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萃文齋散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98855
- 條形碼:9787506398855 ; 978-7-5063-988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萃文齋散文 本書特色
趙生偉的散文集,分“留住鄉愁”“東鱗西爪”“如園談藝”“書序傳記”四部分,題材廣泛,是作者多年文字累積。
萃文齋散文 內容簡介
趙生偉的散文集,分“留住鄉愁”“東鱗西爪”“如園談藝”“書序傳記”四部分,題材廣泛,是作者多年文字累積。?
萃文齋散文 目錄
目?錄
/妙筆運思?萃文清懷
——序《萃文齋散文》/田望生
**輯?留住鄉愁
/鄉?情
/拜見華老
/母?親
/夢里情懷
/鐵平的婚事
/我心中的老師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故鄉的春天
/老家的變遷
/故鄉的柏洼山
/門前的老槐樹
/家的感覺
/山路彎彎
/厚重的山西文化
/神秘的五臺山
/王家大院的楹聯
/從“豐德票號”家訓看晉商文化
/寫盡江南風流的山西詩人
/三晉文人知多少
第二輯?東鱗西爪
/難忘新兵歲月
/在當兵的日子里
/五十歲的男人
/老婆的手
/家書兩則
/幸福的眼淚
/系在心靈的紅線
/做真實的自己
/別了,勞資培訓部
/小黃的園丁夢
/甘奉愛心育桃李
/感悟“匆匆”
/找樂“同學會”
/懂得尊重
/楊柳情
/叩擊心扉的鐘聲
——參觀國博《復興之路》大型展覽
/**次去延安
/哦,蒼茫云臺山
/東北秋色
/北疆隨筆
/海南的樹
/非洲印象
第三輯?如園談藝
/“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
——讀《天趣堂詩稿》
/詩林辨體
——關于竹枝詞的問與答
/叩問“賦比興”
/蟄伏心靈中的詩意
/李白的豪放詩風
/追夢蘭亭
/人比黃花瘦
/離情別恨話春愁
/水葬文豪的考索
/澹然空水對斜暉
/也談“嚴以修身”
/《易經》的易理
/刪繁就簡三秋樹
——說說行文的簡與茍簡
/說“氣象”
/說“意境”
/“三”的寓意
/從自號“三境山人”說起
/結緣書法
第四輯?書序傳記/習從大家潑翰墨,詩成珠玉正揮毫
——讀《天趣堂詩文選》
/皖公傳略
/附:我的學詩之路
/后?記
萃文齋散文 節選
妙筆運思?萃文清懷 ——序《萃文齋散文》 田望生 趙君生偉的散文作品結集,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希望我為這本書作一則小序,我沒有理由推卻,我何嘗不想借此談談我與他的那份兒緣。 光陰荏苒,眨眼間我已經退休十二年。按說,退休該是退職休息、在家養老,但前幾年,我不知老之將至,經不住好友浦爭鳴、王秉良、程光平、陳多碩、張建賓、趙守民等的盛情邀請,退而未休。其間,先后到浙江、江蘇、江西、山東、安徽、山西、陜西、廣東、深圳、天津、香港、澳門等地采訪寫作,當總計十五萬字的專題報道在報紙上發表后,我才真的覺得有點累了,年齡不饒人啊!一日,偶然讀到清代名臣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的律詩《棲霞阻風》,“鹢不因風先自退,山如欲語笑人忙”,先賢那種謙退、散淡、緩慢、悠閑的人生態度,頓時觸動了我這顆不甘落寞的心。翁老先生的警句是借典事表明自己當時的行旅處境,忙忙碌碌的行役,究竟為了什么,又有什么意義?故而遐想山若有靈,肯定會嘲笑人們的汲汲仕途。想我昔日在報社駐閑,無論是得志還是失意,都不過處在“終日昏昏醉夢間”;待到退休大夢醒來,美好的青春已經消逝殆盡。幸而讀書有得以至于頓悟,漸懷素心,無欲無求,*終選擇了隱逸山林。二○○八年八月,我從位于京城西長安街的原鐵道兵機關大院移居京畿小西山。羈鳥歸林,身無塵累,總算“偷得浮生半日閑”了。 “心如浮云常自在,意似流水任西東”,息影林泉,深居簡出,絕了俗務的欲求,沒有紙媒的誘引,少了杯光斛影的喧囂,寧靜中聽著塵封的心開合吞吐,渾身猶如一片花瓣飄落小溪,隨波逐流,不知去向。某日,記不得是哪一天了,一位不速之客來到寒舍。他的敲門聲,驚起老朽門前的雀兒紛紛向山林中逃匿。當他自報家門,未等他說完我便答道:“趙生偉,很熟悉的名字,在報上讀過你的詩文,只是未曾謀面。”讓他進屋打坐甫定,我依然習慣地端上清茶一杯。定睛一看,小伙子修長的身材,白晳的面龐,舉手投足有一種細膩委婉的儒雅風范。當他說找到我是慕名而來,我的臉不免有些發燒。一個退休的糟老頭,何德何能,受此禮遇。好在生偉的三分俠氣,碰上我這一點素心,于是一見如故,常來常往。他贊賞我晚年選擇山居,曾懇切而激動地說:“您這里真好!春天看著山花微笑,秋日聞著野菊幽香,人的心靈之花想不綻放都難!币苍S是當過教師,生偉的表達能力超強。交談中,他善拉扯、帶情感、緩緩道來,猶如一股流泉,一路潺潺地流淌著,發出叮當悅耳的聲音。言行舉止的那種灑脫飄逸的風度,透著一股陽剛之氣。他是晉西呂梁人,記得他當初來我舍下,帶著老家的汾水老白干和陰山蒙古王,原來趙君是喝著汾河與黃河的渾水長大的。呂梁人的羊肉湯莜面窩窩和蕎面圪團兒,他愛吃;陰山人的奶茶奶酒手把肉,他也喜歡?吹贸觯菂瘟荷脚c陰山的連綿——敞開懷抱接納下眾多河川,養育、成就了他既豪爽又委婉的個性。生偉待人的熱情誠懇,如同一壺濃茶,半輪秋月,細品慢嚼,況味濃烈。他不是那種附庸風雅的人,而是謙虛好學,于知識追求淵綜廣博。這樣的品質淵源有自,生偉當過兵,任過教師,后來又長期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知道解惑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的疑而叩問,不恥相師,孜孜進學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樂于同他交往。收入本書第三輯“如園談藝”中的《關于竹枝詞的問與答》和《叩問“賦比興”》,即是我們在交流學習心得時的切磋。所謂“如園”,興許是指我的西山野墅如園,抑或指生偉的宅邸京東奧林匹克花園小區。生偉不只能文,還好賦詩。他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常有詩文見諸報端。一天,他在我的書齋“天趣堂”,翻閱我的舊詩手稿,興味盎然,不僅慫恿我出版詩稿,還主動提出要為我的舊體詩歌作注。我雖猶疑,*終還是被他的熱情和誠懇所打動,把“詩稿”交給了他。豈料,未逾百日,一本《天趣堂詩稿箋注》擺到了我的案頭,這是我始所未料的。仔細閱讀生偉的注文,**感覺就是翔實、準確、鮮明、生動,他的沉潛發掘,不僅使我的拙作蓬蓽生輝,也為他的“洞明世事,練達人情”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腳。我信任他,欣賞他,二○一四年九月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我的《人間辭話——古典詩詞修辭例話》,書后傳記《望生先生傳略》即出自他的手筆;二○一六年三月新華出版社出版我的《天趣堂散文選》,我又將其更名《皖公傳略》附錄書后;二○一七年九月新華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二本“文選”——《天趣堂詩文選》,我請他作序,他百忙之中不辭勞碌。所言雖多過譽之辭,卻不乏理解與包容;尤其是文筆天馬行空,鋒芒四射,文采豐贍,文氣沛然,讓人服膺。 在我們交往的七八年中,生偉的進步跨度非常大,特別是他步入“天命”之年后,讀書寫作,成果豐碩:*近五年,他在圓滿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一邊向報社投稿、且頻頻刊用,一邊又忙著整理舊作、添加新作,竟然在五年內出版發行了三本書。就拿這本《萃文齋散文》來說,我因要給該書寫序,得以先睹為快,且有驚喜。全書分為《留住鄉愁》《東鱗西爪》《如園談藝》《書序傳記》四輯,后兩輯我在前面零星點點地談了些讀后感,容不贅述。前兩輯中的文章,不少篇什雖已在報刊發表過,但更多的是**次露面,因此讀來有一種全新的感受。生偉離鄉既久,那種皈依的情懷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磨殆盡。然而,一旦還鄉探親,見到家人、故舊,思鄉之情又會浮上心頭。**輯《留住鄉愁》,讓我們了解生偉在喧囂浮躁的社會中沉浮,卻從沒忘記為自己尋找一塊安放靈魂的地方。他的《拜見華老》《母親》《鐵平的婚事》《故鄉的柏洼山》《門前的老槐樹》等思鄉懷人之作,書寫那些隨著日子的邅遞而蒼老的鄉愁,筆端自然流走,一瀉而下,不事雕琢,帶著親歷的體溫,懷著如海的深邃和若水的柔情,盡情地贊美他的故鄉,歌頌故鄉人那種樸實、善良、堅韌和樂觀的精神品質。生偉的故鄉山西素有“華夏文明搖籃”“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譽。他故土難舍,帶著內心的留戀和向往,熱情地書寫著山西那迷人的風物,但更多的是摯愛著它綿長的歷史和人文,如寫故鄉山西的《王家大院的楹聯》《從“豐德票號”家訓看晉商文化》《寫盡江南風流的山西詩人》等,完全是在用自己的愛——一種對人類的大愛,去點亮古老沉默鄉里村落的文化光輝,運思巧妙,落筆清懷。讀了這一輯,不禁使人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中國人信仰血統和傳承,正是血統和傳承營造的莊園,安放著每個中國人虔誠的靈魂。少時仗劍走天洼,故鄉是一輪明月,照亮你志存高遠的夢想;老來斷腸在天涯,故鄉是一縷青煙,迷漫在重巒疊嶂的遠方。背井離鄉的人,即使富貴顯赫,也不過是錦衣夜行;人生*后的慰藉,是落葉歸根,魂歸故里。無論今宵何處,誰都走不出故鄉的宿命。 第二輯《東鱗西爪》乍讀似覺平常寡淡,但仔細地讀下去,卻能給人一種意味綿綿、不絕如縷的透心感覺。這些篇什,不是鼓虛弄懸、鋪陳炫技,而是從生活出發,從感覺出發,直抒胸臆。他沒有文人易犯的窮酸之氣、做作之病。通篇少見華麗的詞藻,而自然平實的文字,卻時不時撩起讀者心中的波瀾。從題材和內容看,有隨筆散記,有評論雜談,還有一些也許很難歸入到哪種文體?梢哉f,它既是評論,又是隨筆;或者說它既是散文,又是新聞體的速寫。這正是生偉的特點,也是他的長處。無疑,生偉是在以一種獨特的書寫帶給我們一種獨特的閱讀享受。生偉多才多藝,其于詩文之外還酷愛書法。他學書雖師法王、顏、柳、蘇、黃、趙諸家,但對二王行草、顏氏真書尤為著力。每每潑墨疾書,必是凝神聚氣,集全身之力發于指端,筆不停輟,文不加點,洋洋灑灑,厚重陡峭。這本“散文集”前面扉頁展示的兩幅墨寶,是我親自看他一氣呵成的。他的書法作品運筆圓轉流利,元氣充盈,活力彌漫;墨色赫奕凝重,線條蒼渾老辣,凸現他深厚的書外之功。 生偉是那種執著且能堅守的人。當兵也好,當老師也好,干教育培訓乃至人事工作,他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參加中國鐵路作家協會之后,他曾對我說:“入會給我一種緊迫感、責任感,它是榮譽,更是一種激勵。今后,職場的工作再忙,我都要以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導,繼續努力堅持讀書寫作。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只有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讀者,才配得上這個光榮稱號!睉{著生偉的人品和才智,我深信他是一定能夠實現這種美好愿望的。 毋庸諱言,收入本書的散文作品,水平上有些參差不齊,如早期作文中有個別篇什失之粗疏,但這有什么要緊,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十分完美的事,人的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有短呢,做文章概莫能外。生偉的謙虛好學、求知熱情和聰明才智使我深信,隨著時間的流逝,閱歷的豐富,他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寫出屬于自己的高峰式的作品。 人生在世,剎那便是永恒,驀然回首,蒼老的是歲月,永葆青春的卻是朋友間的相知與溫暖。 讀著生偉的散文集,回憶往日與之切磋之樂,不勝欣喜之至,故略作序引焉! 七十三叟?農歷雞年仲秋寫于京畿小西山如園 (序文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鐵道建筑報社原副總編輯,曾任原鐵道兵第五師司令部作戰參謀,《鐵道兵》報記者、編輯,中國傳媒大學特約研究員,中國根藝研究會秘書長。)
萃文齋散文 作者簡介
趙生偉(1962年--),字天弘,號“萃文齋齋主”、又“三境山人”,祖籍山西省柳林縣人。大學本科學歷,F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書畫院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1978年12月應征入伍,在部隊時任打字員、文書、子弟學校教師;1984年1月鐵道兵改工遂定居北京繼續任教。1993年調局機關工作,先后從事企業培訓、勞資及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現為中國鐵建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正處級)、高級工程師。業余愛好寫作,著有《天趣堂詩稿箋注》《萃文齋詩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