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回憶張大千 看山還是故鄉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03488
- 條形碼:9787520503488 ; 978-7-5205-034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憶張大千 看山還是故鄉青 本書特色
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他一生從事繪畫事業。 徐悲鴻、吳作人等著的《看山還是故鄉青(回憶張大千)/百年中國記憶文化大家》講述了他一生在沐雨櫛風中砥礪德行;他筆墨放縱,飄然若仙。他就是張大千,詩書畫印鑒堪稱五絕的千古真名士。 張大千一生中畫作品“胸中有丘壑,下筆有依據”,做到了“世事萬物明白物理”、“了解物理,觀察物態,體會物情”,這大概和他中壯年時期曾經在青城山潛心修煉、感悟世事、大量寫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大千以天縱之才,遍覽中土名山大川,其風雨晦冥,或晴開佚蕩,此中樵夫隱士,長松古檜,竹籬茅舍,或崇樓杰閣,皆與大千以微解,入大千之胸…… ——徐悲鴻 大千先生尤以石濤、八大、石溪、漸江諸家,摩研深透,落筆亂真,知者咸為稱異;又兼汲沈周、陳老蓮、唐寅等名跡,于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工,筆路之廣,見者莫不折服。 ——吳作人
回憶張大千 看山還是故鄉青 內容簡介
《看山還是故鄉青(回憶張大千)/百年中國記憶文化大家》是張大千的生前好友、故舊,門生及其子女、親屬撰寫的回憶錄,也收集了張大千先生的部分畫作及詩文。為了讓讀者更多地了解大千先生的情況,還征集、轉載了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海外有關懷念或介紹大千先生的文章和資料。
回憶張大千 看山還是故鄉青 目錄
五百年來
**人徐悲鴻
悼念張大千先生吳作人
關于張大千葉淺予
憶舊游劉海粟劉海粟
《張大千書畫集》
第四集序何浩天
悼大千居士江兆申
懷念張大千謝稚柳
張大千先生的生平和藝術黃苗子
為藝術立心的大千居士臺靜農
傷心未見耄耋圖沈葦窗
一件珍貴的藝術紀念品劉玉山
父親的畫業肖建初張心瑞
從銀川舉辦我父親張大千的畫展談起張心智
大千居士*后作品司徒浩
第二輯 悠悠繪事:漫步梅丘意閑珊
我一生難忘的兩個一百天張大千口述
大師隔海寄深情許姬傳
憶八叔二三事張心儉
父親在抗戰中的舊事張心智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畫冊序葉淺予
大千話敦煌江兆申
張大千敦煌行張心智
敦煌老人憶大千李永翹
先父和他的庭園張心玉
大千世界馮幼衡
張大千病愈春游觀畫林淑蘭
張大千在嘉善往事拾零閔三
張大千與趙望云趙振川
大千居士下廚記蒹葭
張大千和《雪鴉圖》劉秉頤
張大千和夾江畫紙李子
大千居士長眠梅丘司徒浩
第三輯 故舊之思:江山如畫無歸期
大師隔海補丹青潘素
千重巨浪助詩聲曹用平
寸心千里陳巨來
張大千是非常人黃君璧
悼念老友張大千陸抑非
回憶張大千先生常任俠
我所知道的張大千鄭逸梅
半世紀翰墨緣薛慧山
張大千與范振緒老畫師的珍貴友誼馬耀南
張大千青海逸事陳止中
大千先生的一幀“戲畫”俞振飛
網師園里憶大千顧蓮村
八哥小記周仲錚
枯木寄深情匠心偏獨運姚元龍
第四輯 桃李情濃:恩師浩蕩自云端
回憶先師張大千的國畫藝術生活王學敏
焚膏繼晷光照后人劉力上
藝道之交不論錢何海霞
大千先師留給我的珍貴紀念品李萬春
追憶隨大千先師學畫往事俞致貞
胡爽盒談張大千曉云
緬懷吾師王智圓
回憶老師張大千葉名珮
大風堂弟子回憶張大千先生厲國香童月蓮
回憶張大千先生劉侃生
緬懷先師張大千伏文彥
回憶爰師姑蘇行郁文華
緬懷先師回首當年郁慕貞郁慕潔郁慕娟郁慕蓮
懷念吾師大千居士顧復予
張大千言行錄陸元鼎
雪門瑣憶錢悅詩
丹青引曹大鐵
從師散記潘貞則
聲畫昭精墨采騰飛糜耕云
永沐恩庥慕凌飛
緬懷大千先師丁翰源
大師攜我入畫門王永年
追憶先師張大千先生羅新之
大風堂前緬爰翁邱笑秋
第五輯 眷屬緬懷:遺恨難填是離散
我的表哥張大千喻鐘烈
難忘的友情周企何
萬里歸遲總戀鄉肖建初
緬懷八叔——張大千先生張心奇
回憶大千八叔張心儉
在爸爸身邊張嘉德
樂敘天倫事可懷張心瑞
回憶爸爸幾件事張心慶
此恨綿綿張心裕
南望何時拜梅丘苑仲淑
緬懷大千世伯荷錢謝鈿
深切懷念我們的爸爸——張大千張心慶張心裕張心玨
附錄
兩岸同悲悼大千李永翹
張大千年譜張心智苑仲淑
回憶張大千 看山還是故鄉青 節選
《看山還是故鄉青(回憶張大千)/百年中國記憶文化大家》: 據我所知,張大千年輕時和他二哥張善孑子同在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和印染工藝。善孑子畫虎20世紀30年代就有了名,以“虎癡”為號。現在北京的胡爽盒,也以畫虎著稱,是善孑子的學生。大千從日本回國后,先后從書法家曾熙和李瑞清學習書法。他對石濤的畫發生興趣并努力追摹,大概也在此時。1960年我在北京琉璃廠收到一個手卷,卷首題字為“*乘寺之杉”,是大千的手筆。手卷畫了十幾株老杉的根部,用描筆寫生,略施淡墨渲染,頗有日本畫的風姿。手卷是日本制品,可能是大千在日本練基本功的手稿。大千學畫是從學習書法入手,一躍而進入石濤堂奧。學石濤而登堂入室,甚至可以亂真,沒有扎實的山水基本功是做不到的。從“*乘寺之杉”可以看到,大千之所以越過石濤、八大,追蹤老蓮、唐寅、沈周、戴進等謹嚴而又放縱的筆墨,并非靈感所驅,而是他在形象思維中孕育著審美隋趣所規定的發展道路。 老蓮的工筆花鳥和唐寅的寫意仕女,是大千在山水之外努力仿效的形象。仿效并非簡單的模擬,而是學習前人的造型方法,為自己的藝術形象服務。1945年,我在成都大千家做客,他為我畫了一幅6尺唐裝水墨仕女,基本上是唐寅的模式,其造型已滲有敦煌供養人的儀容,用筆則仿佛吳道子的飛動飄逸,已超越明人情調,向唐人追蹤。 大千學宋人的工筆花鳥,著眼于造型特征和意境情趣。我有一軸5尺整幅荷花和一個荷蔭小禽扇面,都是細筆重色。那個扇面,在滿幅暗綠色調中嵌著一朵朱砂大荷花,十分醒目,而大荷葉底下藏著的那只墨羽小禽,表面看來是朱荷的陪襯,實際是這個扇面的結構中心。一般花鳥畫,花是主體,鳥是陪襯,可是往往由于鳴禽或飛鳥的出現,使寧靜的畫面驀然增添了生氣,使賓主地位顛倒過來,這是畫家在構思立意中的神來之筆。所謂“遷想妙得”的意義,其在斯乎?在我所收藏的大千作品中,這個荷花小禽扇面,稱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 山水是張大千發揮才華的主要方面。40年前“南張北溥”之說,是指20世紀30年代中國山水畫的兩大杰出畫家。南張是張大千,北溥是溥心畬。中國山水畫經兩宋諸大家的發展,元四大家繼承衣缽,掀起了明清兩代的宗派洪流,如吳門的文(徵明)、沈(周)、唐(寅),浙派的戴(進)、張(平山)、藍(瑛),加上稍后的金陵八家,婁東四王,蔚為大觀。這時期,畫家無不以山水競相標榜,可以說山水畫控制了整個畫壇。到了清初,四王畫派竭力提倡復古,排斥了對自然本身的探索,單純追求筆墨出處,山·水畫成了僵硬的符號。此時石濤異軍突起,力挽頹勢,倡導“搜盡奇峰打草稿”。大千之選擇石濤,說明他所向往的道路是創新,不是守舊。 大千初出茅廬之時,是花鳥畫大行之世。叱咤風云的任伯年、吳昌碩雖已先后凋謝,他們的畫派正風靡全國;齊白石、陳衡恪也在向吳昌碩流派靠攏。大千卻在努力建造他的山水王國。當時上海也吹起一股石濤風,學石濤的人為數不少,其中有一位江西畫家,專仿石濤支撐門面,至今日本許多藏家所收的石濤畫冊,是真是假,很難鑒別。大千在此階段,以學石濤為中心,旁及石溪、八大、漸江諸家,進而研究沈周、唐寅,畫法一變,逐漸由粗獷荒率走向細潤華滋,用積墨、積色之法在熟紙生絹上作畫。我收過他的《華岳》小條兩軸,一軸畫千尺幢至瘟神洞,一軸畫北峰至蒼龍嶺,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風格。 20世紀40年代,大千寓居成都期間,他暢游青城、峨眉,并在敦煌臨撫魏、唐壁畫兩年多,畫法又變,喜用復筆重色,其層巒疊嶂大幅,豐厚濃重,把水墨和青綠融合起來,完成了獨創面貌。他在國外所創的潑彩法,是這一成就的發展。有人認為潑彩法是受西方新流派的影響,我認為是次要的。我們知道墨法中的潑墨法,由來已久,其成因是水墨運用的大膽創造,既使運筆簡化,又得形象渾厚。在運用復筆重色的基礎上,大膽創造潑彩法,是順理成章,必然要走的一步。當然,這種創造不能排除外因的推動。 復筆重色是大千出國前形成的*后風格。60年代初,我在琉璃廠收到一軸他仿畢宏的《霧鎖重關圖》,一位朋友收到一軸《峨眉》,都是他的精心之作。把兩軸畫和他早期仿石濤、八大的掛在一起,簡直不能相信出于一人手筆。我們懂得事物是發展的,有人畫了一輩子油畫,到了*后,不能忘情于毛筆宣紙;有人前半生畫粗筆寫意,后半生轉到宋徽宗的工筆院體和瘦金書體中去,都不乏先例。 ……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