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詩經今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85359
- 條形碼:9787532585359 ; 978-7-5325-853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經今注 本書特色
二、詩經的分類——風、雅、頌 《詩經》原來分為三類,就是風、雅、頌。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衞》、《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實際《周南》、《召南》不是兩國的詩歌),合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多數是民間歌謠。宋代王質(《詩總聞》)、程大昌(《詩議》)、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近代梁啟超(《釋四詩名義》)等人認為南也是《詩》的一類,應該從風中劃出,就是把《詩經》分為南、風、雅、頌四類。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一,二《南》的主要部分也是民間歌謠,和其馀十三國風性質相同。第二,《左傳·隱公三年》:'風有《采蘩》、《采蘋》。'《采蘩》、《采蘋》都是《召南》的一篇,可見《左傳》作者認為《周南》、《召南》屬于風。《周禮·大師》、《禮記·樂記》、《荀子·儒效》論《詩》,都是風、雅、頌三類并舉,而不及南。可見《周禮》作者、《樂記》作者和荀卿都認為《詩經》只有風、雅、頌三類,南屬于風,不是自為一類。先秦人對于三百篇的類別,不致弄錯。因此,我們說二《南》也是風詩。風本是樂曲的通名。《大雅·崧高篇》:'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其風是說《崧高》詩的曲調。《左傳·成公九年》:'樂操土風。'土風就是本土的曲調。《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北風就是北方的曲調,南風就是南方的曲調。《山海經·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海內經》:'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樂風就是樂曲。由上述五個例證看來,風本是樂曲的通名了。樂曲為什么叫做風呢?主要原因是風的聲音有高低、大小、清濁、曲直種種的不同,樂曲的音調也有高低、大小、清濁、曲直種種的不同,樂曲有似于風,所以古人稱樂為風。同時樂曲的內容和形式,一般是風俗的反映,所以樂曲稱風與風俗的風也是有聯系的。由此看來,所謂國風就是各國的樂曲,《衞風》就是衞國的樂曲,《曹風》就是曹國的樂曲,馀可類推。在這里應該指出:風一方面是樂曲的通名,一方面又是風詩的專名,正如'書'一方面是書籍的通名,一方面又是《尚書》的專名;'詩'一方面是詩歌的通名,一方面又是《詩經》的專名。(先秦時代《尚書》只稱為《書》,《詩經》只稱為《詩》。)名詞含義的演變常有這種現象。 雅有《小雅》、《大雅》,合稱二《雅》,共一百零五篇,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域——'王畿'的詩歌,多數為朝廷官吏(公卿大夫士)的作品。雅是借為夏字,《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因為西周王畿,周人也稱為夏,所以《詩經》的編輯者用夏字來標西周王畿的詩。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一,雅夏二字古通用,《墨子·天志下》引《詩經》《大雅》作《大夏》,足證古本《詩經》,《小雅》《大雅》也作《小夏》《大夏》。第二,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詩,這從詩篇的整個內容來看,是可以肯定的。(只有《小雅·大東》等似是東周域內人所作。)春秋時人引《小雅》詩句,曾稱為'周詩',(見《國語》中《晉語》、《楚語》)引《大雅》詩句,也曾稱為'周詩'。(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國語·楚語》)所謂'周詩',就是西周王畿的詩。至于東周王畿的詩則是《王風》了。而西周王畿,周人也稱為'夏',(見《尚書》中《康誥》、《立政》)這個地域后歸秦國所有,從而這個地域的詩篇就是《秦風》了。春秋時人尚稱《秦風》為'夏聲'。(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由此可見,雅是借為夏字,夏是西周王畿的舊稱,《詩經》的編輯者用夏字標明這部分詩篇產生的地域。第三,《詩經》三百篇都是以地域分編,用地域名稱加標題的。十五國風的十五國(《王風》的王代表東周王朝的統治區),《周頌》、《魯頌》、《商頌》的周、魯、商,都是代表地域,可見二雅的雅也是代表地域,即借為夏字。如果不是這樣,二雅是哪個地域的詩歌就表示不出來了。雅詩為什么有小大的區別呢?古說都不圓通,現在還得不出確解。 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共四十篇。大體是西周和魯國、宋國的*高統治者用于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禮的樂歌。這類詩為什么叫做頌呢?頌就是歌頌之頌,贊美之意。三頌的詩,其中心內容是贊美在位的周王、魯侯、宋公或其祖先的功德,其專用范圍限于周王、魯侯、宋公舉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禮,所以叫做頌。這是頌詩兩個基本條件,至于風詩、雅詩中也有贊美王與公侯或其祖先的詩篇,適合前一條件,但不適合后一條件,所以不列入頌詩。 總之,風雅頌的區別:風是民間歌謠,但也有些例外;雅是朝廷官吏的作品,而《小雅》又有些民間歌謠;頌是王侯舉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禮專用的樂歌。三者的界限并不嚴格。這是詩三百篇在歷史上的分類,我們現在研究《詩經》,應該從它們的思想內容去分類,不必拘守風、雅、頌了。 三、詩三百篇的地域和時代 《詩經》原來是按照三百篇的產生地域分編,共計周南、召南、邶、鄘、衞、王(東周)、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雅(即夏,西周)、魯、宋十八個地域,所以從地域上劃分,比較容易;但有沒有錯編地域的詩篇,則不可知。 三百篇的產生時代,是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約五百多年(公元前一零六六年至前五四一年前后)。但是某篇作于周代哪個王朝,絕大多數無從考定,甚至哪幾篇是西周作品或東周作品,也無根據可資論斷。所以從時代上劃分,比較困難,只能勾出一個輪廓而已。 現在把三百篇的地域和時代結合在一起,做個扼要的敍述。…………
詩經今注 內容簡介
高亨先生在校勘訓詁上創發新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詩經》各篇加以說明注釋,有許多地方別具識見。此“簡體版”,在保持繁體版的各項箋注釋讀內容、專名線標點等基礎上,寄望于以較易進入閱讀的簡體橫排形式,使更多的讀者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正統解讀,領略其中的優質精髓所在。
詩經今注 目錄
詩經今注 作者簡介
高亨(1900—1986),字晉生,吉林雙陽人,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兩位大師,是我國研究先秦文學和文字學、訓詁學的著名學者。一生篤志于弘揚我國傳統學術,成就斐然,是上一世紀先秦學術文化研究的一座重鎮。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