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俄國史教程(第4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94191
- 條形碼:9787100094191 ; 978-7-100-09419-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俄國史教程(第4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整個20世紀俄羅斯(蘇聯)眾多歷史教材中專享的不是在蘇聯官方意識形態指導下編寫的俄羅斯通史。本書為五卷本,共八十六講,內容涵蓋從古代到19世紀的俄國歷史。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俄國史教程(第4卷) 目錄
彼得大帝在北方戰爭之前的生活——幼年時期——宮廷教師——學習——1682年事件——彼得在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村——少年軍團——第二次求學——彼得道德上的成長——納塔利婭皇后的統治——彼得的伙伴——游戲的意義——出國——回國
第六十講
彼得大帝,他的外表、習慣、性格、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
第六十一講
彼得大帝的對外政策和改革——對外政策的任務——歐洲的國際關系——北方戰爭的開始——戰爭的進程——戰爭對改革的影響——改革過程和聯系——研究的順序——軍事改革——正規軍的組建——波羅的海艦隊——軍事預算
第六十二講
軍事改革的意義——貴族的地位——首都的貴族——改革前貴族的三重作用——對貴族的審查和挑選——這些措施收效甚微——貴族的義務教育——服役期滿退伍辦法——公職的分配——貴族家譜成分的變化——上述改革之意義——非世襲領地和世襲領地的接近——關于一子繼承制的諭旨——諭旨的執行情況
第六十三講
農民和**次丁籍調查——根據法典劃分的社會結構——征集和招募——人口登記——各兵團的駐扎——社會構成的簡化——人口登記和農奴制——人口登記的國民經濟意義
第六十四講
工業和商業——彼得在這方面活動的計劃和辦法:(一)延聘外國技師和工廠主;(二)派遣俄國人出國;(三)立法宣傳;(四)工業公司、優惠、貸款和補貼——嗜好、挫折和成功——貿易和交通線
第六十五講
財政——困難——克服困難的措施——新稅;告密者和聚斂官——利潤——修道院衙門——專營——人頭稅——人頭稅的意義——17 24年的預算——財政改革的結果——改革的障礙
第六十六講
行政管理機構的改革——研究的順序——大貴族杜馬和衙門——1699年的改革——軍政長官的副手——莫斯科市政局和庫爾巴托夫——省份改革的準備-1708年的省份劃分——對各省的管理——省份改革的失敗——參政院的設置——參政院的產生及其意義——監察官——各院的設立
第六十七講
參政院的改革——參政院和總監——地方機構的新變革——地方委員——市政公署——新機關的基礎——中央機構和外省機構的基礎的區別——細則——新機構的實際情況——強盜
第六十八講
彼得大帝改革的意義——關于改革的幾種常見的論述——論述的搖擺不定——索洛維約夫的論述——這些論述與同時代人印象之間的聯系——幾個爭論問題:(一)關于改革的起源;(二)關于它的準備;(三)關于它的作用的威力——彼得對舊羅斯所持的態度——他對西歐所持的態度——改革的手法——總的結論——結束語
第六十九講
彼得大帝逝世時的俄國社會——俄國的國際地位——人民對彼得逝世的印象——人民對待彼得的態度——關于僭稱沙皇者的傳說——關于反基督沙皇的傳說——兩種傳說對于改革的意義——上層階級組成的變化——它們形成的條件——出國留學——報刊——劇院——國民教育——學校與教學——格柳克中等學校——初級學校——書籍;大型舞會;上流社會交際讀本——統治階級及其對改革的態度
第七十講
1725—1762年時期——彼得逝世后的皇位繼承問題——葉卡捷琳娜一世即位——彼得二世即位——此后的皇位更迭近衛軍和貴族——上層階級的政治情緒——*高樞密院德·米·戈利岑公爵——1730年的*高樞密大臣
第七十一講
由于選舉公爵夫人安娜即位而在貴族中引起的動蕩——貴族的方案——德·戈利岑公爵的新計劃——計劃破產——破產的原因——1730年事件與過去的聯系——安娜女皇及其宮廷——對外政策——反對德國人的運動
第七十二講
宮廷政變的時代意義——彼得一世之后的政府對其改革的態度——這些政府的軟弱無力——農民問題——參政院總監阿尼西姆·馬斯洛夫——貴族和農奴制——貴族供職的優惠條件教育資格和任職期限——貴族土地所有制的鞏固:廢除一子繼承制;貴族借貸銀行;關于逃亡者的諭旨;擴大農奴制;貴族地產等級的清理——廢除貴族義務兵役——農奴制的第三發展階段——農奴制的實踐
第七十三講
18世紀中葉的俄國——彼得大帝頭幾位繼任者臨朝時期彼得大帝改革之命運——伊利莎白女皇——彼得三世皇帝
第七十四講
1762年6月28日的政變
注釋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俄國史教程(第4卷) 節選
《俄國史教程(第四卷 漢譯名著本)》: 彼得大帝,他的外表、習慣、性格、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 彼得大帝 就其精神氣質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個樸實的人。 彼得身材高大,差不多有3俄尺高。當他站在人群中間時,足足比人們高出一頭。在復活節與人互吻三次以示祝賀時,他總得彎腰俯身,直至背疼。他天生力大無比,加上經常和斧頭錘子打交道,這就使得他的肌肉更加發達,技藝日益精湛。他能用手把銀盤子卷成管狀,還能揮刀將飛擲過來的一塊呢料在空中破開。我曾說過菲拉列特牧首的子孫身體都很孱弱。沙皇阿列克謝的**個妻子未能克服宗室的這一缺陷。但納塔利婭·基里洛夫娜卻改變了這種局面。彼得生來像他母親,特別像他的舅父費奧多爾。納雷什金家族成員的頭腦靈活、思維敏捷,這已經成為這個家族的特征。日后,這個家族就出了許多愛說俏皮話的人,其中之一曾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沙龍里出色地扮演過滑稽丑角。有一位在1683年覲見過彼得和他哥哥伊凡的外國大使描寫道,11歲的彼得是個活潑漂亮的孩子。當時,沙皇伊凡頭戴皇冠,帽檐壓著眉頭,目光低垂,對誰都不看一眼,坐在圣像下面的銀質寶座上一動不動,就像雕塑一般。而在他旁邊,在同樣的銀質寶座上坐著彼得。他也戴著一頂皇冠,這兩頂皇冠是為兩個沙皇同時臨朝而特制的。彼得神采奕奕,顧盼自如,不愿安靜地坐著。后來,這一印象卻被他嚴重的神經失調的癥狀所破壞。造成這種神經失調的原因或是小時候經歷1682年克里姆林宮的流血場面而受了驚,或是過分頻繁的狂飲損傷了尚未長結實的機體,也很可能兩者兼而有之。早在他20歲時,他的頭就開始搖晃,在他沉思或內心激動的時候,他那漂亮的圓臉就會痙攣,變得難看。所有這一切,加上他右頰上的一顆痣以及走路時雙手大幅擺動的習慣,使他無論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1697年在薩爾達姆一家理發館里,就憑著早就聽到莫斯科人說過的這些特征,這位當木匠的俄國沙皇立即就被人從一批來理發的莫斯科人中認了出來。不習慣于照料自己和自我克制的性格,賦予他那雙游移不定的大眼睛一種嚴厲的甚至是野性的表情,神經脆弱的人見到會不由自主地顫抖。經常可以看到的彼得肖像有兩幅。一幅是按威廉三世國王的旨意,由克涅列爾于1698年在英國畫的。畫面上的彼得長著一頭卷曲的長發,他那又大又圓的眼睛顯得非常快活。盡管畫筆下顯得有點過分熱情,看來藝術家還是成功地捕捉到了他那難以覺察的愉快的,甚至近乎譏諷的表情,令人聯想起他祖母斯特列什涅娃那幅保存完好的肖像。另一幅是荷蘭人卡爾·莫爾于1717年畫的。當時彼得到巴黎去商議加快結束北方戰爭的辦法,并籌劃他8歲的女兒伊麗莎白和7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婚事。這一年,巴黎的觀察家們把彼得描繪成忘記了自己君主身份的君主,說他的目光能洞察一切,有時略顯粗野;觀察家們還把他描繪成善于與他需要會見之人愉快周旋的政治家。彼得這時已經充分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敢于蔑視一切禮儀。他從巴黎的宅邸出來,就心安理得地坐上別人的馬車,感到自己處處可為人主,在塞納河畔跟在涅瓦河畔一個樣。但是,卡爾里·莫爾筆下的彼得并非如此。他畫的胡須仿佛黏上去似的,要比克列爾涅畫的明顯。他畫的嘴唇和眼神似乎是病態的,有點憂郁,給人一種疲倦的感覺。你看了會想:瞧,這人馬上就會請求讓他歇一會兒了。彼得個人儀表的威嚴掩蓋了這一點;但他青年時代的那種自信,成年時期對自己事業的躊躇滿志在畫像上卻不見蹤影。應該提一下的是,這幅肖像所畫的彼得當時已從巴黎前往荷蘭的斯帕治病,8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彼得在自己家中宛若過客,他是在旅途上和戶外干活的環境中長大和生活的。在將近50歲的時候,他如果有空回顧一下逝去的歲月,就會發現他永遠在忙著到某個地方去。他在位期間,曾走遍遼闊的羅斯大地: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涅瓦到普魯特、亞速、阿斯特拉罕和杰爾賓特。長年累月不知疲倦的奔波,練就了好動、要求不斷變換地方以及迅速獲得新鮮印象的性格。說干就干成了他的習慣,他辦什么事總是迫不及待。他平時的步態由于步幅很大,總使同行的人要吃力地連蹦帶跳小跑著才能跟得上他。要他勉強在一處久坐是很難的。在長時間的宴會上,他常常從座位上跳起,跑進另一個房間去活動活動腿腳。這種好動的性格,使他在年輕時很愛跳舞。在一些達官顯貴、富商巨賈、名家巨匠的家庭喜慶宴會上,他是個普普通通、興高采烈的來賓;他經常跳舞,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只是在列福爾特家的晚會上靠“實踐”學會的,但卻跳得不錯。 ……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