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巴黎-一個偉大城市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3557
- 條形碼:9787505743557 ; 978-7-5057-4355-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巴黎-一個偉大城市的故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1.與巴黎市立博物館聯合呈現,在深度研究城市檔案和巴黎市立博物館藏品的基礎上,用大量的繪畫、攝影作品以及檔案資料再現巴黎城在每個時代的印記;
2.巴黎不代表法國的一切,但法國的一切你都能在巴黎找到。一部講透巴黎歷史、文化、時尚、藝術和建筑的城市巨著;
3.全彩印刷,內外雙封面,封面超感滑面紙,內文精選純質紙,版式清晰舒朗!采用鎖線膠裝,特用起凸工藝,裝幀精美!
4.為什么巴黎的故事讓人懷念,因為那是一個我們來不及參與的年代。
本書講述了巴黎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悠久的歷史傳承。從在塞納河中島嶼及左岸右岸的起源,到占據瑪黑沼澤地,一直到21世紀各種風格獨特的現代建筑,書中囊括了一系列對這個偉大都市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文化事件。
巴黎-一個偉大城市的故事 內容簡介
從中世紀,到大革命爆發、拿破侖帝國,一直到20世紀的世界大戰,巴黎一直牢牢占據歐洲歷史的中心位置。盡管遭遇了很多磨難,巴黎卻有一種獨特的、難以言狀的魅力,讓這座“光明之城”成為吸引世界目光的大磁石。
《巴黎:一個偉大城市的故事》通過回顧藝術家、皇室建筑師、音樂家以及戰士們對巴黎的貢獻,生動有趣地講述了巴黎是如何演變為如今這個將古代和中世紀遺跡與現代前衛的建筑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大都市。從在塞納河中島嶼及左岸右岸的起源,到占據瑪黑沼澤地,一直到21世紀各種風格獨特的現代建筑,書中囊括了一系列對這個偉大都市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在深度研究城市檔案和探訪博物館藏品的基礎上,本書以大量的繪畫、攝影作品以及檔案資料來展現巴黎具有紀念意義的重大事件,以及巴黎人民的多彩生活。
巴黎-一個偉大城市的故事 目錄
前言 001
巴黎起源 005
盧泰西亞 013
克羅維王國的都城 020
卡佩王朝的承繼 028
菲利普·奧古斯都的影響 038
中世紀 050
16世紀的發展 058
亨利四世 070
大世紀 082
開放的城市 092
太陽王的榮光 102
啟蒙時代 114
路易十六的統治 132
法國大革命 144
共和國的建立 154
拿破侖一世紀元 164
君主制復辟 176
路易·菲利普 188
拿破侖三世的大巴黎 204
奧斯曼男爵的成就 220
活力巴黎(1800—1870) 230
巴黎公社 242
印象主義時代 258
美好時代(1890—1913) 270
戰間期 285
1939—1969年的巴黎 292
熱衷于建造的總統們 303
21世紀的巴黎 320
譯后記 332
巴黎-一個偉大城市的故事 節選
巴黎起源
巴黎平均海拔26米(85英尺),周圍群山環繞,如海拔約128米(420英尺)的蒙馬特山(Montmartre)和貝爾維爾山(Belleville)。巴黎之河塞納河的河道軌跡在過去幾個世紀幾經更改。在距今12 000年前,也就是史前時期,盡管流量不大,塞納河卻極為重要。它基本上沿著巴黎主要大道蜿蜒,懷抱貝爾維爾山、梅尼蒙當山、蒙馬特高地,直到阿爾馬橋(Pont de l’Alma)。在某一點河道爬至*高,然后,塞納河果斷放棄了它綿延的曲線,直沖而下,這條直線河道一直保留至今。巴黎大約每百年遭遇一場洪水,每當洪水過后,塞納河就有恢復其舊河道的趨勢。1910年大洪水期間,離河道相當遠的里昂站(Gare de Lyon)和圣拉扎站(Gare Saint-Lazare)就被埋入水下。如今,盡管各種保護措施齊備(水閘、水庫和加高的堤岸),巴黎仍然對洪水心存懼意。
在距今1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期間,人們逐漸在巴黎周邊定居下來。在中石器時代(距今11000年),游牧民族在塞納河岸建立了一個臨時營地。作為以狩獵采集為生的獵手,他們圍獵野豬、雄鹿、狍子等。這些可由在巴黎十五區亨利·法爾芒大道(Rue Henry Farman)62號出土的爐灶和箭頭遺跡證實。這些獵手偏好使用弓和箭,然而只有由燧石(一種耐用的材料)打造的箭頭才得以保存到現在。
從距今6500年開始的新石器時代到公元前500年鐵器時代,巴黎被作為長期居所定居。在這4000多年里,人們在河邊的貝爾希(Bercy)群居,也就是現在巴黎十二區的貝爾希碼頭(Quai de Bercy),通過挖空木頭制成的獨木舟沿河溯游。他們是農民,主要以種植莊稼和蓄養家畜為生,有時也出去狩獵,采集野果,用獵叉叉魚。他們切割和打磨骨頭和燧石制品,燒制陶器。在現在羅浮宮的位置,發現了距今6000年左右居民務農及墓葬儀式的痕跡,由此推斷在那個時期,人們居住在現羅浮宮附近。
盧泰西亞是巴黎前身,但我們并不知道盧泰西亞的城堡的準確位置在哪里。很長一段時間歷史學家們相信它就位于西岱島(The Ile de la Cité),然而并沒有任何高盧遺跡在西岱島被發現。盡管說有挖掘出房屋的地基,這暗示至少有一個短期的城市結構,但并不足以證明在西岱島長期的城市發展。唯一能支持我們把盧泰西亞的地址定在高盧(現法國)的證據就是尤利烏斯·愷撒征服高盧時所著的《高盧戰記》。
公元前52年,定居在盧泰西亞附近的一個小部族——巴黎西(Parisii),加入了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的軍隊,韋辛格托里克斯是高盧起義領袖,領導各個高盧部落一起反抗羅馬侵略。為了鎮壓巴黎西的反叛,尤里烏斯·愷撒派了他的副官拉比努斯(Labienus)親赴盧泰西亞,而盧泰西亞被他描述成“巴黎西的城堡位于塞納河上的一個小島上”。盧泰西亞由加米羅尼亞(Camulogene)守護,加米羅尼亞是當時高盧人的領袖,他常用一種焦土策略——就是給城市點火,毀壞木橋(來抵抗敵軍)。拉比努斯成功地戲弄了高盧的守衛者,并將他們攪入盧泰西亞的戰爭中,戰爭*后以加米羅尼亞死亡,其軍隊大敗而結束。
韋辛格托里克斯在公元前52年戰敗于阿萊西亞(Alesia),*終向羅馬投降。
具體指出盧泰西亞到底在西岱島哪個位置實在很有爭議性,尤其是愷撒并沒有親自到盧泰西亞,也沒有任何清楚的地理細節的描述。在盧泰西亞應該存在的那段時間,西岱島由四個小島嶼組成,這四個島嶼由于地勢低于海平面6米,因而常年遭遇洪水。盡管2003年,在楠泰爾(Nanterre)發現了高盧城堡的遺跡,占地20公頃(50英畝),這與一般城堡主體建筑的平均面積一致。
楠泰爾城堡包含了一個位于塞納河上的港灣,一個商業中心,不同的工業區(磨面作坊,編織區,屠宰場),以及居住區。然而,楠泰爾以前被稱為楠木托都然(Nemetodurum),而不叫盧泰西亞,盧泰西亞應該在14公里外。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可能有兩座城堡,一座在楠泰爾,另一座在西岱島,兩者互為補充。其他的考古學家則認為盧泰西亞位于塞納河的小島上,或者位于一個已經被河水吞噬的河岸上。他們認為在西岱島還有很多有待挖掘的遺址,有可能會有驚喜掩藏其中。
盧泰西亞
公元1世紀到5世紀,在羅馬帝國早期,高盧被羅馬征服之后,迎來了一段和平和繁榮發展的時期。盧泰西亞成為古里昂省的一個行政中心,該省以里昂為省會。自從3世紀以來,基督教在巴黎**位主教圣丹尼斯的庇護下得到了發展。公元250年,圣丹尼斯和他的同伴一起被斬首于蒙馬特山。蒙馬特在法語中的意思就是“烈士之山”,該名字正是為了紀念圣丹尼斯等基督教徒的這次殉難。
盡管右岸也有一些零星的居民,但除了沼澤及洪水泛濫的地區,盧泰西亞小鎮總體上還是被分為兩個部分,西岱島(the Ile de la Cité)和左岸的圣吉納維夫山(St Genevieve Mount)。小鎮的街道縱橫交錯,坐標網般的街道從圣吉納維夫山的*高點呈放射狀延伸出來,圣吉納維夫山的*高點在現在巴黎五區的圣夏克街(Saint-Jacques)172—174號,這也是盧泰西亞的“卡杜·馬克思摩斯大道 (Cardo Maximus)”,也就是其主要南北軸線的起點。這條中心大道南北延伸,與圣夏克街以及其他各條與圣夏克街平行的且東西走向的二級道路呈直角交叉,這樣的城市構造與古羅馬城市如出一轍。
盧泰西亞古跡豐富: 一個廣場(市民和宗教生活的中心),三個公共浴場,一個劇院和一個競技場。其中兩處,克呂尼浴場(Cluny Baths)以及盧泰西亞競技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浴場是高盧—羅馬文化中一個基本的公共場所,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進行洗浴儀式、照料身體以及鍛煉運動的場所,讓人們得以保持衛生和健康。由于居民們往往喜歡在這些可供娛樂放松和社交的地方會面,這些浴場還承擔了一定的社會功能。
克呂尼溫泉浴場遺跡位于巴黎五區保羅·班樂衛廣場6號(6 Place Paul-Painleve)。浴場建于羅馬皇帝哈德里安(Hadrian,117—138)或者安東尼·庇烏(Antonin le Pieux,138—161)在位期間,原本占地1公頃(2.5英畝),遠大于現在遺跡的面積,但如今也僅存這點遺跡了。從中世紀起,浴場被克呂尼修道士所有,此間浴場不斷被更改為其他用途,因而得以保存。
位于巴黎五區阿熱那大街6號(6 Rue des Arene)和蒙熱大街47號(Rue Monge)的盧泰西亞競技場曾經是擁有一個舞臺的圓形劇院。在這個劇院不僅僅展示著各種劍術格斗和瘋狂的狩獵,還包含了啞劇、舞蹈、歌曲等表演。這個劇院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是羅馬*大的劇院之一,長130米(427英尺),寬100米(328英尺),能容納17000名觀眾,這遠大于盧泰西亞小鎮僅僅6000名的居民數量。
后羅馬帝國時期,從4世紀到5世紀,盧泰西亞在抵御日耳曼侵略的防衛布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羅馬皇帝“叛教者”尤里安使盧泰西亞成為羅馬軍隊的總部。其實他一樣可以選擇其他城市,但他偏愛盧泰西亞。因為在公元360年,他正是在盧泰西亞加冕稱帝,正如公元358年他在著作《厭胡者》(Misopogon)中所寫道:
那時我至愛的盧泰西亞正處于冬季,這里就是愷撒所稱的巴黎西小鎮。它是一個完全被河水環繞的小島,木橋從各個方向延伸到該島,河水幾乎不漲潮或衰退,無論冬夏,它都幾乎保留在一模一樣的水位。在想從河中舀水來喝的人眼中,這河水水色宜人,十分清澈,而由于這不過是一個島嶼,居民們必須從河里取水來喝……那里有上好的葡萄藤,有些人不惜力氣地在那里種起了無花果樹,為了使無花果樹在冬天得以存活,他們必須在冬天用草編的毯子將無花果樹圍起來,從而抵御嚴寒的天氣。
在4世紀時,巴黎這個名字——巴黎西的地方的省略詞上,也就是巴黎西人的城鎮——開始在盧泰西亞流行開來。早期的居民們也開始放棄左岸,而退回到西岱島,并在西岱島上建起了兩座建筑。在西面,也就是現在巴黎一區的宮殿大道4號(4 Boulevard du Palais)立法大樓(Palais de Justice)的位置,當時矗立著王室宮殿。在東面,在現巴黎四區路易·雷平廣場(Place Louis Lepine)的位置,則是一座長方形廊柱大廳,也許承擔著一些市政、司法或軍事功能。西岱島變成了一座抵御蠻族入侵的堡壘,被各種防護墻所包圍,而建造這些防護墻的部分石塊就來自左岸的一些歷史遺跡。這個城堡的遺跡現仍保存在位于巴黎四區讓-保羅二世廣場,圣母院教堂前廣場7號(Parvis Notre-Dame Place Jean-Paul II )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Cathedral)的地下室里。
克羅維王國的都城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在西哥特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妮人以及弗蘭克尼亞人的進攻下瀕于分裂,在那段黑暗時期,很不可思議的,出現了三位偉大的人物:圣吉納維夫、國王克羅維一世和國王希爾德貝爾特一世(King Childebert I)。
吉納維夫出生于公元415年左右,公元451年她預言上帝會將這個城鎮從匈奴入侵中挽救出來。作為城市治安官,她履行職權,阻止人們逃離城鎮,并動員女人們來祈禱和齋戒。當匈奴的首領阿提拉(Attila)撤兵巴黎時,她贏得了極大的擁戴。為表彰她的功績,公元502年她被葬于圣吉納維夫山頂的路旁圣殿。
在這個圣殿,克羅維一世和妻子克洛蒂爾德(Clotilde)建造了信徒大廳(Basilica of the Apostles)作為他們墓室的選擇。這里后來變成了圣吉納維夫教堂。8世紀時,吉納維夫受到極大的推崇,成為巴黎的守護神。保存有她遺骨的骨灰盒現被供奉于圣吉納維夫修道院中,這個骨灰盒在像1496年大洪水這樣的危機時期,也曾輾轉于巴黎各處保存。
1790年,久負盛名的圣吉納維夫修道院被拆除,而圣吉納維夫教堂則變成了先賢祠,其中的修道士建筑則在1796年被改造為亨利四世公立中學(Lycee Henri IV)。如今,回廊、先知樓梯、圖書館、小禮拜堂、廚房、餐廳、鐘樓等永遠地提醒著人們關于那已逝的修道院的記憶。
克羅維一世(Clovis I, 466—511)是法蘭克人部落薩利昂(Salian)的國王,他在486年發生的蘇瓦松戰役(Battle of Soissons)中成功擊敗了羅馬軍隊。這場勝利使他的統治擴張到了盧瓦爾河(Loire)地區。在吉納維夫和王后克洛蒂爾德的勸說下,克洛維一世皈依天主教。他效仿君士坦丁大帝 ,在公元496年艱難地在曲爾皮希戰役(Tolbiac)中戰勝阿勒曼尼人(Alemanni)后,宣布放棄異教信仰,擁抱基督教。他具體的受洗年份歷史學家們仍未確定,大概在公元497年,公元498年或者公元499年的12月25日,在3000名法蘭克戰士的陪伴下,主教圣雷米吉烏斯(St Remigius)為克羅維一世實施了洗禮。
克羅維一世皈依基督教,從此政治權力和宗教特權緊密相連,這推動了法蘭克人和高盧羅馬人的融合,繼而帶來了宏大宗教建筑的繁榮。法國君主們神授的統治權就源于這場洗禮。公元508年,克羅維一世把自己王國的基地定在了前羅馬皇帝的王宮,巴黎成了他偏愛的居所。從此,巴黎擁有了首都的地位,一直到7世紀,巴黎一直保有其作為首都的超然地位。
國王希爾德·貝爾特一世(511—558)是克羅維一世的兒子,他督建了圣艾蒂安大教堂(Church of Saint Etienne)。圣艾蒂安大教堂的輪廓現在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廣場內得以重建。558年,希爾德·貝爾特一世建造了圣克羅伊教堂(Basilica of Sainte-Croix)以及圣文森教堂(Saint-Vincent,現圣日耳曼德佩教堂),用來存放從西班牙得來的珍貴文物。如圣文森的無袖上衣,托萊多(Toledo) 的一個金十字架。希爾德·貝爾特一世打算將這個教堂改造成王家陵墓,與修道院毗鄰,為此他慷慨地撥出大筆資金。公元558年12月22日,在這個神殿,依照克羅維一世所開創的葬禮儀式,希爾德·貝爾特一世的遺體被放于精美的石棺中,葬于教堂地下挖出的墓穴中。這個修道院富有且有權力,但是它的聲望則來自一批致力于解釋傳播古代文章或歷史學家的學術作品的啟蒙者們。這個修道院毀于1790年,現在僅剩下圣日耳曼德佩教堂和修道院長的宮殿。
6世紀和7世紀時,梅羅文加王朝的國王們更喜歡住在城郊的霍伊爾宮(Reuil)和克里希宮(Clichy),巴黎的地位因此有所下降。然而,正是這段相對和平的時期使得巴黎左岸約12座教堂,如圣賽維林教堂(Saint Severin)和圣馬塞爾(Saint Marcel)重新開放。而在右岸,根據在圣保羅香榭教堂(Church of Saint-Paul-Des-Champs )、圣熱瓦教堂(Saint-Gervais)以及圣馬丁香榭教堂(Saint Martin-des-Champs )附近出土的家庭用品和武器,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在附近集居。
整個9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乘著帆船,漂洋過海來到巴黎,他們掠奪修道院的財富,洗劫整個城市,焚燒房屋和教堂,偷盜珠寶、錢財、船只、祭祀器皿、帕里亞弗西索尼婭布料、法蘭克人的佩劍以及其他可攜帶的物品。有時,他們劫走奴隸并要求統治者贖回這些奴隸。他們恐嚇在西岱島避難的平民,人們不得不加固西岱島的圍墻。公元870年,為了鞏固西岱島的防衛,國王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在現在兌換橋(le Pont-au-Change)的位置建了一座橋梁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個橋梁側面與一個防衛塔相連。885年,查理國王在佩蒂特橋(Petit Pont)入口處又增加了一個防衛塔。
公元885年11月 ,一支號稱不可戰勝的維京部隊,包圍了巴黎。這支擁有著700艘戰艦、40000兵力的部隊包圍巴黎長達一年時間。巴黎人民因而退守西岱島,并在主教高茲蘭(Gozlin)的帶領下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后巴黎的奧多伯爵(Odo)和維京部隊談判,以賠錢的方式換得了他們的撤退。這支部隊的野蠻侵襲,致使巴黎開始衰落,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
巴黎-一個偉大城市的故事 作者簡介
丹妮爾·查第奇(Danielle Chadych)和多明尼克·勒伯涅(Dominique Leborgne)都是曾任職于巴黎卡納瓦雷博物館的歷史學家。他們共同寫作了《巴黎地圖集:都市風景的變遷》《巴黎,時光漫步》以及多本關于巴黎的著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