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上海Lady-上海女兒:程乃珊-紀念收藏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3656
- 條形碼:9787108063656 ; 978-7-108-06365-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Lady-上海女兒:程乃珊-紀念收藏本 本書特色
將程乃珊和其他都市描摹比較,我的意見是,程乃珊不可替代。不只材料擁有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文學營養的品質差異。 ——作家 王安憶 程乃珊是上海的女兒,上海哺育了程乃珊,她也以自己的充滿感情的個性文字,回報了這座城市。 ——作家 趙麗宏 對乃珊而言,書房乃是戰場,是其生命的維系。她每日躲進狹小的書房,奮筆疾書,拼盡一點氣力,說盡留存于大腦中有關老上海的悲歡離合。 ——主持人 曹可凡 20世紀80年代,程乃珊、王安憶和王小鷹是上海青年女作家的三鼎甲……我與不少北方的作家朋友談起上海文學創作時,他們都把讀程乃珊作為了解他們心目中的上海影像的途徑。 ——學者 陳思和 強烈的自覺,使她成為新世紀以來,發掘、傳播老上海文化和生活習俗的重要也較有影響的作家……她翻箱倒柜地在上海歷史舊箱子的角角落落里,發掘著具有文脈意味的各種器物、習俗、細節。 ——文藝評論家 毛時安
上海Lady-上海女兒:程乃珊-紀念收藏本 內容簡介
“上海女兒:程乃珊”為作家程乃珊逝世5周年的紀念收藏文集,含《上海Color》《上海Memory》《上海Lady》《上海Taste》4本,精選其30年創作生涯中傾心著墨上海文化的經典之作,為上海的克勒腔調、弄堂記憶、女性剪影、舌尖風云留下張張畢肖的畫像。
其中《上海Lady》精選其重點描繪上海女性的散文作品,將女性作為都會的風景線加以描摹,從而展現城市的風格和精神。全書分為五章,分別為“四季歌”(講述女性個體的故事)、“鏡花緣”(分析女性裝扮時尚)、“女兒經”(勾勒小兒女生活細節)、“紅豆曲”(繪制兩性情感圖譜)、“仕女圖”(各階層、各行業女性形象素描)。
上海Lady-上海女兒:程乃珊-紀念收藏本 目錄
總序/王安憶
四季歌
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女人
我的媽媽
榮貞阿婆
上海街情話
鏡花緣
做頭發
髻
女人和帽子
花邊
旗袍吟
高跟鞋
女兒經
小姊妹
絹頭
結絨線
女紅和鐵蝴蝶
女人和床
紅豆曲
她喜歡吃甜的
老公如老酒
太太萬歲
上海女人的“作”
介紹朋友
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
仕女圖
上海女人
上海小姐
一枝花
小家碧玉
亭子間的女人們
申家姆媽
交際花
女裁縫
保姆
上海煞女
代跋/毛時安
上海Lady-上海女兒:程乃珊-紀念收藏本 節選
《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女人》
浙江桐鄉梧桐鎮的女人們
我們程家的故鄉浙江桐鄉梧桐鎮——好美麗的名字——在祖輩父輩的回憶中,是一派飄逸清幽的水鄉,但見水道縱橫,白墻黑瓦的民居倚河而立。家鄉是著名的蠶鄉,正如茅盾的《春蠶》所描述的。
水鄉可以講是中國特有的景致。外國的水鄉不多,恕我不見世面,似只有威尼斯,那窄窄的河道和古樸的布滿青苔的墻壁還蘊含著水鄉之氣。然與中國的水鄉相比,還是十分不同的。我們的水鄉是一幅寫意的水墨畫,黑白之間,自有一份天長地久的空靈。
遺憾的是,2006年我與叔嬸重返梧桐鎮之時,那百年水鄉古風已無從尋覓——程家的老宅已拆除,河道也填沒,還殘存的幾幢半塌的老民居十室九空,墻上一個個畫上粗影的紅色“拆”字,像煞古裝電影里拍出來的處決犯人的“批”,看著觸目驚心!
梧桐鎮已改名為“梧桐街道”,父輩記憶中大片的桑園消失了,一片車水馬龍,這就叫現代化嗎?縱使風景再好,已非江南水鄉的景色了!
程氏祠堂當然也拆了,唯有一棵柏樹,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叔叔依稀記得還是原先的那棵。一句“家族之樹常綠”,此時悄然潛上我的心頭,并萌發了盡我所能寫部五代家族史的念頭。
去年5月,我的微博里有一封私信,打開一看,信發自廣州,發信人開口稱我“乃珊姑姑”,自報家門,她的曾祖父程慕廉與我祖父程慕灝是同父異母兄弟,這支程家支脈一直在杭州山子巷24號開枝散葉,如今,山子巷24號已被杭州市政府保留為民國時期的優秀建筑。
從梧桐鎮到杭州,到上海,乃至今日的香港、北美……我們這棵家族之樹可謂根深葉茂,支脈繁衍,其中不乏祖輩的辛勤栽培,包括那幾位連名字都沒留下的我們宗族的母親們。
那位微博上留下私信的我的堂侄女,雖然我與她從未謀面,她所屬的那個慕廉祖父的支脈成員我一個也未見過,但這位堂侄女很讓我感到親切: 她自小學鋼琴,現為廣州專職鋼琴老師,且文筆優美,已出幾冊與音樂有關的散文集和鋼琴教育書,還擅長繪畫——這完全是我們程家女性的特征。我家女性專業從事繪畫、鋼琴、寫作、外語的頗多……所謂血濃于水。然而在我的百年家族故事中,**位載入我們家史的女主角卻是一位沒有留下任何照片、目不識丁、纏著一對小腳的農村婦女。她連名字都沒留下,她就是我的曾祖父震權公的原配程黃氏。
我們程家祖籍安徽省休寧縣,祖先原任當地鹽公道,想來是一個管鹽的公務員。太平天國時期,遷至浙江桐鄉落籍,租居了梧桐鎮東門外的一幢前后兩進的舊平房,前進有高祖父久安公,開設店鋪,名“程久盛”,專業經營蠶種、桑葉之類,后進為居家之用。但終因書生經商業務不佳,以致家道清貧。曾祖父震權公不得不早早輟學,赴杭州當賬房打工。曾祖父娶妻黃氏,纏了一對小腳,卻桑田蠶房店務幾頭一手抓,并育有兩子,大子慕廉,也早早輟學去烏鎮某醬園學生意,幼子連名字也沒留下就夭折了!
不記得哪年,曾祖父突然大病,危在旦夕。那個時代,男人是家中的頂梁柱,一個家若沒有男人,真的如天塌下來一樣!此時長子慕廉雖已輟學去學生意,然尚無能力獨立挑起養家之職。曾祖母走投無路,心一橫,帶著幼子跪在菩薩前發了毒誓: 愿以母子兩人之命來換取丈夫的命。當時小兒雖尚年幼,卻已懂得在菩薩前發誓的分量,因此咬緊雙唇任憑母親打罵威逼就是死不開口。怨恨之下,母親擅自代幼子發了誓,并強按著他的頭在菩薩前磕了三個頭,然后拉著他去屋后直奔井臺。畢竟是做娘的,她心軟了,忍不下心親手將兒子扔下井里,只是婉轉對兒子說:“姆媽先下去,在下面等你,你不要怕……”便縱身躍下。兒子沒有跟下去。鄉里聞訊趕來,從井里撈出,已回魂乏術!
井那么深,那么涼,那么黑,根本就是一條通往另一個不可知世界的隧道,別具一種令人發指的恐懼。縱身一躍時,需多大的勇氣和決心!而我這位曾祖母,縱身一躍,搗碎了一鏡瀲滟的月光,成就了我們家族史一則湮遠的凄厲典故。從此,我害怕走近任何井臺,包括上海弄堂里常有的那種用粗鐵鏈封鎖住井蓋的井。
信不信由你,自曾祖母黃氏投井自盡后,曾祖父的病竟不治而愈,遺憾的是,那個幼子雖然沒有在菩薩前發誓,也沒往井里跳,第二年也夭折了!
曾祖父再娶續弦邵氏,就是我祖父的親生母親,共育有子女十個,但由于家貧,*后成活的只有三個: 祖父程慕灝、伯祖程慕頤(后成為有“中國細菌學之父”之稱的著名微生物學家)、姑婆程慕英。續弦的曾祖母也是一對小腳,卻是挑擔采桑、繅絲孵蠶,田里屋里樣樣一把抓。據講,她孵的蠶子質量上乘,以至鄉里人都傳頌:“久盛號”蠶種是*好的。
說來真奇,曾祖父一病愈,程家家道也似走上重生之道,雖然仍是清貧,卻似有了一線新機。當時鄉間的“久盛號”已由曾祖母打理,曾祖父也就放心去杭州張公館繼續履職。由于處理賬務錢財進出有條不紊,深得東家器重,東家再將曾祖父推薦給自己的姻親孫家兼職。說起孫家,來頭不小,主人就是曾得清慶親王賞識而未被慈禧重用的孫寶琦。辛亥革命后,他為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顯赫一時。孫寶琦有一個孫女就是張愛玲的繼母。只是好不過三代,到抗戰開始不久,張、孫兩大家都已敗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凈!
說起張家的發跡,也是一則傳奇。傳說張家的發家人原是一守城小卒,那天正在城頭上邊抽旱煙邊大解,突然發現海面有倭寇(也有講是海盜)之船來偷襲,他不慌不忙將旱煙槍往近處的炮臺一點,“轟”一聲,賊船以為城門哨兵已有覺察,連忙掉頭就逃。這位小卒就這樣一不小心立了大功。朝廷在其老家浙江同里廣賜良田,每年來交租的船絡繹不絕,并在杭州大興土木,造了赫赫有名的張公館。據祖父回憶,張公館內猶如大觀園,奇石名花,樓臺亭閣,真是說不盡的奢華。張公館的幾位少爺成天吟詩作畫,進出名駒,風流倜儻。
從小祖父就對我們說,張家對我們程家是有恩的。祖父清晰記得,幼時隨曾祖父到張公館度假,一天祖父與伯祖兄弟倆正在園內嬉戲,忽聞一陣清晰的馬蹄聲,有人高呼“三少爺到”,兩小兄弟自知回避不及,便連忙打千請安。三少爺見兩個孩子聰明可愛,問起誰家的孩子,兩小兄弟忙自報家門,是賬房程震權的兒子。三少爺當即讓人把曾祖父找來問:“兩個那么聰明的孩子為什么不進學校念書?”曾祖父回答:“我們小戶人家,能夠識幾個字、記幾筆賬糊口就可以了,沒有能力全力栽培。”三少爺極力勸道:“你的想法已經落伍了,現在西學奮進,國家需要大力栽培年輕人。你應該將孩子送到新學校栽培,兩個孩子這么聰明,將來前途無量。你沒有能力我來幫你。”就這樣,我的祖父、伯祖兩兄弟在張家的資助下,轉學至桐鄉縣立小學,他們學業優秀,祖父續赴杭州省立簿記學校(相當于今天的會計學校),在校學習期間,由于成績優良,得該校高才生之譽,伯祖慕頤杭州官立中學畢業后,公費保送杭州醫專深造。家業似有轉機了。
而在浙江梧桐鎮鄉間,小腳曾祖母為了增添家庭勞動力,讓在醬園店已滿師的祖父同父異母的長兄慕廉早早娶了一門媳婦吳氏來操持家務,種桑養蠶。為了方便勞作,這位淳樸的鄉間婦女已是一對大足。中國古語“長嫂如母”,對這位長嫂,祖父和伯祖一世尊重。兩兄弟后來發達后,在杭州山子巷造了三層大洋房,拱手讓給這位大嫂和后代居住。當然,這已是后話了。但是,此時兩個鄉間女人養不起兩個洋學生,只好讓仍在醫專求學的伯祖慕頤娶了目不識丁的伯祖母王氏,只為了家里可以多一個勞動力,不意間,卻種下了一個長達一輩子的愛情苦果。就這樣,前方加緊苦讀,后方三個鄉間女人克勤克儉,為了程家的未來辛勤奮斗。
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女人
祖母馥笙可以講是梧桐鎮程家**個步入大上海的女人。其更大的意義是程家一支新嫩的支脈將在大上海破土而出,同時為梧桐鎮的女人們開了一個闖蕩大上海的先例。
吳毓英,一個如同茅盾的《林家鋪子》里林家姑娘一樣樸實的水鄉姑娘,眉清目秀,在縣城女中初中畢業,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女知識分子,安分守己的小家碧玉。經人說媒,許給我祖母的弟弟,據說也因為祖父在上海做銀行先生,女方家長才同意了這門親事。因為新娘子長得嬌小玲瓏,我父輩親熱地稱她為“矮子舅媽”。小夫妻剛完婚就雙雙到大上海尋找夢想。祖父幫小舅子在錢莊找了個職位,工資不高,卻也穩定。矮子舅媽打理家務,閑時常來中行別業幫助我祖母照料幾個孩子和做家務,小日子過得蠻舒服。
可惜天有不測風云。大上海雖說處處有機會,卻也是步步有陷阱,矮子舅媽的老公不知如何交上幾個損友染上了毒癮。據父輩回憶,未染上毒癮前,這個舅舅和藹可親,對幾個外甥是疼愛有加,常常帶他們去看戲吃點心;自從染上毒癮后,他完全變了一個人,先是貪污錢莊里的鈔票,將好端端的一份工作也丟了,再到處借債,自己徹夜不歸,債主連夜上門逼債,逼得矮子舅媽走投無路,到后來嚇得家里也無法住,就一直躲在中行別業我家。初時祖父還幫著苦勸這位舅子,送他去戒毒所戒毒,幫他還債,再替他另謀新的工作,但都無濟于事,過不多久,他便舊病復犯,夜不歸宿。
終于,一天祖父對矮子舅媽說:“你只好心硬一點,譬如當他已經死了,你要重新開始你的生活。”
那個時代,一個弱女子要重新開始生活,自力更生,談何容易?祖父考慮到自己雖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資助她,但畢竟非長遠之計,唯一的出路就是鼓勵她做一個自食其力的職業婦女。好在矮子舅媽尚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祖父先為她在一家助產士學校報了名。兩年后,伯祖程慕頤被上海醫學院聘為教授專授細菌學,并為他特別設立一個化驗專科班,祖父便鼓勵矮子舅媽再去深造。此時的吳毓英一直住在中行別業我們家,一心苦讀,成績斐然,畢業后適逢伯祖程慕頤化驗所業務如火如荼,她就很順當地成為一位稱職的化驗員。有了固定的收入,她便搬出中行別業,自己在外面租了房子,過著滋潤淡定、自力更生的職業婦女生活,并以此為據點,將梧桐鎮的娘家弟兄侄子一個個接到上海來闖蕩天下。說起來,吳家還真出了幾個人才: 吳毓英的侄女吳曼華早年參加革命,后任上海市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吳毓英的侄子吳建華的女兒,現為加拿大某市華人總商會的會長……
吳毓英一生以化驗專業為職業,直到八十八歲去世,學生已桃李滿天下。曾見過她年輕時的照片,一頭垂肩燙發,配淺色寬身呢大衣,平跟的縛帶皮鞋,這是當時上海*典型的職業婦女打扮。一個蠶鄉的小家碧玉就這樣慢慢敦化成上海典型職業女性。
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完全淪落成上海街頭的叫花子,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拖著鞋皮與一群癮君子為伍,露宿街頭,并常常會守候在我父親和姑叔放學的路上,向他們乞討:“想想娘舅從前也很寶貝你們的,你們就可憐可憐娘舅,給我點錢買只大餅吃吃……”祖父常會警告他們,一個銅板也不許給他。每逢此時,父親他們又驚又怕,總是落荒而逃。
畢竟是親娘舅,雖然他淪為癮君子,卻總會在他們背后叮囑:“不要奔,不要奔,小心跌跤,娘舅不跟你們纏了……”聽來令人唏噓。
1927年,作為國家銀行的中央銀行正式成立,宋子文任總裁,央行虛設兩個副局長職位。有人在宋的面前極力推薦祖父,其實宋子文對祖父也早有所聞,知道他在財務委員會負責金庫管理、籌募款項均盡心盡力,辦事干練,正是年輕有為的人才,并想當然地認為,將祖父調到中央銀行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在未征得祖父本人意見時,就在內部公布“程慕灝為業務局副局長”的任命。
這時,貝祖詒(貝聿銘之父)從香港中國銀行調到上海中國銀行任經理,得知祖父得到宋子文的賞識要調往中央銀行,不愿放人。同時提出,既然中央銀行聘他為副局長,我們中國銀行就升他為副經理。再講,祖父本身也不愿去中央銀行,感到中央銀行是純官僚機構,自己勤懇工作,不過求個豐衣足食,既不善鉆營,也不會鉆營,根本無意涉足仕途,而且官場多變屢見不鮮,遠不如中國銀行穩定,便委婉謝絕了宋子文的邀請。此時祖父僅二十九歲,無意中創造了中國銀行有史以來的三個“**”: **個由主任跳過襄理直接晉升為副經理的人員;**個年僅二十九歲的經理;**個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留洋經歷的經理。
然而,正所謂賭場得意,情場失意,甘蔗沒有兩頭甜。正當祖父事業春風得意之時,個人生活卻遭到重大的打擊——祖母突發心臟病猝然去世,丟下二子四女,*小的姑姑只有兩個月。祖父一個男人家如何應付得了這個場面!這時矮子舅媽毅然搬入家里幫助祖父,料理家務,撫慰失去母親的孩子們……
祖父晚年時曾向我透露,在那*悲傷的時候,吳毓英給他很大的寬慰。或許對吳毓英來說,這段感情應注入得更早,早在祖父為她不成器的丈夫奔走,鼓勵她、幫助她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女性時,一個英俊能干的男人已深深走入她的心靈……或許有許多理由可以令吳毓英由孩子們的舅媽轉換為母親……但是吳毓英畢竟是有丈夫的,盡管丈夫不成器,下落不明,但在法律上,她是有丈夫的,還是祖父的內弟媳。祖父作為一位金融人士,一舉一動更需要行得正、立得直,不能有一點讓人詬病之處。對這一點,兩人都深知其中輕重,終于快刀斬亂麻了結了這段情愫。
若干年后一個北風凜冽的冬夜,一個叫花子找到我家報信,矮子舅媽的丈夫倒斃在街頭。祖父連忙陪著矮子舅媽去收尸,矮子舅媽以未亡人身份一樣為他戴孝守靈。此時祖父已迎娶了無錫黿頭渚楊家的二小姐為續弦,女兒都已三歲了。矮子舅媽終身未再嫁。人前人后,矮子舅媽都被尊稱為“吳先生”。中國的女人向來有很多稱呼: 小姐、夫人、貴婦、師母、太夫人……但總覺得,一個女人被稱為“先生”,是一種*大的榮譽。能夠被稱為“先生”的女性,必須受過良好教育,德望俱重,懿范雙具,她們一定經歷過時代的風云,閱盡世情的滄桑,處世低調又恬淡,猶如一杯清澈的香茗。
據我的四姑媽回憶,祖父九十歲時,她去香港探親,祖父囑咐她帶一封信給矮子舅媽。信中寫什么當然不得而知,但矮子舅媽當著姑媽的面讀完此信后泣不成聲。關于矮子舅媽與祖父的這段故事,我已寫入我的長篇小說《金融家》之中。
上海Lady-上海女兒:程乃珊-紀念收藏本 作者簡介
程乃珊(1946—2013),上海女作家代表人物。創作多根植上海本土,取材于獨特的時代背景、家族故事與人生境遇,以細膩的文筆勾勒出上海文化中生動的兩種質素——老克勒文化與小市民生活。代表作有《上海Lady》《上海Taste》《遠去的聲音》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