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才子的書緣-郭沫若的讀書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50460
- 條形碼:9787547050460 ; 978-7-5470-504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才子的書緣-郭沫若的讀書生活 本書特色
★郭沫若:中國新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他的才華,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亦是屈指可數的。
★本書在解讀郭沫若讀書生活的基礎上,注重歷史背景和資料的鉤沉,注重對其一生讀書生活過程的分析,以期客觀了解郭沫若,擇善而從,引導讀者走近大師。
★ 郭沫若先生曾說:“年輕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讀書而論,尚未開卷時,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難,則不禁頹然而氣餒。于是淺嘗偷巧的習慣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腦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讀別人的評論以自囿,或僅讀一書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從而道聽途說。這是我們年輕人zui易傳染的一種通病。” 那就不妨手握本書,跟隨大師,把書讀活。
才子的書緣-郭沫若的讀書生活 內容簡介
郭沫若,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本書選取“讀書生活”這一特定的角度,通過郭沫若如何讀書、寫書、購書、藏書、愛書,以及介紹他的家學淵源、師承關系、訪學交游、講學課徒等側面,來展現他們的讀書方法、治學特點以及事業成就。種種趣聞美談、掌故逸事,可見他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風貌。了解他的讀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和學術風云變幻歷史的一次回顧與反思。
才子的書緣-郭沫若的讀書生活 目錄
序
翩翩少年郎 騎馬上學堂
怡怡兄長情
嗜讀林譯小說
報刊的啟蒙
一份成績單
記憶大師
拓都與么匿
“我特別喜歡《莊子》”
接受、創造與誤讀
走向歌德
深自刻勉 克收厥成
棄醫從文
讀書與創作(一)
讀書與創作(二)
讀書與創作(三)
“詩人譯詩,以詩譯詩”
少年的煩惱
才子賣書
書店漁獵
“竊書”記
“理解不足,只好精讀”
書猶藥也
讀譯《處女地》
移譯《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
贈書安娜
離滬之前
書生本色
“嗟我小齋中”
勤于訪書
文字研究
維權事件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
讀魯迅
研讀《史記》
“我委實自比過屈原”
關于《甲申三百年祭》
讀書與抄書
求學日本
親近俄蘇
讀書之后:序跋及評論
談讀書
“圖書館里去挖煤”
郭沫若與出版社
文學老編輯
讀改己作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以書會友
讀書詩
勸學勸讀,勵人勵己
蔡文姬與陳瑞生
《陸游》一冊蒙相授
細心辨真偽
《李白與杜甫》
*后的譯著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才子的書緣-郭沫若的讀書生活 節選
進入20世紀,人類的世界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這同時向人們提出了一種要求,就是要關注世界文化,尤其是那些有志于成為新世紀的文化巨人或大家名流的人,不放眼世界,不對世界文化廣納博取,顯然是不行的。20世紀傳播世界文化的主要媒介物,當是書籍,特別是代表世界先進文化的外國書籍。于是,多讀外國書便成了中國新文化先驅或建設者進入世界文化的極為重要的途徑。我們在這里,擬從讀書這一角度,就早期郭沫若對外國書的涉獵,進行一些簡略的考察,并記錄下一點有關的感想。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角度來談,是基于這樣一個想法,即我們既應研究郭沫若的書(著述),也要研究他所讀的書及其影響作用,還應研究郭沫若的讀書活動本身。而這后一點,似乎還不為學界所注意和重視。
郭沫若有幸出生于一個“讀書的風氣相當盛”的村鎮和一個差可稱為“書香門第”的家庭。但這“書香”無疑主要來自經書之類的傳統舊學。大致而言,郭沫若在故鄉、本國求學階段所接受的教育,骨子里還是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導的。雖然郭沫若在家塾、小學和中學階段都接觸到新學,讀到新的書刊,但其來自巨大的傳統文化定式或慣性所植下的舊學根基,仍然構成了他先在的主要的文化接受機制,使他對那些傳統文化科目更容易接受。何況在彼時彼地講求“富國強兵”“實業救國”的新學本身也帶有相當濃厚的傳統色彩,再加之師資水平方面的限制,使郭沫若在新學方面不可能有大的進步和收獲。這樣說還有個起碼的根據,就是在本鄉、本國求學期間,郭沫若沒有讀到什么像樣的或純粹的“外國書”,他所讀到的新書刊,充其量也只是有限地傳播一些外國文化的國語書刊。相比較,他更習慣讀的還是傳統書籍。結婚**天夜晚,郭沫若“順手”拿來讀的是《莊子》;“回門”的夜晚,所讀的則是一部古版的《文選》。郭沫若參加天津陸軍軍醫學校復試時,對嚴復譯述的斯賓塞《群學肄言》中的主要術語相當陌生,以致對“拓都與么匿”這樣的作文題無能為力。如果認真讀過該譯本(當時已相當流行,郭沫若也粗略讀過)就會較容易地想起“拓都與么匿”是嚴復對英語total(全體、總體或群之意)和unit(個體、單位或己之意)的音譯(有一些考生即知之),就不至于完全不懂題目含義而離題萬里地胡寫幾句去交卷。盡管上了新式小學和中學的郭沫若,也曾被風行的林譯小說俘獲了心靈,但經由林紓“翻譯”的外國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中國化”了,能使郭沫若感動并對其產生影響的,大抵也是能夠與其初成的文化心理結構相契合的情愛描寫或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式的故事,如林譯《迦茵小傳》《茶花女遺事》《撒喀遜劫后英雄略》等,莫不如此。故而可以說,早年郭沫若的讀書生活,基本還處于中國傳統書籍或固有文化所形成的氛圍之中,彼時的讀書經歷實不足以使他成為“文化新人”,至多不過是帶有趨新傾向的“文化舊人”而已,所以我們沒必要過分夸大少年時期郭沫若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及其影響作用。
是一個相當偶然的機遇,將郭沫若投入了由外國書籍或外國文化構成的環境之中。1913年12月27日晚上,郭沫若大哥郭開文的朋友張次瑜來訪,并提議讓郭沫若隨他往日本留學。結果次日便登程,使當時的郭沫若大有絕處逢生、柳暗花明而又必須背水一戰、誓死一搏的心情。應該感謝和記住這個日子,因為這種讀書環境的變換對當時已準備返回故鄉、繼承父業的郭沫若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差一點,生活中多了一個普通的郭開貞,歷史上卻少了一個著名的郭沫若!
從讀書學習的方式及目的而言,在家鄉、本國求學期間的郭沫若,總體還停留在舊式的被動學習階段;到日本留學期間,則基本進入了新式的主動學習階段。非常自覺地刻苦讀書以及高效地讀書進度,已經成為他尋求精神支柱,尋求人生光明出路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在新的文化視閾中,強化了郭沫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愛國心。從讀書種類和內容上講,留學日本時期,外語書籍成為郭沫若*主要的讀物。開始時多是日語書,后來擴及德語書、英語書。起初較多地局限于教科書,到后來,則自由地搜讀自己愛讀的書,其中多是外國文學方面的書。日本的高等學校格外注重外語的學習,所用教材中多有外國文學作品,其中既有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也有泰戈爾的作品,等等。初時,郭沫若接觸較多的是泰戈爾的作品,并為其所迷醉,不僅買他的作品,而且還到圖書館里尋他的作品,貪婪地讀著,吟味和歆享著泰戈爾的詩歌美境。由此逐漸擴大開去,讀到了印度古詩人加皮爾的作品,美國浪漫詩人惠特曼的作品,以及西方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如尼采、斯賓諾莎、馬克思等)的著作。郭沫若在《〈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顧〉提綱》中曾談及自己“詩的覺醒”,便側重強調了泰戈爾、海涅對他的影響;談自己的“詩的爆發”,則側重強調了惠特曼、雪萊對他的影響;談自己“向戲劇的發展”,則側重強調了歌德、瓦格納對他的影響;談自己“向小說的發展”,則側重談了福樓拜、屠格涅夫等人對他的影響。郭沫若從事創作是明顯受到外國文化與文學的影響的。關于這點,許多學者都給予了充分的注意和相當詳細的論述,這里不再贅述。但在此我們想特別強調這樣一點,即郭沫若接受外國文學和文化的影響,是與他閱讀外國書的讀書活動密切相關并同步展開的。故而也要格外重視郭沫若閱讀外國書的活動本身,深入細致地考察他是怎樣讀外國書的,以及他怎樣以此為門徑進入世界文化語境的。
才子的書緣-郭沫若的讀書生活 作者簡介
李繼凱,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學文化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創造”及參與主持、撰稿的各類項目多項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