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行者的迷宮-全新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3521
- 條形碼:9787100163521 ; 978-7-100-16352-1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者的迷宮-全新修訂版 內容簡介
不,我不是行者,那是一些了不起的人。我追趕行者,直到走進他們的迷宮。 ——張煒(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協副主席) 這是一次舒緩而漫長的言說,全面而深刻地梳理了著名作家張煒充滿冒險與奇幻的大地之旅,以及氣象闊大又勇氣非凡的思想歷程。 涉及歷史、文學、時代、革命、道德、信仰、人性、家族、土地等諸多方面,字里行間充盈著對山川林野的浪漫依戀,對理想主義的堅韌持守,對時代主題的深刻省思,對靈魂的不懈追索。 它既是一個人孤獨穿越之后對20多年文化時空的一次耐心檢索,也可以看作一個優秀作家的心靈自傳與精神圖譜。它既是個人的文學斷代史,也是具有中國當代史和時代心靈史意義的標本。
行者的迷宮-全新修訂版 目錄
行者的迷宮-全新修訂版 節選
夢想成為一名地質工作者 朱又可:寧伽確有其人? 張煒:無一不是實有其人,也無一不是虛構。文學與報道是極為不同的——現實人物關系對書的虛構產生了關鍵的幫助,但任何一本書里的人物都不能說是生活中實有的。這就是小說的藝術。將生活材料徹底發酵是重要的,這樣才能把它變成酒——這是所有藝術生成的通理。但是糧食肯定全都存在——作家的想象力是那么貧乏,很少能夠離開真實去虛構任何事物;另一方面我們又驚嘆其虛構能力之強,可以把所有的現實變形、組合、再造,讓當事人也恍惚起來。一切都服從了藝術的和諧。 朱又可:這個人物是一個貫穿性的人物。能不能說這是為一個地質隊員寫的小說? 張煒:主人公學過地質,有過這樣的從業經歷,這是重要的。我們小時候那個地方發現了石油、煤炭和金礦。這部分地質人戴著太陽帽和黑眼鏡,看上去很是浪漫。他們到了哪里就在哪里搭起帳篷,木板一鋪,帆布一扯,就是很神秘的窩了。他們從來不住到老鄉家里。我們小時候沒什么好玩的,除了玩林子、玩海、玩動物和植物,再就是分撥打架。外來地質隊員就像天外來客一樣,他們的服飾和口音都與當地人不一樣,讓我們覺得特別有意思。他們也喜歡我們,跟我們玩,講許多故事。我們在他們的帳篷里有時候要待到下半夜。白天看他們的機器、看他們的操作,一切都忘記了。那時候覺得這個職業特別神奇、特別浪漫,對他們跋涉千山萬水的辛苦考慮不多,只往有趣的方面想。這些人到處走,知道的事情特別多。我們纏著他們講故事,也吃他們的東西,因為他們好吃的東西也多。作為交換,我們就帶水果給他們。他們買來許多海產品,大口喝酒抽煙,我們也跟著學。這對于林子里的孤獨少年來講,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所以我曾經鉚著勁兒要做這樣的工作,我后來的很多詩和散文、小說,都寫了地質隊員的生活。現在的主人公是地質工作者,因為只有如此,他才能夠進入推敲山河的狀態。 朱又可:有跟他們走過嗎? 張煒:經常在一起。和他們一起出去跑的時候偶爾也有過。后來有意地接觸他們,那是為尋找寫作所需要的東西。我不得不自修地質學,濟南的一些專家成了我的老師和朋友。學術是一種支撐。平時作家寫山多么大,樹多么高,但較少從學術層面去剖析、去描述,這就不夠準確。我們需要另一種緊實和確切,許多時候需要這個。寫大地,或許需要考察黑土黃土的形成。從這個層面去寫,不僅是色彩,不僅是文學氣質,還是一種思維深度,穿透力,剛健強勁的鑿實感。什么植物什么科屬,云母巖花崗巖閃長巖,這些跟浪漫主義的虛構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張力。 朱又可:地質隊在旁邊住了多少年?是來來去去,這個來了那個走了? 張煒:半島上的地質隊一直有,我十幾歲離開那個地方時他們還在,現在偶爾還有。金礦、石油、煤炭這些勘探,可能不是同一個地質隊,反正他們來來往往很多。后來,1987 年底我又回半島長居,再次見到了他們。這之前我曾在半島到處游走,與過去的童年、少年生活又重疊起來了,這就發生了很多感慨,對生活認識的角度、高度,還有方法,都不一樣了,出現了很多新的內容。我今天自覺行走和觀察的意識很強,過去是自然而然的,是生活所迫。那個流暢的童年,和為獲得資料與知識的訪查多么不同。過去接近地質隊員是好奇和好玩,現在自修地質學是為寫作準備資料——這兩個不同的趨向銜接起來很有意思,單純的前者很重要但不夠,完全是后者也會有很多問題。 朱又可:后來讀的書里有地質學? 張煒:對。那時候年輕,野心很大,總想做一個龐大的東西,所做的功課也就特別復雜。自信力也很強,總以為無非10年,就可以把這個東西寫完。各個方面的準備相應地開始,包括讀書,什么東西都讀,并立志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做起來才知道有多么難——如果那么容易,很多人早就做了;簡直是越做越難,但是又不能把已經做出來的東西全都扔了,那樣就前功盡棄了。時間拖下來,漸漸也就不急了,知道這不是一鼓作氣的事,索性慢慢地做。 現在做完了想一想,很不容易。說起來輕松,但22 年是用勞動疊加起來的,從1988 年做到2009 年,不可謂不長。但時間教給人的很多東西,不是聰明所能替代的,有些東西短時間想不明白,比如它的結構、技術、工藝,連這些相對簡單的問題也需要在時間里解決。有些東西解決不了,只得交給時間。有很多思想、形象,也包括情節,諸多元素要隨著時間改變,22 年就是不停地修理和補充的過程,是一次次扭轉局面的過程。 朱又可:是陸陸續續地寫,過程中再去讀別的東西,同時不停地走? 張煒:已經完成的,還要不停地推翻,有的大綱都推翻了。打印稿交給一些好朋友看——是我信得過的很苛刻的朋友——有一個朋友說,他18 年前看過同一部,這哪里是當年的樣子!改動太大了,面目全非。有幾個朋友從頭看過全書。他們雖然苛刻卻是令人信賴的朋友,如果只說好話,那就沒意思了。他們對我的幫助很大。
行者的迷宮-全新修訂版 作者簡介
張煒,中國作協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發表作品一千余萬字,被譯成英、日、法、韓、德等多種文字。在國內及海外出版《張煒文集》等單行本二百余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柏慧》《能不憶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午夜來獾》等。1999年《古船》分別被兩岸三地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九月寓言》與作者分別被評為“九十年代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聲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魚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別在海內外獲得多種獎項。新作《你在高原》(10部)多次獲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鄂爾多斯大獎、華語傳媒大獎、中國出版集團特等獎。 朱又可,《南方周末》記者。出版有《朱又可新聞作品精選》、《主觀新聞》(主編)、《訪談錄(上、下)》、《一個人和新疆——周濤口述自傳》(與周濤合著)、《行者的迷宮》(與張煒合著)、《別扭的聲音》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