格的考核范疇。在中國夢、一帶一路國家大政方針策略指引下,特別是法官員額制、全國巡回法庭設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國家監察委組建、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等一系列司法行政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公安院校的刑法教學活動應當謀劃大略,積極探討新形勢下的突出公安特色理念的刑法教學議題。或許公安特色理念不突出等問題的深層次根源在于公安系統的理論研究教學人員及實踐領域業務骨干人員安于現狀、缺乏進取新領域的開拓精神。 這里似乎有必要換個角度或者從另外層次上進行反思,今年建黨日,張維迎教授在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畢業典禮上演講時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古老的文明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古代中國有過輝煌的發明創造,為人類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過去500年,中國在發明創造方面乏善可陳。讓我用數字說明這一點。根據英國科學博物館學者JackChalloner的統計,從舊石器時代(250萬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間產生了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中國有30項,占3%。這30項全部出現在1500年之前,占全球163項重大發明的18.4%,其中*后一項是1498年發明的牙刷,這也是明代唯一的一項重大發明。在1500年之后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還特別強調指出:“公元1500年之前和1500年之后的不同。1500年之前,全球分割成不同的區域,各區域之間基本處于封閉狀態,一項新技術在一個地方出現,對其他地方的影響微乎其微,對人類整體的貢獻非常有限……但1500年之后,全球開始一體化,不僅技術發明的速度加快,技術擴散的速度變得更快,一項新技術一旦在一個地方出現,很快就會被其他地方引進,對人類整體的進步發生重大影響……因此,1500年之后,創新才真正有了國家間的可比性,誰優誰劣一目了然!中國在過去500年沒有做出一項可以載人史冊的發明創造,意味著我們對人類進步的貢獻幾乎為零!比我們的祖先差遠了!”筆者理解,近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停滯不前與近代中國教育缺乏想象力和創新力不足應當密切相關,中國的教育理念與體制應當徹底改進,而法學教育應當聚焦真正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不光是圍繞掌握知識的不斷考核。在社科領域,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刑法學產生于200多年前的西方,而法治意義上的新中國刑法學是伴隨著我國**部刑法逐步發展起來的,可謂時間不長、發展有限、任重道遠。正如陳興良教授所言:“1979年至1997年是我國刑法學恢復重建的階段,而1997年至今是我國刑法教義學茁壯成長的階段。1997年至今已有二十年了,我國刑法學已有很大發展,刑法教義學的基礎已然奠定。回顧這段歷史,對于明確我國刑法學的學術走向具有參照意義。”顯然,公安院校的刑法教義學的發展離不開普通意義上刑法教義學的茁壯成長環境。那么,公安院校的刑法教義學的發展大方向是明確的,但更應努力探尋公安刑法教學的應有特色理念。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不僅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也是正確理解公安院校刑法教學的應有特色理念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證。 ……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