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高等學校環境類教材環境微生物學/任何軍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420644
- 條形碼:9787302420644 ; 978-7-302-4206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等學校環境類教材環境微生物學/任何軍 內容簡介
本書在參考靠前外眾多很好教材、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系統地介紹了當前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前沿方法理論。全書分12章,涵蓋了環境微生物的分類、進化、生長繁殖、生態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內容。本書內容簡明,可幫助讀者有效地掌握環境微生物學這一快速發展學科的基本知識及研究思路與方法。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水與排水、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人員及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高等學校環境類教材環境微生物學/任何軍 目錄
第1章 微生物與環境
1.1 微生物的研究與顯微鏡之間的關系
1.2 微生物的特點
1.3 環境微生物學的定義、研究內容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微生物的進化、系統發育及分類鑒定
2.1 微生物的起源與進化
2.1.1 原核微生物細胞的起源與進化
2.1.2 真核微生物的進化
2.2 微生物的命名
2.3 微生物的分類
2.3.1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2.3.2 各大類微生物的分類系統綱要
2.4 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2.4.1 微生物分類鑒定中的經典方法
2.4.2 微生物分類鑒定中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原核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功能
3.1 細菌
3.1.1 細菌細胞的形態、大小、構造及其功能
3.1.2 細菌的繁殖方式
3.1.3 細菌的群體形態
3.1.4 細菌在污水生化處理中的作用
3.2 藍細菌
3.2.1 藍細菌的形態、大小
3.2.2 藍細菌的細胞結構及其功能
3.2.3 藍細菌的繁殖
3.2.4 藍細菌的生境
3.2.5 藍細菌的生長與新陳代謝
3.2.6 藍細菌的晝夜節律
3.2.7 藍細菌的分類和代表屬
3.2.8 藍細菌與人類及環境的關系
3.3 放線菌
3.3.1 放線菌的形態、大小、結構及種屬特性
3.3.2 放線菌的群體特征
3.3.3 放線菌的繁殖
3.4 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和立克次氏體
3.4.1 支原體
3.4.2 衣原體
3.4.3 螺旋體
3.4.4 立克次氏體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真核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功能
4.1 真核微生物概述
4.2 真菌
4.2.1 真菌的細胞構造
4.2.2 真菌的菌體形態
4.2.3 真菌的繁殖方式
4.2.4 真菌的菌落特征
4.2.5 真菌的種類
4.3 藻類
4.3.1 藻類的形態與構造
4.3.2 藻類的生理特征
4.3.3 藻類的代表屬
4.4 微型動物
4.4.1 原生動物
4.4.2 微型后生動物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古生菌及非細胞型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功能
5.1 古生菌
5.1.1 古生菌的發現
5.1.2 古生菌的形態、大小
5.1.3 古生菌的結構
5.1.4 古生菌的熱穩定性
5.1.5 古生菌的分類
5.2 病毒
5.2.1 病毒的大小、形態及特點
5.2.2 病毒的組成和結構
5.2.3 病毒的分類
5.2.4 病毒的繁殖
5.2.5 病毒的培養
5.2.6 病毒的危害與作用
5.3 亞病毒因子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6.1 核酸是遺傳物質及其結構
6.1.1 核酸是遺傳物質
6.1.2 核酸的結構
6.2 DNA的復制
6.2.1 實驗證明DNA復制是半保留的
6.2.2 DNA復制過程
6.3 轉錄與逆轉錄
6.3.1 轉錄
6.3.2 逆轉錄
6.4 RNA的種類與結構
6.4.1 rRNA
6.4.2 tRNA
6.5 翻譯
6.5.1 遺傳密碼
6.5.2 翻譯過程
6.6 蛋白質的結構
6.6.1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6.6.2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6.6.3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6.6.4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6.7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表達調控
6.7.1 概述
6.7.2 轉錄調控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與育種
7.1 基因突變和誘變育種
7.1.1 基因突變
7.1.2 突變與育種
7.2 基因重組和雜交育種
7.3 基因工程菌
7.3.1 工具酶
7.3.2 基因工程菌的構建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
8.1 微生物的六類營養要素
8.2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8.3 營養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
8.4 微生物的培養基
8.4.1 配制培養基的原則
8.4.2 培養基的種類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微生物的代謝
9.1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9.2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9.2.1 糖類的生物合成
9.2.2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9.2.3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9.2.4 微生物固氮
9.2.5 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的聯系
9.3 微生物的次生代謝
9.3.1 次生代謝
9.3.2 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
9.4 微生物代謝產物污染
9.4.1 生物毒素
9.4.2 氣味代謝產物
9.4.3 酸性礦水
9.4.4 甲基化重金屬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10.1 測定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
10.1.1 測生長量
10.1.2 計繁殖數
10.2 微生物的群體生長規律
10.2.1 微生物分批培養的群體生長規律
10.2.2 微生物連續培養的群體生長規律
10.2.3 微生物純培養物的分離方法
10.3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
10.3.1 溫度
10.3.2 氧氣
10.3.3 pH
10.4 微生物培養方法
10.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10.5.1 幾個基本概念
10.5.2 物理滅菌因素的代表——高溫
10.5.3 化學殺菌劑、消毒劑
10.5.4 過濾除菌
10.6 菌種的衰退、復壯與保藏
10.6.1 菌種的衰退與復壯
10.6.2 菌種的保藏
復習思考題
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態
11.1 微生物的生態系統
11.2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1.2.1 種群內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1.2.2 種群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1.2.3 固定區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與發展
11.3 微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1.3.1 碳素循環
11.3.2 氮素循環
11.3.3 硫素循環與細菌瀝濾
11.3.4 磷素循環
復習思考題
第12章 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分布及檢測方法
12.1 微生物在水體環境中的分布及檢測
12.1.1 不同水體中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1.2 水體微生物污染
12.1.3 水體微生物的檢測
12.1.4 水體微生物污染的防控
12.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及檢測
12.2.1 土壤和地層中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2.2 土壤微生物污染
12.2.3 土壤微生物的檢測
12.2.4 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防治
12.3 微生物在大氣中的分布及檢測
12.3.1 空氣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12.3.2 空氣中微生物的傳播與分布
12.3.3 空氣微生物的檢測
12.3.4 空氣微生物的危害與防治
12.4 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1 嗜熱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2 嗜冷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3 嗜酸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4 嗜堿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5 嗜鹽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6 嗜壓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7 耐輻射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1.1 微生物的研究與顯微鏡之間的關系
1.2 微生物的特點
1.3 環境微生物學的定義、研究內容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微生物的進化、系統發育及分類鑒定
2.1 微生物的起源與進化
2.1.1 原核微生物細胞的起源與進化
2.1.2 真核微生物的進化
2.2 微生物的命名
2.3 微生物的分類
2.3.1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2.3.2 各大類微生物的分類系統綱要
2.4 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2.4.1 微生物分類鑒定中的經典方法
2.4.2 微生物分類鑒定中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原核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功能
3.1 細菌
3.1.1 細菌細胞的形態、大小、構造及其功能
3.1.2 細菌的繁殖方式
3.1.3 細菌的群體形態
3.1.4 細菌在污水生化處理中的作用
3.2 藍細菌
3.2.1 藍細菌的形態、大小
3.2.2 藍細菌的細胞結構及其功能
3.2.3 藍細菌的繁殖
3.2.4 藍細菌的生境
3.2.5 藍細菌的生長與新陳代謝
3.2.6 藍細菌的晝夜節律
3.2.7 藍細菌的分類和代表屬
3.2.8 藍細菌與人類及環境的關系
3.3 放線菌
3.3.1 放線菌的形態、大小、結構及種屬特性
3.3.2 放線菌的群體特征
3.3.3 放線菌的繁殖
3.4 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和立克次氏體
3.4.1 支原體
3.4.2 衣原體
3.4.3 螺旋體
3.4.4 立克次氏體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真核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功能
4.1 真核微生物概述
4.2 真菌
4.2.1 真菌的細胞構造
4.2.2 真菌的菌體形態
4.2.3 真菌的繁殖方式
4.2.4 真菌的菌落特征
4.2.5 真菌的種類
4.3 藻類
4.3.1 藻類的形態與構造
4.3.2 藻類的生理特征
4.3.3 藻類的代表屬
4.4 微型動物
4.4.1 原生動物
4.4.2 微型后生動物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古生菌及非細胞型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及功能
5.1 古生菌
5.1.1 古生菌的發現
5.1.2 古生菌的形態、大小
5.1.3 古生菌的結構
5.1.4 古生菌的熱穩定性
5.1.5 古生菌的分類
5.2 病毒
5.2.1 病毒的大小、形態及特點
5.2.2 病毒的組成和結構
5.2.3 病毒的分類
5.2.4 病毒的繁殖
5.2.5 病毒的培養
5.2.6 病毒的危害與作用
5.3 亞病毒因子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6.1 核酸是遺傳物質及其結構
6.1.1 核酸是遺傳物質
6.1.2 核酸的結構
6.2 DNA的復制
6.2.1 實驗證明DNA復制是半保留的
6.2.2 DNA復制過程
6.3 轉錄與逆轉錄
6.3.1 轉錄
6.3.2 逆轉錄
6.4 RNA的種類與結構
6.4.1 rRNA
6.4.2 tRNA
6.5 翻譯
6.5.1 遺傳密碼
6.5.2 翻譯過程
6.6 蛋白質的結構
6.6.1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6.6.2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6.6.3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6.6.4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6.7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表達調控
6.7.1 概述
6.7.2 轉錄調控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與育種
7.1 基因突變和誘變育種
7.1.1 基因突變
7.1.2 突變與育種
7.2 基因重組和雜交育種
7.3 基因工程菌
7.3.1 工具酶
7.3.2 基因工程菌的構建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
8.1 微生物的六類營養要素
8.2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8.3 營養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
8.4 微生物的培養基
8.4.1 配制培養基的原則
8.4.2 培養基的種類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微生物的代謝
9.1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9.2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9.2.1 糖類的生物合成
9.2.2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9.2.3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9.2.4 微生物固氮
9.2.5 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的聯系
9.3 微生物的次生代謝
9.3.1 次生代謝
9.3.2 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
9.4 微生物代謝產物污染
9.4.1 生物毒素
9.4.2 氣味代謝產物
9.4.3 酸性礦水
9.4.4 甲基化重金屬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10.1 測定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
10.1.1 測生長量
10.1.2 計繁殖數
10.2 微生物的群體生長規律
10.2.1 微生物分批培養的群體生長規律
10.2.2 微生物連續培養的群體生長規律
10.2.3 微生物純培養物的分離方法
10.3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
10.3.1 溫度
10.3.2 氧氣
10.3.3 pH
10.4 微生物培養方法
10.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10.5.1 幾個基本概念
10.5.2 物理滅菌因素的代表——高溫
10.5.3 化學殺菌劑、消毒劑
10.5.4 過濾除菌
10.6 菌種的衰退、復壯與保藏
10.6.1 菌種的衰退與復壯
10.6.2 菌種的保藏
復習思考題
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態
11.1 微生物的生態系統
11.2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1.2.1 種群內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1.2.2 種群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1.2.3 固定區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與發展
11.3 微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1.3.1 碳素循環
11.3.2 氮素循環
11.3.3 硫素循環與細菌瀝濾
11.3.4 磷素循環
復習思考題
第12章 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分布及檢測方法
12.1 微生物在水體環境中的分布及檢測
12.1.1 不同水體中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1.2 水體微生物污染
12.1.3 水體微生物的檢測
12.1.4 水體微生物污染的防控
12.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及檢測
12.2.1 土壤和地層中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2.2 土壤微生物污染
12.2.3 土壤微生物的檢測
12.2.4 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防治
12.3 微生物在大氣中的分布及檢測
12.3.1 空氣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12.3.2 空氣中微生物的傳播與分布
12.3.3 空氣微生物的檢測
12.3.4 空氣微生物的危害與防治
12.4 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1 嗜熱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2 嗜冷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3 嗜酸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4 嗜堿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5 嗜鹽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6 嗜壓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12.4.7 耐輻射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高等學校環境類教材環境微生物學/任何軍 作者簡介
任何軍,吉林大學環境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學位。講授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生物技術課程,研究方向為環境生物工程。 張婷娣,吉林大學環境工程講師,德國基爾大學畢業博士,從事環境微生物與污染修復研究。
書友推薦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