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名家鑒畫探要(修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51858
- 條形碼:9787515351858 ; 978-7-5153-5185-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名家鑒畫探要(修訂本) 本書特色
精選十位鑒定名家的治學方法和鑒定經驗,有實用的價值。
名家鑒畫探要(修訂本) 內容簡介
本書選擇了十位高聲望的書畫鑒定家進行研討,他們是:張珩、謝稚柳、徐邦達、啟功、劉九庵、楊仁愷、傅熹年、李霖燦、方聞和傅申,通過對他們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總結他們的經驗,探討他們的治學門徑,思考他們的鑒定方法,辨別他們在方法上的異同,研究他們的得失,為書畫鑒定學理論與方法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可以使有志于書畫鑒定的讀者從中尋求學習的門徑。讀者從中不光可以學到名家鑒定的方法,也可以通過書中各位名家的著述了解到很多非常寶貴的實踐經驗,是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工具書。
名家鑒畫探要(修訂本) 目錄
張珩與中國古書畫鑒定學/陳步一
附一張珩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張珩書畫鑒定文選
怎樣鑒定書畫/張珩
《兩宋名畫冊》說明/張珩
謝稚柳書畫鑒定方法探析/王小梅
附一謝稚柳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謝稚柳書畫鑒定文選
論書畫鑒別/謝稚柳
元黃子久的前期畫/謝稚柳
徐邦達對書畫鑒定的貢獻/李晨
附一徐邦達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徐邦達書畫鑒定文選
談古書畫鑒別/徐邦達
再談古書畫鑒別/徐邦達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真偽四本考/徐邦達
啟功書畫鑒定治學方法談/孫欣
附一啟功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啟功書畫鑒定文選
鑒定書畫二三例/啟功
書畫鑒定三議/啟功
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啟功
記著名書畫鑒定家劉九庵/曾君
附一劉九庵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劉九庵書畫鑒定文選
談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劉九庵
祝允明草書自詩與偽書辨析/劉九庵
楊仁愷治書畫鑒定學之道/劉建龍
附一楊仁愷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楊仁愷書畫鑒定文選
古代書畫鑒定的幾個問題——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報告/楊仁愷
古代繪畫史上的一樁公案——對兩卷傳世《江山無盡圖》的辨析/
楊仁愷
傅熹年與古書畫鑒定/洪欣
附一傅熹年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傅熹年書畫鑒定文選
淺談做書畫鑒定工作的體會/傅熹年
關于“展子虔《游春圖》”年代的探討/傅熹年
元人繪《百尺梧桐軒圖》研究/傅熹年
李霖燦書畫品鑒方法評介/吳剛毅
附一李霖燦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李霖燦書畫鑒定文選
中國畫斷代研究例/李霖燦
王蒙的《花溪漁隱圖》/李霖燦
方聞和他的視像結構分析理論/傅東光
附一方聞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方聞書畫鑒定文選
山水畫的結構分析/方聞
溪山無盡——一幀北宋山水手卷及其在前期中國繪畫史上的意義/
李雪曼、方聞
傅申書畫鑒定研究/譚述樂
附一傅申書畫著述要目
附二傅申書畫鑒定文選
鑒賞探討/傅申、王妙蓮
真偽白居易與張即之/傅申
后記/薛永年
再版附記/薛永年
名家鑒畫探要(修訂本) 節選
科學方法與書畫鑒定之學 進入20世紀之后,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面向公眾的博物館出現并不斷得到發展,造成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活躍。博物館的征集研究工作無疑要以書畫鑒定為基礎,市場投資者為了避免上當也需增加專門學識;特別是西方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的東漸,也向傳統的書畫鑒定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這種形勢,人們開始講求鑒定的科學方法,邁開了把經驗性的書畫鑒定上升為專門之學的步伐。目前,還沒有人全面考察20世紀的書畫鑒定家,除蘇庚春的《明清以來書畫鑒定家選》略有涉及外,還很少有人開列出可稱為近現代書畫鑒定名家的系列名單來。然而綜合口耳相傳的述說和鑒定著述反映的情況,可以看到,前半個世紀的書畫鑒定家就其成分而言,固然多數仍與古代鑒定家大同小異,分別由兼事鑒定的書畫家、美術史家、書畫商和收藏家承擔,而且不少人往往身兼數長。書畫家而擅鑒定家者,姚華、黃賓虹或可代表;美術史家而兼鑒定家者,留學歸來的滕固、鄧以蜇或可代表;藏家而兼鑒定家者,吳湖帆及其弟子王季遷可為代表。不過,此時又出現了兩類前所未有的鑒定家。一類是來到中國活動又熱衷于中國書畫收藏的西方鑒藏家,美國的福開森(J.C. Ferguson)可為代表。一類是文物博物館的鑒定研究學者,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和朱家濟兼有類似身份。他們之中的不少人又成了故宮博物院的專門委員,共同參與博物院的鑒定工作。 這些專家一方面繼承了傳統,并不斷結合實際總結新的經驗,另一方面則引進了西方的科學研究方法。前者較多表現在揭露作偽伎倆和辨偽方法的闡述上,如趙汝珍《古玩指南》有關部分,以及據說實由朱家濟撰寫而由馬衡署名發表的《關于鑒別書畫的問題》。后者則關乎四個方面,一是引進了作為美術史和鑒定基本問題的“風格”概念。滕固即在《唐宋繪畫史》中指出:“繪畫的——不只是繪畫,以至藝術的歷史,在乎著眼作品本身之風格發展,某一風格的發生,滋長,定成以至開拓出另一風格。”二是注意到書畫鑒定與來自西方的考古學的一定關系,姚華便在《藝林虎賁》中指出:“以風氣論,書畫祖本,當求之楮墨之外,是考古學者之所有事。”三是發展了講求實證和系統檢驗的方法,不再僅靠記憶或孤立比較。在印章對比上,更加重視比照系列的印痕圖片資料;在著錄查驗上,更加注意詳盡地占有相關著錄以資系統驗證。適應這種需要,出現了王季遷和德國女士孔達(V.Contag)合編的《明清畫家印鑒》,還出版了福開森編寫的《歷代著錄畫目》。四是講求以科技手段辨別時代,黃賓虹在《古畫出洋》中即指出:“歐美人收購中國畫有科學上之研究焉。一辨縑素之疏密……以顯微鏡察之……二辨別彩色……以茲二者之研求,新舊之間,既不容飾,而歐美之人,究心六法之功,亦即因時以增進。” 20世紀后半葉的前三十年,隨著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一些在書畫鑒定上已顯露才能的鑒藏家、書畫家、書畫經營人和書畫裝裱者,分別被聘到文物博物館部門從事專門工作。其中曾任上海文管會主任和上海博物館館長的徐森玉,屬于老一輩的鑒定專家。而自50年代初即任職于文化部文物局的張珩和先在文物局后調故宮博物院的徐邦達尚屬當時的中青代。同樣屬于中青代者還有任職于故宮博物院的劉九庵、王以坤,任職于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韓慎先,任職于遼寧博物館的楊仁愷。他們雖出身不同,但在50年代之初已被歷史推上了20世紀**批專業化書畫鑒定家的位置。其中,老一輩的專家已在建國初的征集鑒定工作中,思考著書畫鑒定之學。至1962年起,又組成了以張珩為組長以韓慎先、謝稚柳、劉九庵先后為組員的書畫鑒定小組,巡回全國鑒定收藏。張珩在大量過目公私書畫收藏的過程中,系統梳理古來鑒定經驗,認真學習哲學方法和深入開展鑒定研究,開始把古代偏重直觀把握的書畫鑒定技能,發展成為講求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書畫鑒定之學。 在奠立書畫鑒定之學上,兼長版本與文物書畫鑒定的徐森玉是開其先路者,他的《畫苑掇英序》,通過批判以往鑒畫的三大片面性,即膠著于某一畫家某一時期的特點,拘泥于畫家署款、印鑒和畫的質料,特別著重歷來的著錄,提出了著眼于時代風尚和畫家面貌與精神為主的方法。他指出:“各時代的畫風是當時畫苑的主流。這一主流的趨向力量極大,在當時的任何畫家都要受它影響,很難獨自超出這個范圍”,“每一畫家都有他自己的面貌和精神——這個面貌和精神,雖則有從粗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不同,但一般的是有一條貫徹始終的線索的。”由此他強調:“總之,鑒別古畫,要從畫的本身去領會,然后再結合到題識、印鑒、紙絹、著錄等等,相互參證。” 張珩的遺著《怎樣鑒定書畫》則標志著講求學理與方法的書畫鑒定之學初步形成。他不但明確提出了書畫鑒定“辨真偽、明是非”的任務,梳理了種種作偽現象,而且以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唯物辯證法為理論指導,在講求風格比較為主要方法的同時,建構了在風格比較中把握主要依據(時代風格與個人風格)和輔助依據(印章、題跋、材質、裝裱、流傳、著錄)的學理。既在理論和實踐上避免了只就一端進行判斷和比較的表面性與片面性,又使以往全憑感覺、講不清道理也無法傳授的神秘本領,初步變成了經過努力可以掌握的學問。雖然由于張珩不幸英年早逝,未能親自完善初具規模的書畫鑒定之學,但他闡述的系統比較方法和主輔依據的理論,卻成為眾多書畫鑒定家一致認同的原則。只是在對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的表述方式上小有不同,謝稚柳稱為“內在依據”和“旁證”,徐邦達稱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論其精神實質并無任何根本差異。不過另些專家也從不同方面,對書畫鑒定學的具體內容有所豐富和完善,具體表現有三:一是為了比較依據的可信無誤,謝稚柳在一些論述中突破僅靠卷軸書畫自行比較的局限,開始把作為考古對象的敦煌壁畫等作為比較傳世作品的可靠依據;二是為了在實際的風格比較中避免所據作品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徐邦達借鑒了考古類型學方法著力建立具有標尺意義的樣板系列;三是為了更全面地揭示作偽的種種方法,出身于玉池山房裝裱店的王以坤在《書畫鑒定簡述》中全面剖析了作偽手段,并首次論述了明清時期作偽的特點。 ......
名家鑒畫探要(修訂本) 作者簡介
薛永年 ,1941年生。著名美術史學家、美術評論家。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會員書畫碑帖組召集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