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體觀的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23855
- 條形碼:9787112223855 ; 978-7-112-2238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于整體觀的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研究 本書特色
本研究緣自對當代背景下三個嶺南建筑相關現象的思考:在全球一體化和地域性博弈背景下,當代嶺南建筑存在地域特色相對缺失現象,在環境危機和提倡可持續發展理論背景下,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設計存在片面化現象,在科技跨越式發展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當代嶺南建筑創作存在非理性化現象。
基于整體觀的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研究 內容簡介
本研究緣自對當代背景下三個嶺南建筑相關現象的思考:在全球一體化和地域性博弈背景下,當代嶺南建筑存在地域特色相對缺失現象,在環境危機和提倡可持續發展理論背景下,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設計存在片面化現象,在科技跨越式發展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當代嶺南建筑創作存在非理性化現象。
基于整體觀的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研究 目錄
序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與背景——對三個“片面化”現象的思考
1.1.1 全球化和地域性背景下的當代嶺南建筑
1.1.2 環境危機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建筑氣候適應性
1.1.3 科技進步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的建筑創作
1.2 研究對象與界定
1.2.1 整體觀思維的引入
1.2.2 當代嶺南建筑
1.2.3 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義
1.4 相關研究綜述
1.4.1 國外相關研究
1.4.2 國內相關研究
1.5 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創新點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分析及其整體觀芻議
2.1 建筑氣候適應性解讀
2.1.1 狹義解讀
2.1.2 廣義解讀
2.2 嶺南氣候分析
2.2.1 嶺南氣候類型
2.2.2 嶺南氣候要素
2.2.3 嶺南氣候特征
2.3 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基本要求
2.3.1 遮陽隔熱要求
2.3.2 通風散熱要求
2.3.3 環境降溫要求
2.3.4 防雨、防潮、防臺風要求
2.4 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策略發展分析
2.4.1 建筑氣候適應性策略的可變性
2.4.2 原始時期的“完全開放”策略
2.4.3 傳統時期的“外封閉內開放”策略
2.4.4 現代時期的“選擇性開放”策略
2.5 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的整體觀芻議
2.5.1 建筑氣候適應性整體觀概念
2.5.2 自然因素的整體性
2.5.3 文化因素的協調性
2.5.4 技術因素的適宜性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基于整體觀的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理論探索
3.1 基于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整體觀的當代因素分析
3.1.1 自然因素的惡化
3.1.2 文化因素的劇變
3.1.3 技術因素的躍升
3.2 時代背景下整體理性創作方法的復歸
3.2.1 客觀影響因素分析
3.2.2 主觀影響因素分析
3.2.3 理性創作方法復歸
3.3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研究的理論依據
3.3.1 系統論的整體觀核心思想
3.3.2 “兩觀三性”整體創作理論
3.3.3 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的整體觀
3.4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研究的實踐基礎
3.4.1 以形態空間為主導的實踐
3.4.2 以環境融合為主導的實踐
3.4.3 以技術支撐為主導的實踐
3.5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的構成
3.5.1 多樣性的總體策略
3.5.2 符合時代要求的局部策略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的形態空間策略
4.1 氣候適應性與建筑形式
4.1.1 當代建筑形式的發展趨勢
4.1.2 氣候適應性與建筑形式
4.2 適應氣候的建筑群體布局策略
4.2.1 城市化與高層化的影響
4.2.2 朝向選擇
4.2.3 密集式布局
4.2.4 分散式布局
4.2.5 高低層混合布局
4.3 適應氣候的建筑體型策略
4.3.1 風格多元化與新技術的影響
4.3.2 小進深體型
4.3.3 架空體型
4.3.4 特異體型
4.4 適應氣候的建筑空間策略
4.4.1 大型化與復合化的影響
4.4.2 水平流動空間
4.4.3 垂直流動空間
4.4.4 復合流動空間
4.5 適應氣候的建筑界面策略
4.5.1 審美觀念與新材料的影響
4.5.2 凹凸式界面
4.5.3 構件式界面
4.5.4 表皮式界面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的生態環境策略
5.1 建筑氣候適應性與生態環境
5.1.1 嶺南建筑的“綠文化”傳統
5.1.2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當代建筑生態環境營造
5.1.3 嶺南建筑生態環境的氣候應對作用
5.2 適應氣候的建筑外部生態環境策略
5.2.1 外部生態環境的隔離與拓展
5.2.2 自然山水生態環境因借
5.2.3 城市人工生態環境因借
5.3 適應氣候的建筑地面生態環境策略
5.3.1 建筑生態環境的多元化趨勢
5.3.2 室外生態環境
5.3.3 架空層生態環境
5.3.4 室內生態環境
5.4 適應氣候的建筑立體生態環境策略
5.4.1 建筑生態環境的立體化要求
5.4.2 空中花園生態環境
5.4.3 垂直綠化生態環境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的技術策略
6.1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的技術觀
6.1.1 建筑技術雙刃劍
6.1.2 基于整體觀的適度技術選擇
6.2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的總體技術策略
6.2.1 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的總體技術策略
6.2.2 低技術的被動式氣候適應性策略
6.2.3 高技術的主動式氣候適應性策略
6.2.4 中間技術的混合式氣候適應性策略
6.3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的具體技術應用
6.3.1 新型材料技術應用
6.3.2 智能控制技術應用
6.3.3 輔助設計技術應用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的整體應用
7.1 策略整體應用原則
7.1.1 提倡整體設計思維——建筑自身的整體性
7.1.2 遵循協調發展原則——建筑與環境的整體性
7.1.3 應用當代適宜技術——建筑與經濟的整體性
7.1.4 注重策略綜合運用——建筑系統的整體性
7.2 策略整體應用實例分析
7.2.1 偏重形式與環境策略的實例——深圳萬科中心
7.2.2 偏重形式與技術策略的實例——深圳建科大樓
7.3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展開全部
基于整體觀的當代嶺南建筑氣候適應性創作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
麥華,1997年畢業于重慶建筑大學,獲建筑學學士學位。2003年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授予的“中國青年建筑師獎”。2004年~2005年入選“150名建筑師在法國”中法文化交流項目,并在法國蒙彼利埃建筑學院學習。2016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大量公共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項目,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設計獎勵,具有較為系統豐富的建筑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特別關注基于地域文化和氣候適應性的建筑創作理論和設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